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

  (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李利安)

  漢傳佛教是一種極其豐富的宗教文化體系。在這個體系之內,又有許多各具特色的佛教信仰形態。其中菩薩信仰就是漢傳佛教龐大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信仰體系,也是整個漢傳佛主要的外在表現形態。而在菩薩信仰體系之中,觀音信仰無疑是最典型、最普及的一種信仰。大家都承認,在中國乃至整個東方世界,觀音都是一位極受崇拜的菩薩。有人曾這樣說,觀音是半個亞洲的信仰[①],這是一點都不過分的。不論是古代還是今天,人們對觀音信仰在中國的盛行以及在整個漢傳佛教中的重要地位是沒有任何懷疑的,可是,對這種奇特的宗教文化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從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哲學的角度進行系統而全面的考察,卻一直是一個非常薄弱的學術領域。

  人們對觀音信仰往往有一種誤解,似乎“稱名救難”就是全部觀音信仰體系的唯一內容。這種誤解已經有相當長的時期了。其實,觀音信仰這種在中國具有悠久曆史的宗教文化現象是具有非常豐富之內涵的,其體系之龐大,包納之廣博,不亞于任何一種宗教文化現象。它既集中體現了大乘的基本精神,又自成一種相對完整的宗教文化體系。這種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形態有許多不同于其他宗教現象的特點。分析研究這些特點,對于認識和准確把握中國的觀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除了各類觀音資彙集、觀世音菩薩法門講述以及《普門品》等觀音經典的講解著作依然持續湧現之外,學術界在觀音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問世,如孫昌武先生的《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②],溫金玉先生的《觀音菩薩》[③],邢莉女士的《觀音——神聖與世俗》[④],特別是多年從事觀音研究的于君方女士用英文出版了她的力作《觀音——阿縛盧枳低濕伐羅的中國轉化》[⑤]。此外還有一些文章和著述也論及觀音[⑥]。這些成果中比較重要的有叁類:一是從文學的角度進行的探討,如孫昌武先生、江燦騰先生(著《觀音信仰與佛教文學》)等;二是從各種觀音靈驗故事入手進行的研究,如楊曾文先生[⑦],于君方女士(著有《觀音靈驗故事》,《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叁是從觀音造像的角度進行的研究,如孫修身先生[⑧],鄭秉謙先生[⑨] 等。但是從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體系、觀音信仰的形態、觀世音菩薩法門的結構、觀音思想組成、架構與特征以及觀音信仰的中國化表現等角度進行研究者還不多。我認爲,所有這些方面正是體現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特征的主要因素所在。

  一、中國觀音信仰的叁大體系:

  漢傳佛教是整個中國佛教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此相同,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也只是整個中國觀音信仰中一個主要部分。宏觀上來看,觀音信仰在中國可以分爲叁個大的體系,即: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和漢族地區民間的觀音信仰。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自魏晉時代傳入中國後,經過南北朝時期的盛行,隋唐時期的普及和元明時期的變化,一直延續到今。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是中國曆史上僧俗佛教信仰者尤其是觀音崇拜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下,繼承印度佛教有關觀音經典的說教,並根據大乘佛教的基本原理特別是大乘菩薩信仰的基本教義,對印度佛教觀音類原典進行進一步的發揮演繹,從而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佛教信仰體系。

  藏傳佛教觀音信仰自前弘期便傳入西藏,中間經過一段沈寂後,在後弘期始得源源不斷地從印度傳入藏地。由于這時印度逐漸興起了密教,而原來的顯教觀音信仰也在佛教密教化的過程中,逐漸地改造演化成密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傳入西藏的觀音信仰基本上就是印度密教的觀音信仰。這種信仰形式又經西藏佛教信徒的進一步發揮,形成別具一格的藏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並在整個藏傳佛教信仰體系中占據了主導的地位,以至認爲觀音菩薩就是整個藏族人民的祖先,曆世達賴、班禅則被視爲觀音菩薩的化身,布達拉宮也被看作是觀音菩薩所居的宮殿,觀音的六字真言更是至高無上,幾乎成爲藏傳佛教的一個象征,有關觀音類經咒、儀軌、法門以及由此産生的各種形式的造像極爲豐富。與漢傳佛教觀音信仰不同的是,藏傳佛教觀音信仰以各種真言、印契和與之相關的觀想等宗教義理與規範爲主體,所以,盡管在觀音信仰的基本理論上,與漢傳佛教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由于主體表現形式的不同,以致在造像、儀軌及具體修持方法等許多方面都産生了重要的區別[⑩]。

  除了以上兩種正規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之外,在中國漢族地區,由于受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印度大乘佛教觀音信仰以及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中的許多成分被通過各種方式進行了程度不同的調整與改造,從而形成了既有別于印度佛教和藏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也有別于漢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的中國民間觀音信仰體系。它與漢傳佛教觀音信仰體系之間區別的主要標志是,漢傳佛教觀音信仰有正規佛教經典的直接依據或理論基礎,而它沒有,所以這種信仰體系在許多方面同正規佛教經典相違背,從而呈現出一定的異端性。這種獨具特色的觀音信仰(或稱觀音民俗文化現象),由于表現在各個不同的民間信仰派系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當中,所以,其內容極爲豐富,體系也十分龐雜,甚至常有相互矛盾之處。從大的方面來看,可以把這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劃分民間宗教在中的觀音信仰和民間信仰中觀音信仰。前者指成體系的民間秘密宗教中的觀音信仰,具有很大異端性;後者指民間通俗信仰形式中的觀音信仰,具有很大隨意性和功利性。

  在以上叁種觀音信仰體系中,前兩種信仰體系均屬正規佛教信仰的範疇,其中藏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屬于大乘密教範疇,在整個藏傳佛教體系中居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屬于大乘顯教範疇,在義理上涵蓋了漢傳佛教最基本的內容,在實踐上代表了漢傳佛教最基本的表現形態。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體系屬于民間宗教和民間信仰的範疇,它最突出的特征是沒有經典的依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人士均可對其進行任意發揮,所以這種信仰體系在外在表現形態上顯得紛繁散亂,在內在義理上同正規佛教的經典說教在許多方面相違背,從而呈現出一定的異端性。叁大體系的觀音信仰,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其中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和民間佛教的觀音信仰均廣泛流傳于中國漢族地區[11]。

  二、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五個曆史階段:

  中國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傳播經曆了五個階段:第一、從叁國到東晉十六國爲初傳期,其顯著特點是稱觀音爲光世音,所修法門只是稱念觀音聖號,尚未形成完整的觀音信仰體系,傳播範圍僅限于以洛陽、長安爲中心的中原個別地區。第二、從南北朝到隋代爲興盛期,其主要特點是在《普門品》之外又翻譯出許多觀音類經典,所修法門雖仍以稱念聖號爲主,但造像、禮拜、供養、誦經、念咒等修持方式也日益流行起來,觀音信仰體系的基本框架業已形成,觀音信仰已流行于社會的各個階層。第叁、從隋代到宋代爲普及期,其顯著特點是大量觀音類經典的譯傳,闡釋觀音信仰的著述紛紛湧現出來,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觀音信仰爲各宗各派普遍接受,在社會上的傳播也更加深入,更加普及。第四、元明清爲演變期,主要特點是宋代開始萌芽的、宣傳女性觀音身世的妙善公主的傳說,經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並迅速普及,女性觀音信仰成爲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主流,與此同時,中國式的“叁十叁觀音”等造像作品紛紛出現,中國的觀音主道場普陀山逐漸成爲朝拜的中心,觀音信仰成爲民間宗教的一個主要崇拜對象,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外在表現體系最終形成。五、民國以來爲持續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的結合更加密切,于是從原來純粹依靠觀音的被動型修行實踐發展成依賴觀音的同時效法觀音的精神與行爲、人人爭作觀音的主動型修行實踐,觀音宗教文化和觀音世俗文化得到進一步弘揚[12]。

  叁、兩重文化結構:

  從宏觀上看,中國的漢傳佛教的觀音文化可以劃分爲觀音宗教文化與觀音世俗文化兩部分[13],其中觀音宗教文化就是觀音信仰的基本義理和修持儀軌,它又可劃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對觀音所具神力的崇信,二是爲獲得觀音神力加被而進行的修持。前者又分爲因地觀音和果地觀音的信仰,後者則是信衆所修的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主要內容。因地觀音信仰的主要內容是觀音的身世和觀音初發心以及修道的方法等。果地觀音信仰的主要內容是觀音的品格和能力,集中表現在叁個方面,其一是智慧如海,這是觀音救世度生一系列神力的基本前提;其二是慈悲無邊;其叁是神通廣大,尤其是顯化之力和感應之力。顯化之力指觀音爲救度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衆生而根據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條件,隨時變化其身,從而呈現出千差萬別的身相來。感應之力指觀音對任何時期、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的任何衆生,在按照觀世音菩薩法門進行一定修持的前提下産生的形形色色的乞求,均能以種種靈活的方式予以滿足。

  觀音世俗文化就是觀音信仰的世俗化或以世俗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觀音信仰,主要表現在哲學、倫理、文學、藝術、民俗、養生等方面。觀音世俗文化中的哲學內容是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般若思想普及化、世俗化的結果,對中國古代哲學産生了很大影響。觀音世俗文化中的倫理思想主要來自觀世音菩薩法門中的福德積累說教。福德的積累在觀世音菩薩法門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解決當世之苦和當下之困(也有解決轉生善道的問題),二是爲了種下善根從而爲證得般若聖智,實現最高解脫打下基礎。…

《漢傳佛教觀音信仰的基本體系和基本特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