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禅法《二入四行論》
如果對中國禅宗曆史進行分期,大體經曆了醞釀期、初創期、南北宗並立期和南宗獨盛期。從被禅宗奉爲初祖的菩提達摩,到惠可、僧璨,可作爲醞釀期;唐朝的道信、弘忍正式成立宗派;六祖慧能從五祖弘忍受法南歸弘傳“頓教”禅法,神秀與其弟子普寂在北方弘傳“漸教”禅法,形成南北二宗對峙的局面;經神會北上與北宗爭禅門正統,唐末(9世紀後)借助朝廷的裁定,南宗取得正統地位,逐漸形成南宗獨盛的局面。
無論是南宗還是北宗,都標榜自己的禅法來自菩提達摩;南宗還把達摩禅法稱爲“最上乘禅”、“如來清淨禅”、“祖師禅”等。他們這樣說是有道理的。事實是,他們的禅法確實源自達摩禅法,是在達摩禅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所謂達摩禅法是什麼?是菩提達摩與其弟子依據般若中觀和佛性理論所建立起來的以“二入四行”爲中心的大乘禅法。這一禅法大體反映在現存的《二入四行論》之中。
一、菩提達摩與其弟子
菩提達摩,據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六<菩提達摩傳>,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種姓,南朝宋代(420-479)到達中國,後到北魏嵩洛一帶傳法,曾棲止少林寺。北魏楊之《洛陽伽蘭記》卷一在記述永甯寺、修梵寺的地方兩次提到菩提達摩,說他是“波斯國胡人”,年150歲,見到宏偉壯觀的永甯寺贊歎不已,時在北魏孝昌二年(526)永甯寺塔刹上的寶瓶被風吹落以前。其弟子惠可在《續高僧傳》作僧可,卷十六有傳,說他在40歲拜達摩爲師,從學六年,在達摩去世以後,“天平之初,北就新邺,盛開秘苑”。“天平”是東魏孝靜帝的年號,起止時間是公元534年至537年。假設達摩在宋亡前的前一年(477年)到北魏,東魏天平元年(534)去世,那麼他在北方生活了58年①。《續高僧傳.達摩傳》說他“自言年一百五十余歲,遊化爲務,不測所終”,可見他死時年齡不止150歲。
達摩在中國北方生活了50多年,自然學會了漢語。他對于當時佛教界盛行講經說法而不重視打坐修行的風尚表示不滿。他特別重視禅觀修行,在棲止少林寺時,經常“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被人稱爲“壁觀婆羅門”(《景德傳燈錄》卷叁本傳)②。他還向弟子傳授“二入四行”的禅法。他身邊的重要弟子有惠可、道育、僧副等出家僧衆,還有如昙林等在家居士。據載,他特別提倡南朝宋代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經》四卷,曾以此經授惠可,對他說:“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續高僧傳.僧可傳》)③。《楞伽經》是早期唯識經典之一,講世界萬有皆由心(如來藏及其受“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形成的識藏)顯現,虛妄不實;文字不能“顯示”真谛,要人們遠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衆生皆有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是衆生成佛的內在根據;有四種禅:小乘的以觀想“人無我”爲主旨的“愚夫所行禅”,大乘的以觀想“法無我”爲主旨的“觀察義禅”,進而以觀想真如爲主旨的“攀緣如禅”,最高的以達到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體悟佛的內證境界爲主旨的“如來禅”。
達摩有沒有著作?雖說他在中國50多年的時間裏可能已經學會用漢語寫作,但沒有證據說明他曾親自寫過什麼。然而他來到的畢竟是一個重文教,重師承的國度。他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是不可能不被記錄下來的。《續高僧傳.達摩傳》在介紹了他的“二入四行”禅法之後,說“摩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語,卷流于世”④。唐杜《傳法寶記.達摩傳》之注說:“余傳有言壁觀及四行者,蓋是當時權化,一隅之說。”⑤也承認有人把達摩傳授禅法的話記錄了下來,但認爲文字不能表達達摩的心法至意,不同意對此執著。記述達摩禅法的著作就是下面要介紹的由昙林作序的《二入四行論》。
在達摩的弟子中以惠可最有名。惠可,也作僧可,唐代以後多寫爲慧可。俗姓姬,虎牢(在今河南荥陽縣汜水鎮)人。《續高僧傳.僧可傳》說他“外覽墳索(按,泛指古書),內通藏典”;《傳法寶紀.惠可傳》說他“少爲儒,博聞,尤精詩易”,說明他是一個有文化素養的人。出家後,遊曆京都洛陽,因爲師承沒有名望,不被人看重。年四十,得遇正棲止于少林寺的菩提達摩,便在他的門下從學六年,“精究一乘,理事兼融”。此後逐漸有名,有前來向他受教的僧俗弟子。所謂“可乃奮其奇辯,呈其心要,故得言滿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覽,未始經心”,是說惠可善于用巧妙的言辭向弟子宣講禅法,雖無意推廣自己的禅法,但天下人知道他的禅法的人日多;他雖也讀佛經,但並不執著拘泥于經文。在達摩去世以後,即東魏天平(534-537)之初,他到了國都邺(今屬河南省安陽縣境)傳授達摩禅法,受到拘守經文的僧徒的攻擊。有位名聲顯赫的禅師叫道恒,有門徒千計,聽說惠可傳授達摩禅法,主張“情事無寄”(當指不重經文,不固守坐禅程序,而強調直探心源),便認爲是“魔語”。先是派人去搗亂,後又賄賂官府對惠可進行迫害。惠可不得已流離于邺、衛之間,與化公、廖公、和禅師、向居士、林法師等人意氣相投,有著密切的交往。惠可遵守師教,重視《楞伽經》,曾附以“玄理”進行發揮。《續高僧傳.僧可傳》說他“發言入理,未加鉛墨,時或缵之,乃成部類”;《楞伽師資記.惠可傳》說他“精究一乘,附于玄理,明心要法,真登佛果”,說明他是有著作的。後來被賊砍去一臂,曾不告人。《景德傳燈錄》等禅宗史書說惠可初見達摩,爲了表示自己求法的誠意,便斷其左臂,恐不可信。林法師以講《勝鬘經》著名,在邺講經時常有700人聽講。後來他也被賊砍去一臂,世人稱之爲“無臂林”⑥。
北周武帝在建德叁年(574)下诏滅佛,六年(577)滅北齊,又在原來的北齊境內推行滅佛政策。此時惠可與林法師爲伴,護持經像,隱藏民間。有弟子那禅師,常修苦行。那禅師有弟子慧滿,也常修苦行。他們都把《楞伽經》帶在身邊,奉之爲“心要”。關于惠可的卒年,據《景德傳燈錄》卷四<慧可傳>是隋開皇十叁年(593),年107歲,恐難置信。惠可從40歲開始從達摩學法6年,天平初年(534)到邺,假設他此時是47歲,那麼他當生于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到北周在原齊地滅佛,當爲90歲左右。
唐初法沖曾從惠可的後繼弟子受傳《楞伽經》。《呱肪矶澹擠ǔ宕炯竊兀晃磺壯謝菘紗诘難诮彩凇獨阗ぞ肥保耙撈祗靡懷俗诮倉保蝗銜司囊迨恰拔ㄔ谀罨郏輝诨把浴保凰蕩锬Α按媳保浴⑼睢⑽薜茫畚凇雹摺4舜晗訃鞘龃锬χ蟮拇ㄊ老擔海薄⒋锬Υ菘傘⒌烙烙涫芊ㄓ谛模凰搗ǎ唬病⒒菘芍笫囚嶼Α⒒蒽Α⑹㈧Α⒛搶鮮Α⒍遂Α⒊げ厥Α⒄娣ㄊΑ⒂穹ㄊΓ鑰谒刀懷鑫募牽唬場⒒菘芍蠖浴獨阗ぞ紛凶⑹枵撸猩評鮮Γㄖ木恚⒎犰Γㄖ栉寰恚⒚黛Γㄍ希⒑魇Γㄍ希唬礎⒃凍謝菘芍蟛⒂兄鞯模寫蟠鮮Γㄓ惺栉寰恚⒌酪袷Γㄓ諧木恚⒊宸ㄊΓㄓ惺栉寰恚鬥ㄊΓㄓ惺栉寰恚⒊璺ㄊΓㄓ惺璋司恚⒋竺魇Γㄓ惺枋恚唬怠⒉皇粲诨菘傻姆ㄏ擔約閡讕荨渡愦蟪寺邸反凇獨阗ぞ氛撸星Γㄓ惺杷木恚⑸械侶墒Γㄓ小凍鋈肜阗な琛肥恚唬丁⒒菘傻牡茏幽搶鮮χ螅惺奠Α⒒蒽Α⒖醴ㄊΑ⒑胫鞘Γ唬貳⒒菘傻牧硪晃壞茏用黛χ螅匈しㄊΑ⒈﹁なΑ⒈τΑ⒌烙ㄊΑR隕鮮橇鞔教瞥醯睦阗ぱ桑渲諧瞬皇粲诨菘煞ㄏ擔ǎ擔┑睦阗なχ猓際親鸱畲锬Α⒒菘晌媸Γ钚寫锬ǖ睦阗ぱд摺H歡谡馄渲校汛锬ù膠笫潰谠賜返氖譴锬Γ菘桑玻嶼Γ┑姆ㄏ怠
br> 僧副(464-524),太原祈縣人,從達摩禅師出家,重視修禅,對經論也有研究。後到南朝齊都建康,居于鍾山定林下寺,梁時受到武帝的信敬,請他住進開善寺。後隨西昌侯蕭淵藻出鎮蜀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遂使庸蜀禅法,自此大行”(《續高僧傳》卷十六本傳)。後回到建康,梁普通五年(524)死于開善寺。
昙林,史書無傳。唐智升《開元釋教錄》卷六<北魏錄>載,昙林曾先後參加過佛陀扇多、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的譯場,擔任翻譯《無畏德菩薩經》、《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毗耶娑問經》、《奮迅王問經》、《不必定入定入印經》、《一切法高王經》、《第一義法勝經》、《正法念處經》、《菩薩四法經》、《寶髻菩薩四法經論》、《轉*輪經論》、《業成就論》、《回诤論》等的“筆受”者。在般若流支的略傳中明確地說昙林是“居士”。此與前面提到的林法師絕不是一個人。現存《菩提達摩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的前面,有“弟子昙林序”(詳後)。
在敦煌本《二入四行論》的後面除載有可法師的語錄之外,還有緣法師、志法師、楞禅師、顯禅師、暄禅師、淵法師、藏法師、賢法師、安禅師、憐禅師、洪禅師、覺禅師的語錄。可以認爲,他們也是菩提達摩以及惠可的仰慕者、追隨者,並且是達摩禅法的奉行者。
二、關于《二入四行論》
迄今爲止,學術界最熟悉的“二入四行論”是《續高僧傳.菩提達摩傳》上所引述的那段文字,稱之爲教誨道育、惠可二人的“真法”。宋代道原所編的《景德傳燈錄》卷叁十收錄了題爲《菩提達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前面有“弟子昙林序”(林,《大正藏》本作琳)。
本世紀從敦煌文書中發現大量禅定文獻,其中有早期禅定史書《楞伽師資記》、《傳法寶紀》等。《楞伽師資記》,唐淨覺著于公元712--716年之間,記述以《楞伽經》爲禅法宗旨的祖師傳記,從此經譯者求那跋陀羅--菩提達摩--惠可……直到北宗神秀及其弟子。卷首…
《達摩禅法《二入四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