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名叁藏諸教。一切法門,攝無不盡。……十六觀經雲,欲生彼國,當修叁福。……夫養父母、事師長、受叁歸,非孝順父母師僧叁寶乎,曰不殺、曰十善、曰衆戒、曰威儀,而戒無弗備矣,是知戒不離孝,諸經互出。以孝爲因,乃得往生。則此經實該淨土法門,但人自不察耳。[《戒疏發隱》卷二,第211頁]
淨業叁福爲淨土往生正因,而叁福既是戒、亦是孝,可以說,淨土法門往生不退成佛實乃因“孝”得成。因此,念佛修淨土者,“不順父母,不名念佛,父母生育,等佛恩故;不順師長,不名念佛,師長教誨,同佛化故;不順叁寶,不名念佛,所寶雖叁,統一佛故。”[《戒疏發隱》卷二,第212頁]又念佛即是念心,所以盡理而言,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是孝乃名真念佛。
蓮池提倡持戒念佛,特別重視“以戒攝心”的功用。他根據淨土修行的“一心念佛”,闡釋了持戒修行之“一心持戒”說,並從事一心、理一心的層面對念佛與持戒進行了溝通與融會。他說:
一心者,無二心也。一心不亂始名持誦也。按一心念佛有事有理,此亦應爾。事一心者,以心守戒,持之不易,誦之不忘,無背逆意,無分散意,心不違戒,戒不違心,名一心也。理一心者,心冥乎戒,不持而持,持無持相;不誦而誦,誦無誦相。即心是戒,即戒是心,不見能持所持,雙融有犯無犯,名一心也。[《戒疏發隱》卷五,第577頁]
按念佛功夫的深淺,一心念佛有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區分。同理,一心持戒亦可分爲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持戒類同于事一心念佛,持戒則心不與“雲何是犯,雲何非犯,明析二途,秩然不亂”之戒相相違,但于“非重非輕,低昂宛爾,無非無是,黑白顯然,迥出兩邊。”[《戒疏發隱》卷五,第564頁] 之戒理未能透徹,即有定無慧;理一心持戒類同于理一心念佛,雖持戒而能所雙遣,即有持戒之相亦得持戒之理,定慧雙得。
如上所述,“孝名念佛”、“一心持戒”說,有著淨土修行上的深刻寓義:一方面,淨土往生之出世大道必以人道爲基方能成就,敦倫盡孝、信願念佛,則淨土必生。“孝名念佛”的提法將淨土念佛與儒家倫常有效地結合起來,有普勸淨業行人從基本的倫常——人間孝道入手修行之深意;另一方面,念佛爲淨業正行,戒律爲淨土修行之基,“孝名念佛”、“一心持戒”溝通了持戒與念佛,並且將戒律導歸于淨土,體現了蓮池“攝戒歸淨”的思想。
蓮池對戒律的弘揚在當時影響非常大,一時學戒之人“遠近皆歸”,其《戒疏發隱》一書也在明末清初受到普遍的重視和流傳[ 聖嚴法師認爲,在明末研究菩薩戒的四家中(雲棲袾宏《戒疏發隱》、蕅益智旭《梵網經合注》、叁昧寂光《梵網經直解》、在犙弘贊《梵網經菩薩戒略疏》),《發隱》自序寫于1587年,《直解》著于1638年,《略疏》序撰于1679年,而《合注》撰成于1637年,跟《直解》的年代相當,卻未被《略疏》的序提及其名,唯有《發隱》被其他叁家共同提起。]。蕅益對蓮池非常欽佩,認爲《戒疏發隱》特以專弘淨土,救時苦心不可思議[《梵網合注緣起》,《蕅益大師全集》第四冊《律釋》,莆田廣化寺影印本],並稱蓮池“贊戒、贊教、贊禅,真乃救世菩薩也。”重視戒律,遂成爲蕅益對蓮池思想繼承和發揮的一個重要方面。出家的第二年,蕅益在蓮池像前自受比丘式,第叁年在像前受菩薩戒。蕅益一生嚴持淨戒,發願重興戒律,力糾佛門流弊,對明末戒律複興的貢獻頗大。與蓮池相比,他的特點是“站在正統的諸部大律的觀點,撰寫了更多有關大小乘戒律的著作。”[ 釋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傅傳勳主編《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10,第151頁]其關于戒律的著述有四種六卷,戒律的注釋有八種叁十二卷,主要有《梵網經合注》七卷、《菩薩戒本經箋要》一卷、《學菩薩戒法》等。蕅益除了重視出家戒,還注重在家戒的弘揚,編出《在家律要》,順應了明末居士佛教興盛狀況下的現實需求。叁昧寂光也是明末菩薩戒研究者之一,在《梵網經直解》中說到:“直解義,唯備自觀,若大智者,應閱雲棲大師戒疏發隱。”可見他對蓮池也是十分推崇的。聖嚴法師根據資料的考察,將蓮池《戒疏發隱》之所以影響深遠的原因歸結爲兩點:“第一,雲棲大師是恢宏大量的人,主張萬流歸宗,乃至於“水陸佛事”的提倡和真言密咒的應用,而且是推動禅淨雙修的重鎮,所以寶華山的第二代祖師叁昧寂光會推崇他,因其第一代古心如馨就是一位和雲棲袾宏年代相當、聲氣相投的人。又由于於當時的佛教界有一個共同的趨勢和主張,就是禅、教、律並重,例如“經是佛語,律是佛行,禅是佛心”的觀念,幾乎於諸家共同的認識;可能除了當時的臨濟宗之外,像《發隱》這樣的態度,會受普遍而永久的歡迎。”[ 釋聖嚴《明末的菩薩戒》,同上書,第167頁]
第二節 淨土思想之特色
淨土思想如果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時代的“六念”中之念佛與念天的思想。因爲時機與人機的原因,在小乘經典中沒有開顯此大乘出世之法。至龍樹菩薩時,大乘經典廣爲流行,淨宗經典亦得到廣泛傳播,此時的淨土大體有叁類: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阿閦佛的東方妙喜淨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而得以流傳並廣泛傳播下來的是阿彌陀佛淨土[ 魏磊在《淨土宗教程》中認爲,彌陀淨土得以突顯的原因主要有二:一、從淨土的莊嚴清淨程度來看,阿閦佛國與彌勒淨土雖具種種依正莊嚴,尚存現世人間的痕迹,夠不上超絕殊勝。比如其有男女雜居,煩惱未能斷盡,微薄煩惱或時現行。而西方淨土種種莊嚴窮微極妙,彼國人民悉具如佛一樣大丈夫相,無有女人。出于佛的願力加持,境緣清淨,雖煩惑未斷,卻永不會起現行。在彼土修行,任運伏斷煩惑,不曆異生究竟成佛。又由于阿彌陀佛願力所加,往生者如佛一般具無量壽無量光,本有的神通智慧彰顯,雖是凡夫,卻具如佛的自在受用。二、從往生淨土的條件來看,彌勒淨土與阿閦佛國的往生條件甚高。成就唯識心定方能生到彌勒淨土,修習般若空觀與六波羅蜜才有資格生到阿閦佛國。並且主要靠自力積聚資糧,無佛力接引之方便。這對上根利器且精進勤苦者,或有希望往生,對大多數鈍根凡夫來說,卻是高山仰止。而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往生條件簡易便當。由于有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與臨終接引願的加被,念佛人只要信願持名,可以帶業往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令往生者安穩成就。]。
中國淨土宗始創于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後經昙鸾、道綽、善導祖述淨宗理論與實踐,影響漸大。彌陀淨土,以信願念佛爲旨,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趣。因其具有“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的殊勝之處,五代、北宋以後,佛教禅宗、天臺、華嚴諸宗多提倡專修或兼修淨土,淨土乃成爲佛教各宗的歸趣。明末時,承宋元之余風,藉由四大師的弘揚,淨土法門呈現出興隆之景象,其中貢獻及影響力最大的,便是被尊爲淨土宗第八祖的蓮池大師。
同淨宗其他祖師大德一樣,蓮池極力提倡淨土法門,是出于契應時機、衆生之機之故。他認爲,末法衆生障深慧淺,佛教其余法門,“或浩博而難持,或幽深而罔措。”[《彌陀疏鈔》卷一,第822頁]唯有淨土法門簡便易行,“一心執持,可謂至簡至易,功不繁施。”[《彌陀疏鈔》卷一,第827頁]“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圓頓。”[《彌陀疏鈔》卷一,第822頁]再者,其余法門多在此土修行,而“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叁界,斯那含猶一往一來,況凡人乎。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叁界,萬無一失。”[《示學者》,《遺稿》卷叁,第4741頁]這是說,佛教修行最終在于了生死、出叁界,如果按一般的法門修行,必須要斷見惑才能證得阿羅漢初果,等到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叁界生死。這種豎超叁界的方法,娑婆世界業深障重的衆生在一生當中萬難達到。而釋迦佛無問自說的淨土法門,只要具足真實信願,一心念佛,便具足六度萬行,仗佛慈力,帶惑往生。所以,蓮池歸納念佛法門有四方便:
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念佛一門,最爲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回方便;叁、不修余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彌陀疏鈔》卷一,第852頁]
簡而言之,念佛不但可直超輪回,還可速證菩提,實是“直指衆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彌陀疏鈔》卷一,第848頁 ]的勝異方便。
再就攝機來看,其余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是以華藏如盲,瑩光增結。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謂萬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彌陀疏鈔》卷一,第864頁]具體地說,“惟此念佛法門,叁輩九品,悉皆度脫。徹上,則叁心圓發,直入無生;徹下,則十念成功,亦生彼國。所謂不離一法,巧被諸根。豪傑無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蓋無機不收,有情皆攝者也。”[《彌陀疏鈔》卷一,第865頁]
蓮池以淨土法門爲“起末世沈疴之良藥”,一生以弘揚淨土爲務。他一方面對淨土自身的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化,一方面爲糾狂禅、濫禅之弊,以淨土爲歸向融通禅淨,繼承發揚了禅淨雙修之風。其淨土思想,影響了明末乃至近世淨土宗的發展。
一、對淨土經典的揀擇
淨土類的經論較多,曆代淨土宗人物對其多有列示歸納。蓮池大師亦對淨土經典進行了揀擇,將其分爲叁類:一曰同部,其文有繁簡…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