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名三藏诸教。一切法门,摄无不尽。……十六观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夫养父母、事师长、受三归,非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乎,曰不杀、曰十善、曰众戒、曰威仪,而戒无弗备矣,是知戒不离孝,诸经互出。以孝为因,乃得往生。则此经实该净土法门,但人自不察耳。[《戒疏发隐》卷二,第211页]
净业三福为净土往生正因,而三福既是戒、亦是孝,可以说,净土法门往生不退成佛实乃因“孝”得成。因此,念佛修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父母生育,等佛恩故;不顺师长,不名念佛,师长教诲,同佛化故;不顺三宝,不名念佛,所宝虽三,统一佛故。”[《戒疏发隐》卷二,第212页]又念佛即是念心,所以尽理而言,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是孝乃名真念佛。
莲池提倡持戒念佛,特别重视“以戒摄心”的功用。他根据净土修行的“一心念佛”,阐释了持戒修行之“一心持戒”说,并从事一心、理一心的层面对念佛与持戒进行了沟通与融会。他说:
一心者,无二心也。一心不乱始名持诵也。按一心念佛有事有理,此亦应尔。事一心者,以心守戒,持之不易,诵之不忘,无背逆意,无分散意,心不违戒,戒不违心,名一心也。理一心者,心冥乎戒,不持而持,持无持相;不诵而诵,诵无诵相。即心是戒,即戒是心,不见能持所持,双融有犯无犯,名一心也。[《戒疏发隐》卷五,第577页]
按念佛功夫的深浅,一心念佛有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区分。同理,一心持戒亦可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事一心持戒类同于事一心念佛,持戒则心不与“云何是犯,云何非犯,明析二途,秩然不乱”之戒相相违,但于“非重非轻,低昂宛尔,无非无是,黑白显然,迥出两边。”[《戒疏发隐》卷五,第564页] 之戒理未能透彻,即有定无慧;理一心持戒类同于理一心念佛,虽持戒而能所双遣,即有持戒之相亦得持戒之理,定慧双得。
如上所述,“孝名念佛”、“一心持戒”说,有着净土修行上的深刻寓义:一方面,净土往生之出世大道必以人道为基方能成就,敦伦尽孝、信愿念佛,则净土必生。“孝名念佛”的提法将净土念佛与儒家伦常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普劝净业行人从基本的伦常——人间孝道入手修行之深意;另一方面,念佛为净业正行,戒律为净土修行之基,“孝名念佛”、“一心持戒”沟通了持戒与念佛,并且将戒律导归于净土,体现了莲池“摄戒归净”的思想。
莲池对戒律的弘扬在当时影响非常大,一时学戒之人“远近皆归”,其《戒疏发隐》一书也在明末清初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流传[ 圣严法师认为,在明末研究菩萨戒的四家中(云棲袾宏《戒疏发隐》、蕅益智旭《梵网经合注》、三昧寂光《梵网经直解》、在犙弘赞《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发隐》自序写于1587年,《直解》著于1638年,《略疏》序撰于1679年,而《合注》撰成于1637年,跟《直解》的年代相当,却未被《略疏》的序提及其名,唯有《发隐》被其他三家共同提起。]。蕅益对莲池非常钦佩,认为《戒疏发隐》特以专弘净土,救时苦心不可思议[《梵网合注缘起》,《蕅益大师全集》第四册《律释》,莆田广化寺影印本],并称莲池“赞戒、赞教、赞禅,真乃救世菩萨也。”重视戒律,遂成为蕅益对莲池思想继承和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出家的第二年,蕅益在莲池像前自受比丘式,第三年在像前受菩萨戒。蕅益一生严持净戒,发愿重兴戒律,力纠佛门流弊,对明末戒律复兴的贡献颇大。与莲池相比,他的特点是“站在正统的诸部大律的观点,撰写了更多有关大小乘戒律的著作。”[ 释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傅传勋主编《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0,10,第151页]其关于戒律的著述有四种六卷,戒律的注释有八种三十二卷,主要有《梵网经合注》七卷、《菩萨戒本经笺要》一卷、《学菩萨戒法》等。蕅益除了重视出家戒,还注重在家戒的弘扬,编出《在家律要》,顺应了明末居士佛教兴盛状况下的现实需求。三昧寂光也是明末菩萨戒研究者之一,在《梵网经直解》中说到:“直解义,唯备自观,若大智者,应阅云棲大师戒疏发隐。”可见他对莲池也是十分推崇的。圣严法师根据资料的考察,将莲池《戒疏发隐》之所以影响深远的原因归结为两点:“第一,云棲大师是恢宏大量的人,主张万流归宗,乃至於“水陆佛事”的提倡和真言密咒的应用,而且是推动禅净双修的重镇,所以宝华山的第二代祖师三昧寂光会推崇他,因其第一代古心如馨就是一位和云棲袾宏年代相当、声气相投的人。又由于於当时的佛教界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和主张,就是禅、教、律并重,例如“经是佛语,律是佛行,禅是佛心”的观念,几乎於诸家共同的认识;可能除了当时的临济宗之外,像《发隐》这样的态度,会受普遍而永久的欢迎。”[ 释圣严《明末的菩萨戒》,同上书,第167页]
第二节 净土思想之特色
净土思想如果溯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佛陀时代的“六念”中之念佛与念天的思想。因为时机与人机的原因,在小乘经典中没有开显此大乘出世之法。至龙树菩萨时,大乘经典广为流行,净宗经典亦得到广泛传播,此时的净土大体有三类: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净土。而得以流传并广泛传播下来的是阿弥陀佛净土[ 魏磊在《净土宗教程》中认为,弥陀净土得以突显的原因主要有二:一、从净土的庄严清净程度来看,阿閦佛国与弥勒净土虽具种种依正庄严,尚存现世人间的痕迹,够不上超绝殊胜。比如其有男女杂居,烦恼未能断尽,微薄烦恼或时现行。而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穷微极妙,彼国人民悉具如佛一样大丈夫相,无有女人。出于佛的愿力加持,境缘清净,虽烦惑未断,却永不会起现行。在彼土修行,任运伏断烦惑,不历异生究竟成佛。又由于阿弥陀佛愿力所加,往生者如佛一般具无量寿无量光,本有的神通智慧彰显,虽是凡夫,却具如佛的自在受用。二、从往生净土的条件来看,弥勒净土与阿閦佛国的往生条件甚高。成就唯识心定方能生到弥勒净土,修习般若空观与六波罗蜜才有资格生到阿閦佛国。并且主要靠自力积聚资粮,无佛力接引之方便。这对上根利器且精进勤苦者,或有希望往生,对大多数钝根凡夫来说,却是高山仰止。而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往生条件简易便当。由于有阿弥陀佛十念必生愿与临终接引愿的加被,念佛人只要信愿持名,可以带业往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前来接引,令往生者安稳成就。]。
中国净土宗始创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后经昙鸾、道绰、善导祖述净宗理论与实践,影响渐大。弥陀净土,以信愿念佛为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趣。因其具有“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收效宏”的殊胜之处,五代、北宋以后,佛教禅宗、天台、华严诸宗多提倡专修或兼修净土,净土乃成为佛教各宗的归趣。明末时,承宋元之余风,藉由四大师的弘扬,净土法门呈现出兴隆之景象,其中贡献及影响力最大的,便是被尊为净土宗第八祖的莲池大师。
同净宗其他祖师大德一样,莲池极力提倡净土法门,是出于契应时机、众生之机之故。他认为,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佛教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弥陀疏钞》卷一,第822页]唯有净土法门简便易行,“一心执持,可谓至简至易,功不繁施。”[《弥陀疏钞》卷一,第827页]“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弥陀疏钞》卷一,第822页]再者,其余法门多在此土修行,而“在此土了悟甚难,谓之竖超三界,斯那含犹一往一来,况凡人乎。此土众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门,谓之横超三界,万无一失。”[《示学者》,《遗稿》卷三,第4741页]这是说,佛教修行最终在于了生死、出三界,如果按一般的法门修行,必须要断见惑才能证得阿罗汉初果,等到思惑断尽,才能证得四果,了脱三界生死。这种竖超三界的方法,娑婆世界业深障重的众生在一生当中万难达到。而释迦佛无问自说的净土法门,只要具足真实信愿,一心念佛,便具足六度万行,仗佛慈力,带惑往生。所以,莲池归纳念佛法门有四方便:
入道多门,本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弥陀疏钞》卷一,第852页]
简而言之,念佛不但可直超轮回,还可速证菩提,实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弥陀疏钞》卷一,第848页 ]的胜异方便。
再就摄机来看,其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藏如盲,莹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弥陀疏钞》卷一,第864页]具体地说,“惟此念佛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豪杰无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盖无机不收,有情皆摄者也。”[《弥陀疏钞》卷一,第865页]
莲池以净土法门为“起末世沉疴之良药”,一生以弘扬净土为务。他一方面对净土自身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化,一方面为纠狂禅、滥禅之弊,以净土为归向融通禅净,继承发扬了禅净双修之风。其净土思想,影响了明末乃至近世净土宗的发展。
一、对净土经典的拣择
净土类的经论较多,历代净土宗人物对其多有列示归纳。莲池大师亦对净土经典进行了拣择,将其分为三类:一曰同部,其文有繁简…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