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13

  ..续本文上一页,义无胜劣,包括《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二曰同类,不同其部,包括《观无量寿经》、《鼓音王经》、《后出阿弥陀偈经》;三曰非部非类,即经中带说净土,包括《华严经》、《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在净土最重要的经典《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三经之中,因为《阿弥陀经》明示直截简要的“持名”一法,莲池尤为推崇。他依华严小、始、终、顿、圆五教之教判,将《阿弥陀经》判为顿教所摄,并兼通终教和圆教。正摄于顿教,是因为虽博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得往生,不退成佛,此一生成办生死大事非渐教累劫修行可比;且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则念而无念,不异于顿教一念不生。兼通于终教,是因为一切众生念佛,定当往生成佛。分属于圆教,则因“圆之为义,谓四法界中,前三通于诸教,后一独擅乎圆。”[《弥陀疏钞》卷一,第885页] 四法界中,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通于诸教,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经》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而此经所述极乐种种境界皆同于华严别教一乘之事事无碍境界,故为圆教所摄,又因得圆少分,名为分圆。

   莲池归纳释迦佛无问自说《阿弥陀经》,共有十大事由:

   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弥陀疏钞》卷一,第849页]

  并认为净土诸经中,此经最为殊胜,“《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今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弥陀疏钞》卷一,第874页]

   《阿弥陀经》“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弥陀疏钞》卷一,第848页],对净土宗修行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其“古疏鲜见其全,惟数解仅行于世。辞虽切而太简,理微露而不彰。不极论其宏功,俦发起乎真信?”[《弥陀疏钞》卷一,第839页]因此,莲池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万余言,力阐净土一门。其中总收净土部类五经,贯穿诸门,博宗群典,无一不是消归自性。他的净土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疏钞当中。

  

   二、彰显净土宗旨——对信愿行的深化

   佛教一切法门都以了生死、成佛道为最终目标,但是,与其他以明心见性为直接目的的大乘宗派相比,净土有其独特的往生旨趣。从净土宗弘传的历史来看,净土法门的日益兴盛的过程,也是与其他大乘宗派尤其是禅宗不断融合的历程,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净土宗信愿念佛的宗旨极易被淡化而不得彰显。至明末时,诸宗融合达到高潮,禅净合流成为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莲池一方面倡导禅净合一以拓展禅净二宗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他对净土资粮信愿行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力图凸显净土宗旨以保持其法门的纯粹性。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趣。净宗修行将信、愿、行三大行持(亦称资粮)作为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开启信门,《阿弥陀经》开启愿门,《观经》开阐行门,三经合即阐信愿行三资粮。早在北魏时,昙鸾法师依据经典对净土资粮进行归纳,论述了念佛往生之信心、发往生之愿、称名念佛之行,并特别强调信心的重要性。宋代慈云遵式著有《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其中决疑生信、忏悔发愿、十念为行,即阐信愿行之义。事实上,《阿弥陀经》一经即独具信、愿、行之深义,在《疏钞》中,莲池依弥陀经经义对其进行了阐释:

   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行,谓愿非虚愿,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故。如经所云:“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也。[《弥陀疏钞》卷一,第899页]

   这里,“信”指闻说佛名,心不疑贰,包括信自信他两个方面:一方面信生佛不二,自性是佛;另一方面信弥陀愿力广大,众生念佛,定能仗佛慈力往生净土,究竟成佛。如经中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愿”指在深信的基础上心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愿。如经中所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行”则指“愿已而持,心勤精进”,即指对信愿的具体落实,执持弥陀名号,相续不断。如经中所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至于信、愿、行三资粮的作用和关系,莲池指出,信为道元功德母,众生“因信生愿,因愿起行。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弥陀疏钞》卷四,第1382页]由信而发愿,愿之为力,亦不可思议,“彼佛净土,亦由愿故;临终往生,惟仗愿故;三界因果,悉随愿故;诸大菩萨,皆愿生故。”[《弥陀疏钞》卷三,第1192页]而“愿以起行,行以实愿,菩萨因地,莫不皆然。行满愿遂,名为成就。”[《弥陀疏钞》卷二,第1091页]他将无信者、信而无愿者、愿而无行者皆称为不堪承受甘露法味之非器,“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并强调指出,净土修行中,信、愿、行为往生西方的必要条件,三者不可或缺,“此之三事,号为资粮。资粮不充,罔克前进。又复此三,如鼎三足,或俱无,或具一缺二,或具二缺一,皆不可也。”[《弥陀疏钞》卷一,第900页]

  

   三、大乘的圆融——对发菩提心的净宗诠释

   发菩提心是一切大乘行门的基础和前提,净土宗的修持亦尤为重视发菩提心的功用。《观无量寿经》开阐净业三福为净业正因,其中第三福便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大乘无量寿经》所述的上、中、下三辈往生,亦皆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基础的。可见,净土宗是以发菩提心为往生西方的基本条件的。但是,菩提心在净业修行中的的地位和功用在历史上说法有所不同,海东元晓(617—?)法师以菩提心为净业正因,持名念佛为助行,宋代灵芝元照律师则以持名为正行、净业三福为助行,两者说法似有矛盾之处。有鉴于此,莲池从大乘圆融无碍的角度,对净土宗的菩提心作出了圆融新颖的诠释。

   首先,以发菩提心为往生正因。莲池对菩提心的定义是:“广大清净本然之觉体,即自性三归心地十戒是也。迷此心故隐而不发,轮转三途无有穷已,发起此心,灵觉洞然,暗蔽愚痴倏尔消灭。”[《戒律发隐》卷五,第584页]在《疏钞》中,莲池以菩提心为善根,并言“善根为因,福德为缘”。这样,菩提心既为入道正因,与《观经》中发菩提心在第三福似有矛盾。他指出,福有事理之分,此菩提心,

   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之福,非达摩所斥人天有漏之福也。故前二福犹共凡小,此独擅大乘耳。然今疏不以配福,而属之善根者何?良以善之与福,别之则二,总之则一。别而言之,则菩提心偏属善根。总而言之,则菩提心亦可云福,《观经》总举言福无碍。[《弥陀疏钞》卷三,第1203页]

  据此,发菩提心即是万善之根本,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往生西方之大因缘,他在《西方发愿文解》中指出:“发如是心,乃修净土,是谓正因。苟为不然,虽勤念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西方愿文解》,第1874页]

   其次,以持名即是净宗的发菩提心。莲池认为,《阿弥陀经》一经之大旨正重持名,若如元晓法师, 以持名为助行,便与弥陀经“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之经义相违背。而《观经》以三福为净业正因,若如灵芝律师以第三福中发菩提心为助行,亦无道理。因此,他双取两家、和会其义:取灵芝以持名为正行之观点,又取元晓以发菩提心为正因之观点。因为净宗的发菩提心必须借助执持名号来落实,所以他又将二者同归于持名,以持名即为发菩提心,“今经持名,正回向无上菩提之善根也。以阿弥陀佛,即无上菩提故,是则善中之善,名多善也。福中福者,亦有二义:一者、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不期于福,福已备故;二者,以持念力,自然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以之修福,福易集故。是则福中之福。”[《弥陀疏钞》卷三,第1201页]又因为持名一行即包含真信切愿,所以净宗的发菩提心可以说就是信愿念佛。这样,莲池对发菩提心的方便阐释,将净宗的发菩提心与深信切愿持名念佛统一了起来,实际上为净业行人指出了发菩提心的下手之处。

   持名即为发菩提心,由于持名的功夫有浅深层次的不同,发菩提心就有境界上的高下之别。《大智度论》中阐述了五菩提心,概括出大乘修学者从初发菩提心到究竟成佛这一次第过程,莲池从持名即为发菩提心的角度对其加以新的阐发,形成了具有净宗特色的五菩提心:

   一、发心菩提,“谓于无量生死中,发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于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觉故。”二、伏心菩提,“谓断诸烦恼,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则正念才彰,烦恼自灭故。”三、明心菩提,“谓了达诸法实相也;而持名,正即此一心,明了一切诸法实相故。”四、出到菩提,“谓得无生忍,出三界,到萨婆若也;而持名,即得一二三忍,捷超生死,超一切智故。”五、无上菩提,“谓坐道场,成最正觉也;而持名,则得不退转地,直至成佛故。”[《弥陀疏钞》卷三,第1…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