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14

  ..续本文上一页199页]

   这样,净宗的发菩提心经过莲池在诸宗融合基础上的演绎,内涵更趋于成熟,具备了两方面的特征:一、以大乘菩提心为基础,从信愿持名到往生成佛的历程具足了大乘五菩提心的全部内涵;二、具有以净土为归的特殊性,即以求生净土、广度众生为无上菩提。

  

   四、以福培慧——净业三福

   信真、愿切、行实是净业行人当生成就的关键,信愿行三资粮中,“行”包括念佛之正行和净业三福等助行,是对信愿的具体落实。《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念佛为善中之善、往生正因,因此,历代的净宗祖师大德多强调如何持名念佛得以往生。但是三福助行亦不容忽视,三福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意义深广,是净业行人修行的根基。

   《观经》所示净业三福为: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乃人天之因,属人天福、世间善,其以五戒十善为核心内容,基本上可与儒家的伦理思想对应;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属二乘福,即戒善,其戒律种类与层次较多,包括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即慧善。其以上求下化的菩提心为基础,不但深信三世因果,且深信出世间之大因大果,即信愿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从三福来看,其境界由浅入深,前两福通人天乘及小乘,第三福为大乘所独有。三福的实践对行人成就净业起着方便、殊胜的功用,莲池在《弥陀疏钞·答四十八问》中说:

   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也。发愿回向,生净土之正因也。故生天者,容有不资于愿。而生净土者,无愿则不成也。盖净土非无善力,而愿乃居先。[《弥陀疏钞·答四十八问》,第1555页]

  此即是言,于净业三福之中,行人如不能尽受,只需随缘随力任持其中多种或一种,乃至一条中之多分甚或少分,念佛发愿回向皆可得以往生。莲池认为,末法行人障深垢重,难以直接从定慧门契入。此时,净业三福的实践对末法行人更有着凸显的重要意义,即起着以福培慧、助成净业的特殊作用。他说:

   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诸经言,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故知万善之所根本,是之谓因。然须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济慧,以事实理,辅翼入道。[《弥陀疏钞》卷三,第1202页]

   由此,莲池非常重视福德资粮的积攒,着力培养行人的根基,从而为净土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与净业三福内容相呼应,莲池以华严的圆融精神圆融诸宗、融通三教,提倡修行应以戒为基、以德为本,此遂成为其净土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以戒为基见第一节,融通三教见第五章,此处不作赘述)

  五、持名念佛之提倡

  莲池注重有以福济慧特殊功用的三福助行,在《弥陀疏钞》中对念佛正行更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1.对四种念佛的拣择

  《观无量寿经》开阐念佛有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者,即今经。观象者,谓设立尊象,注目观瞻。……观想者,谓以我心目,想彼如来。……实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也。”[《弥陀疏钞》卷三,第1231页]念佛行门虽简易便捷,但是四种念佛的难易浅深是不同的。因为持名颇契众生根机,历代的净宗祖师大德大多强调持名念佛一法。莲池对这四种念佛也进行了拣择:“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弥陀疏钞》卷一,第872页]他认为,末法时期,众生根钝障深,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皆难以受持。唯此持名一法最为当机,相续即可得生,“一心执持,可谓至简至易,功不繁施。”[《弥陀疏钞》卷一,第827页]“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弥陀疏钞》卷一,第873页]

  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有前浅后深之分,持名念佛位在初门,看似简单,实则道理深玄、意含无尽:

   举名者,佛有无量德。今但四字名号,足以该之。以弥陀即是全体一心,心包众德,常乐我净。本觉始觉,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万名,皆此一名,摄无不尽。……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该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万四千恒沙微尘一切行门,摄无不尽。[《弥陀疏钞》卷一,第827页]

  持名一法,精微莫测,广大无穷。就持名至事一心来说则较浅,理一心则深,即事即理,则即浅即深,所以持名彻前彻后,直贯四种念佛;又理一心即是实相,所以持名最初即是最后,圆具四种念佛。因此,持名一法至简至易,亦复至玄至妙,似浅而深,似粗而细,似易而难,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弥陀疏钞·答四十八问》,第1582页]

   持名念佛至简至易,至高至深,普摄群机。世间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只要具足真实信愿,一心念佛,便可仗佛慈力,带惑往生。因此,莲池极力提倡持名念佛,普劝众人真实修行,在一切时,一切处,火急念佛,求生净土。“夫学佛者,无论庄严形迹,止贵真实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会;怕事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普劝念佛》,《遗稿》卷三,第4707页]

   当然,莲池提倡持名念佛,并不反对观想等方法。他指出,持名、观想、观像等俱随人机不定。但是观法理微,且需常观无间,非是世间尘缘中人所能受持。因此,他主张若以持名、观想并行,必当以持名为主,辅之以观想,否则二心难以归一,终将一无成就。他说:“今念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归正。如火益薪,复有何碍。”[《弥陀疏钞》卷二,第1089页]

   念佛法门虽功高易进,但正因为其简易直捷,亦被称为难信之法,《阿弥陀经》中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阿弥陀经》,《莲池大师全集》,第793页]莲池亦曰:

   浅净土者,以为愚夫愚妇所行道。天如斥之,谓非鄙愚夫愚妇,是鄙马鸣龙树文殊普贤也。故予作弥陀经疏钞,乃发其甚深旨趣。则又以为解此经不宜太深,是毕竟愚夫愚妇所行道也。佛谓此经难信之法,不其然乎。[《净土难信之法 一》,《竹窗二笔》,第3858页]

   莲池指出,轻视净土、不肯念佛的行人,大致有四种障碍:

   一谓即心即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岂不即佛是心,但执念心,不许念佛,则心佛是二,即义不成,是以念佛念心,两不碍故。

   二谓何不遍念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乃成三昧故,良由众生智浅,繁则不胜,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歧者功丧,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佛言:“阎浮提人,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三谓佛佛可念,何不随念一佛,而必念阿弥陀佛?不知彼佛与诸众生,偏有因缘故。良由彼佛名号,人所乐称。就令恶人,有时不觉失声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及与苦难,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莫或使之而自然故。

   四谓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号,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机故,不思议故。……[《弥陀疏钞》卷三,第1220页]

  其中第一种障碍即是参禅之人执禅谤净的情况。为发起行人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莲池《弥陀疏钞》对这一弊病作了重点破斥,对禅净进行了融通。(详见第二节禅净关系论)

  事、理一心不乱

  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可分为三种:一者明持,指出声称念弥陀名号;二者默持,指不出声,在心里默念;三者半明半默持,指微动唇舌念,亦称金刚持。莲池强调,无论何种方法,念佛的关键在于“执持”二字,“执者,闻斯受之,勇猛果决,不摇夺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贞固,不遗忘故。”[《弥陀疏钞》卷三,第1214页]他将此“执持名号”又分为事、理两种,“忆念无间,是谓事持”,指“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名后名,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弥陀疏钞》卷三,第1228页]“体究无间,是谓理持”,指念佛时辅以禅宗参禅的方法,“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弥陀疏钞》卷三,第1229页]

  莲池认为,持名一法广摄诸根,事持、理持可随各人根性而定,根器稍钝之人适宜先勤事持,后渐究理;根性大利之人则可径就理持,此名顿入。事持、理持虽有层次、境界之别,然“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弥陀疏钞》卷三,第1248页]所…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