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199頁]
這樣,淨宗的發菩提心經過蓮池在諸宗融合基礎上的演繹,內涵更趨于成熟,具備了兩方面的特征:一、以大乘菩提心爲基礎,從信願持名到往生成佛的曆程具足了大乘五菩提心的全部內涵;二、具有以淨土爲歸的特殊性,即以求生淨土、廣度衆生爲無上菩提。
四、以福培慧——淨業叁福
信真、願切、行實是淨業行人當生成就的關鍵,信願行叁資糧中,“行”包括念佛之正行和淨業叁福等助行,是對信願的具體落實。《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爲善中之善、往生正因,因此,曆代的淨宗祖師大德多強調如何持名念佛得以往生。但是叁福助行亦不容忽視,叁福內容看似簡單,實則意義深廣,是淨業行人修行的根基。
《觀經》所示淨業叁福爲: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乃人天之因,屬人天福、世間善,其以五戒十善爲核心內容,基本上可與儒家的倫理思想對應;第二福“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屬二乘福,即戒善,其戒律種類與層次較多,包括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第叁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即慧善。其以上求下化的菩提心爲基礎,不但深信叁世因果,且深信出世間之大因大果,即信願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從叁福來看,其境界由淺入深,前兩福通人天乘及小乘,第叁福爲大乘所獨有。叁福的實踐對行人成就淨業起著方便、殊勝的功用,蓮池在《彌陀疏鈔·答四十八問》中說:
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也。發願回向,生淨土之正因也。故生天者,容有不資于願。而生淨土者,無願則不成也。蓋淨土非無善力,而願乃居先。[《彌陀疏鈔·答四十八問》,第1555頁]
此即是言,于淨業叁福之中,行人如不能盡受,只需隨緣隨力任持其中多種或一種,乃至一條中之多分甚或少分,念佛發願回向皆可得以往生。蓮池認爲,末法行人障深垢重,難以直接從定慧門契入。此時,淨業叁福的實踐對末法行人更有著凸顯的重要意義,即起著以福培慧、助成淨業的特殊作用。他說:
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恒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彌陀疏鈔》卷叁,第1202頁]
由此,蓮池非常重視福德資糧的積攢,著力培養行人的根基,從而爲淨土修行打下良好的基礎。這樣,與淨業叁福內容相呼應,蓮池以華嚴的圓融精神圓融諸宗、融通叁教,提倡修行應以戒爲基、以德爲本,此遂成爲其淨土思想中的一大特色。(以戒爲基見第一節,融通叁教見第五章,此處不作贅述)
五、持名念佛之提倡
蓮池注重有以福濟慧特殊功用的叁福助行,在《彌陀疏鈔》中對念佛正行更進行了深入的闡釋。
1.對四種念佛的揀擇
《觀無量壽經》開闡念佛有四種: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稱名者,即今經。觀象者,謂設立尊象,注目觀瞻。……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亦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彌陀疏鈔》卷叁,第1231頁]念佛行門雖簡易便捷,但是四種念佛的難易淺深是不同的。因爲持名頗契衆生根機,曆代的淨宗祖師大德大多強調持名念佛一法。蓮池對這四種念佛也進行了揀擇:“實相之佛,雖雲本具,而衆生障重,解悟者希。……觀像,則像去還無,因成間斷;觀想,則心粗境細,妙觀難成。”[《彌陀疏鈔》卷一,第872頁]他認爲,末法時期,衆生根鈍障深,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皆難以受持。唯此持名一法最爲當機,相續即可得生,“一心執持,可謂至簡至易,功不繁施。”[《彌陀疏鈔》卷一,第827頁]“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彌陀疏鈔》卷一,第873頁]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有前淺後深之分,持名念佛位在初門,看似簡單,實則道理深玄、意含無盡:
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衆德,常樂我淨。本覺始覺,真如佛性。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該百行。四谛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恒沙微塵一切行門,攝無不盡。[《彌陀疏鈔》卷一,第827頁]
持名一法,精微莫測,廣大無窮。就持名至事一心來說則較淺,理一心則深,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所以持名徹前徹後,直貫四種念佛;又理一心即是實相,所以持名最初即是最後,圓具四種念佛。因此,持名一法至簡至易,亦複至玄至妙,似淺而深,似粗而細,似易而難,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彌陀疏鈔·答四十八問》,第1582頁]
持名念佛至簡至易,至高至深,普攝群機。世間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只要具足真實信願,一心念佛,便可仗佛慈力,帶惑往生。因此,蓮池極力提倡持名念佛,普勸衆人真實修行,在一切時,一切處,火急念佛,求生淨土。“夫學佛者,無論莊嚴形迹,止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之人,自可閉門念佛,不必定要入寺聽經;……無知妄談禅理,不如老實念佛;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普勸念佛》,《遺稿》卷叁,第4707頁]
當然,蓮池提倡持名念佛,並不反對觀想等方法。他指出,持名、觀想、觀像等俱隨人機不定。但是觀法理微,且需常觀無間,非是世間塵緣中人所能受持。因此,他主張若以持名、觀想並行,必當以持名爲主,輔之以觀想,否則二心難以歸一,終將一無成就。他說:“今念佛亦然,專主于觀想者,少時持名。專主于持名者,少時觀想,亦隨力隨分之意也。所謂不兼色像者,蓋恐一心執持名號,又一心觀想色像,不唯心無二用,而兩事雙行,輕重不分,俱無成就耳。苟明于正助之義,則一心持名以爲其正,少時之助,助亦歸正。如火益薪,複有何礙。”[《彌陀疏鈔》卷二,第1089頁]
念佛法門雖功高易進,但正因爲其簡易直捷,亦被稱爲難信之法,《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阿彌陀經》,《蓮池大師全集》,第793頁]蓮池亦曰:
淺淨土者,以爲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疏鈔,乃發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爲解此經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淨土難信之法 一》,《竹窗二筆》,第3858頁]
蓮池指出,輕視淨土、不肯念佛的行人,大致有四種障礙:
一謂即心即佛,何必舍己念彼,不知即佛是心,不妨念佛故。良由即心是佛,豈不即佛是心,但執念心,不許念佛,則心佛是二,即義不成,是以念佛念心,兩不礙故。
二謂何不遍念諸佛,而唯念一佛,不知心專志一,乃成叁昧故,良由衆生智淺,繁則不勝,故用志不分者神凝,役心多歧者功喪,如普廣大士問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獨贊西方?”佛言:“閻浮提人,心多雜亂,令其專心一境,乃得往生。”以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
叁謂佛佛可念,何不隨念一佛,而必念阿彌陀佛?不知彼佛與諸衆生,偏有因緣故。良由彼佛名號,人所樂稱。就令惡人,有時不覺失聲念佛,乃至人逢善事,不覺念佛,歡喜贊歎。人逢惡事,及與苦難,不覺念佛,傷悲痛切,機感因緣,莫或使之而自然故。
四謂何不念佛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但念名號,不知持名,于末法中最逗機故,不思議故。……[《彌陀疏鈔》卷叁,第1220頁]
其中第一種障礙即是參禅之人執禅謗淨的情況。爲發起行人對淨土法門的信心,蓮池《彌陀疏鈔》對這一弊病作了重點破斥,對禅淨進行了融通。(詳見第二節禅淨關系論)
事、理一心不亂
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可分爲叁種:一者明持,指出聲稱念彌陀名號;二者默持,指不出聲,在心裏默念;叁者半明半默持,指微動唇舌念,亦稱金剛持。蓮池強調,無論何種方法,念佛的關鍵在于“執持”二字,“執者,聞斯受之,勇猛果決,不搖奪故;持者,受斯守之,常永貞固,不遺忘故。”[《彌陀疏鈔》卷叁,第1214頁]他將此“執持名號”又分爲事、理兩種,“憶念無間,是謂事持”,指“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曆,字字分明。前名後名,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爲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彌陀疏鈔》卷叁,第1228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指念佛時輔以禅宗參禅的方法,“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彌陀疏鈔》卷叁,第1229頁]
蓮池認爲,持名一法廣攝諸根,事持、理持可隨各人根性而定,根器稍鈍之人適宜先勤事持,後漸究理;根性大利之人則可徑就理持,此名頓入。事持、理持雖有層次、境界之別,然“攝心體心,兩種念佛,事理互通,本不二故。”“作用小殊,及其成功,一也。”[《彌陀疏鈔》卷叁,第1248頁]所…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