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知淨土唯心,唯心淨土。[《寶積二會序》,《山房雜錄》卷一,第4191頁]
其次,在理事無礙的基礎上,蓮池對禅、淨兩種法門作了進一步融通。
“禅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彼執禅而謗淨土,是謗自本心也,是謗佛,是自謗其禅也。”[《彌陀疏鈔》卷一,第831頁]這是說,從源頭來看,禅、淨都是大乘法,都是以真心本性爲修行根據的,所以執禅謗淨土事實上是謗自己的真如本性。而真心就是佛,因此即是謗佛,亦等于是自謗其禅了。若能明白這個道理,自然知道“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再從修行目標來看,淨土以往生爲旨趣,禅宗以開悟爲鹄的,但都是以了生死、成佛道爲最終目標的。所以,禅、淨各有所應之機,法門施設雖有不同,但是本爲一體,雖二而不二。當有人問“淨土與禅孰優孰劣”時,蓮池的回答自然是:“今之執禅謗淨土者,卻不曾真實參究。執淨土謗禅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厘也。”[《雜答》,《遺稿》卷叁,第4696頁]
再者,從修行方法上來看,禅宗依自力參禅,淨土兼仰他力念佛,二者有所不同,但是自力與他力亦可結合。蓮池指出,念佛一路似粗而細,似易而難,“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彌陀疏鈔·答淨土四十八問》,第1528頁] 對于禅僧以禅自負,以爲念佛法門必待往生西方見阿彌陀佛後才能得悟,而參禅者現生便能得悟之謬解,蓮池有專文評判禅宗、淨土並不存在開悟遲速之分別,他說:
根有利鈍,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則彼此互爲遲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趨寶所,一人乘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遲速未可定也,則利鈍勤惰之說也,參禅念佛亦複如是。語其遲,念佛人有累劫蓮花始開,參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見性者矣。語其速,參禅人有當下了悟,不曆僧祗獲法身,念佛人亦有見生打徹,臨終上上品生者矣。古雲:如人涉遠,以到爲期,不取途中強分難易。[《禅宗淨土遲速》,《竹窗叁筆》,第3948頁]
實際上,淨土法門單提佛號,主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其雖不提倡參究,卻又暗含開悟見性之法,即《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謂“不假方便,心得自開。”“以念佛心,爲無生忍。”另外,禅門參禅求開悟,但是並非一悟即了,悟後仍需起修,而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接引,一生成就,實爲修持之快捷方式。所以,淨土于禅不但無礙,且有助于禅之根本目標的實現。
基于以上的理論融通,蓮池發揮永明延壽禅淨雙修之旨,提倡“參究念佛”一法。
叁、導禅歸淨
1.淨土爲歸 延壽禅師的“四料簡”已明確指出,參禅之人應以淨土爲歸。蓮池則從念佛不礙參禅的角度加以強調說明: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禅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故知參禅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禅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爲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實有益于參禅也。[《念佛不礙參禅》,《竹窗二筆》,第3860頁]
換句話說,禅與淨土,理雖無二致,但如論事修,則有天壤之別。淨土法門若能信真願切行實,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永出生死。而參禅之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即使能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果不能斷盡見思煩惱,依然要在叁界當中受生受死。相反,參禅人若能兼修淨土,則更能增益自己的所悟所修。
禅以自力爲主,淨以他力爲據,事實上,自力和他力的區分並非絕對,唯仗自力的參禅與仰仗佛力的念佛也並不是不能溝通。淨土念佛雖仗佛力,亦需自己真實“信願行”的力量,自他二力不可或缺;禅宗參禅雖依自力開悟,也可仰仗佛力求生西方。這樣,如果參禅得悟,現生明心見性,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四料簡中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爲人師,來生作佛祖。”縱然現生參禅未悟,也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永超生死,自然得悟,即所謂“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因此,蓮池極力主張,參禅之人應兼修淨土,發願求生西方,以禅歸淨,以淨導禅。
2.參究念佛 延壽禅師雖在理論上對禅淨二門進行融通,提倡禅淨雙修,淨土爲歸,但並未提出具體的修持方法。北宋以後,因爲淨土宗的振興,禅林念佛之風也日益興起。元代的斷雲智徹(1330—?)禅師以淨土爲歸向,開出參究念佛一法,即教人以一句佛號作爲話頭,參“念佛的是誰”[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卷五之叁《參究念佛論》中言:“淨土正行,尤以念佛爲首,顧念佛一行,乃
有多途。小經重持名,楞嚴但憶念,觀經主于觀境,大集觀佛寶相。後世智徹禅師複開參究一路,
雲棲大師極力主張淨土,亦不廢其說。但法門雖異,同以淨土爲歸。”],雲:
念佛一聲或叁五七聲,默默返問,這一聲佛從何處起,又問這念佛的是誰。有疑只管疑去,若問處不親,疑情不切,再舉個畢竟這念佛是誰,于前一問少疑,只向念佛是誰谛審谛問。[《禅關策進·智徹禅師淨土玄門》,第2042頁]
元、明之間,參究念佛已逐漸發展成一種教界禅修的共通趨勢。[ 《才市念佛詩的止觀分析——念佛法門之止觀次第擬構》,《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臺灣南林出版社,2001,10,第336頁]
蓮池所處的時代,禅門雖已凋弊,但參禅開悟者仍不乏其人,他本人早年亦從參禅得力。爲了更好地接引參禅人歸向淨土,蓮池積極倡導參究念佛一法,力圖將淨土的持名念佛與禅宗的參話頭結合起來。沿智徹禅師之思路,他主張參禅之人不必別舉話頭,只須念佛數聲,回光反觀這念佛的是誰,“體察究審,鞠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彌陀疏鈔》卷叁,第1229頁]契合本心,即了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然能念之心,亦靈靈不昧,所念之佛,亦曆曆分明。在《彌陀疏鈔》中,他將執持名號分爲事、理兩種,憶念無間名爲事持,稱此由參而悟的體究無間爲理持。由體究無間而得的“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彌陀疏鈔》卷叁,第1230頁]境界,即爲《阿彌陀經》中“一心不亂”之“理一心不亂”。
佛教修行講求一門深入,有人曾置疑參究念佛一法:淨土修行單持佛號即可成就,參究主要爲求開悟,有違淨土往生理念,且參究念佛屬于兼帶,不符合“修行宜一門深入”之宗旨。其實,蓮池也是主張修行貴在一門深入的:
米元章[ 米元章,名芾,字元章,號海兵外史,宋朝襄陽人。爲文奇險,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謂學書須是專一于是,更無余好,方能有成。而予聞古之善琴者,亦謂專攻叁二曲,始得入妙,斯言雖小可以喻大。佛言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是故心分兩路,事不歸一,情專志笃,叁昧速成,參禅念佛人不可不知。[《學貴精專》,《竹窗二筆》,第3803頁,]
至于參究念佛,他認爲與淨土往生之旨並不相礙:
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峰叁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爲非也,予于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于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雲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參究念佛》,《竹窗二筆》第3851頁]
這是說,單持名號或參究念佛,都是“隨病製方,逗機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名僧輯略·空谷隆禅師》,第2568頁]天奇、毒峰二老皆教人參究,空谷景隆教人直念,都是觀機而言的。何況空谷只說,直念下去也有悟處,並沒有否定參究一法。實際上,淨土單持佛號,念念無間,決定可以往生。而參究念佛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如求往生,正可上上品往生。此是以禅助淨,以淨助禅,禅淨一舉兩得。在《疏鈔》中,蓮池對持名的事持、理持之分,正是針對不同根機而言的。他指出,兼帶之“兼”有兩種含義:
昔中峰、天如謂,禅與淨土理雖一,而功不可並施,今曰兼修者何?蓋兼之義二,足蹑兩船之兼,則誠爲不可。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況禅外無淨土,則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謂之兼?[《圓照本禅師》,《往生集》卷二,第2379頁]
顯然,中峰明本、天如惟則雖曾說過“修行不許互相兼帶”,是針對行人將禅與淨土分割爲兩門,心不專一,終至兩無所獲之情形而言的,“良由念佛者,自疑與參禅異致,念外求禅。參禅者,自疑與念佛殊歸,禅外覓佛,心分二路,業不專精,故所不許。”而這裏提倡的參究,正是“圓通不礙之兼”:
今念佛者,即于念上體究,不曾別有作爲。即拳究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縱名爲兼,如是之兼,非世之所謂兼也。兼亦何礙,勢至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佛兼禅也。普賢以不可思議解脫,往生安樂,禅兼佛也。故永明謂有禅淨土,猶如帶角虎,而圓照禀單傳之旨,亦以淨土密修,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兼者也。[《彌陀疏鈔續問》,第1512…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