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知净土唯心,唯心净土。[《宝积二会序》,《山房杂录》卷一,第4191页]
其次,在理事无碍的基础上,莲池对禅、净两种法门作了进一步融通。
“禅宗净土,殊途同归。以不离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彼执禅而谤净土,是谤自本心也,是谤佛,是自谤其禅也。”[《弥陀疏钞》卷一,第831页]这是说,从源头来看,禅、净都是大乘法,都是以真心本性为修行根据的,所以执禅谤净土事实上是谤自己的真如本性。而真心就是佛,因此即是谤佛,亦等于是自谤其禅了。若能明白这个道理,自然知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再从修行目标来看,净土以往生为旨趣,禅宗以开悟为鹄的,但都是以了生死、成佛道为最终目标的。所以,禅、净各有所应之机,法门施设虽有不同,但是本为一体,虽二而不二。当有人问“净土与禅孰优孰劣”时,莲池的回答自然是:“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杂答》,《遗稿》卷三,第4696页]
再者,从修行方法上来看,禅宗依自力参禅,净土兼仰他力念佛,二者有所不同,但是自力与他力亦可结合。莲池指出,念佛一路似粗而细,似易而难,“即是入理妙门,圆契五宗,弘该诸教,精微莫测,广大无穷。钝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轮,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弥陀疏钞·答净土四十八问》,第1528页] 对于禅僧以禅自负,以为念佛法门必待往生西方见阿弥陀佛后才能得悟,而参禅者现生便能得悟之谬解,莲池有专文评判禅宗、净土并不存在开悟迟速之分别,他说:
根有利钝,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则彼此互为迟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趋宝所,一人乘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迟速未可定也,则利钝勤惰之说也,参禅念佛亦复如是。语其迟,念佛人有累劫莲花始开,参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见性者矣。语其速,参禅人有当下了悟,不历僧祗获法身,念佛人亦有见生打彻,临终上上品生者矣。古云:如人涉远,以到为期,不取途中强分难易。[《禅宗净土迟速》,《竹窗三笔》,第3948页]
实际上,净土法门单提佛号,主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虽不提倡参究,却又暗含开悟见性之法,即《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谓“不假方便,心得自开。”“以念佛心,为无生忍。”另外,禅门参禅求开悟,但是并非一悟即了,悟后仍需起修,而念佛求生西方,蒙佛接引,一生成就,实为修持之快捷方式。所以,净土于禅不但无碍,且有助于禅之根本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的理论融通,莲池发挥永明延寿禅净双修之旨,提倡“参究念佛”一法。
三、导禅归净
1.净土为归 延寿禅师的“四料简”已明确指出,参禅之人应以净土为归。莲池则从念佛不碍参禅的角度加以强调说明:
古谓参禅不碍念佛,念佛不碍参禅,又云不许互相兼带。然亦有禅兼净土者,如圆照本,真歇了,永明寿,黄龙新,慈受深等诸师,皆禅门大宗匠,而留心净土,不碍其禅。故知参禅人虽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发愿,愿命终时往生极乐。所以者何,参禅虽得个悟处,倘未能如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罗汉不受后有,则尽此报身,必有生处。与其生人世而亲近明师,孰若生莲花而亲近弥陀之为胜乎。然则念佛不惟不碍参禅,实有益于参禅也。[《念佛不碍参禅》,《竹窗二笔》,第3860页]
换句话说,禅与净土,理虽无二致,但如论事修,则有天壤之别。净土法门若能信真愿切行实,便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而参禅之人唯仗自力,不求佛力加持,即使能参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果不能断尽见思烦恼,依然要在三界当中受生受死。相反,参禅人若能兼修净土,则更能增益自己的所悟所修。
禅以自力为主,净以他力为据,事实上,自力和他力的区分并非绝对,唯仗自力的参禅与仰仗佛力的念佛也并不是不能沟通。净土念佛虽仗佛力,亦需自己真实“信愿行”的力量,自他二力不可或缺;禅宗参禅虽依自力开悟,也可仰仗佛力求生西方。这样,如果参禅得悟,现生明心见性,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弹指顷,花开见佛,证无生忍,即四料简中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纵然现生参禅未悟,也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永超生死,自然得悟,即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因此,莲池极力主张,参禅之人应兼修净土,发愿求生西方,以禅归净,以净导禅。
2.参究念佛 延寿禅师虽在理论上对禅净二门进行融通,提倡禅净双修,净土为归,但并未提出具体的修持方法。北宋以后,因为净土宗的振兴,禅林念佛之风也日益兴起。元代的断云智彻(1330—?)禅师以净土为归向,开出参究念佛一法,即教人以一句佛号作为话头,参“念佛的是谁”[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卷五之三《参究念佛论》中言:“净土正行,尤以念佛为首,顾念佛一行,乃
有多途。小经重持名,楞严但忆念,观经主于观境,大集观佛宝相。后世智彻禅师复开参究一路,
云栖大师极力主张净土,亦不废其说。但法门虽异,同以净土为归。”],云:
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的是谁。有疑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个毕竟这念佛是谁,于前一问少疑,只向念佛是谁谛审谛问。[《禅关策进·智彻禅师净土玄门》,第2042页]
元、明之间,参究念佛已逐渐发展成一种教界禅修的共通趋势。[ 《才市念佛诗的止观分析——念佛法门之止观次第拟构》,《现代大乘起信论——如石法师论文集》,台湾南林出版社,2001,10,第336页]
莲池所处的时代,禅门虽已凋弊,但参禅开悟者仍不乏其人,他本人早年亦从参禅得力。为了更好地接引参禅人归向净土,莲池积极倡导参究念佛一法,力图将净土的持名念佛与禅宗的参话头结合起来。沿智彻禅师之思路,他主张参禅之人不必别举话头,只须念佛数声,回光反观这念佛的是谁,“体察究审,鞠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弥陀疏钞》卷三,第1229页]契合本心,即了知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然能念之心,亦灵灵不昧,所念之佛,亦历历分明。在《弥陀疏钞》中,他将执持名号分为事、理两种,忆念无间名为事持,称此由参而悟的体究无间为理持。由体究无间而得的“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弥陀疏钞》卷三,第1230页]境界,即为《阿弥陀经》中“一心不乱”之“理一心不乱”。
佛教修行讲求一门深入,有人曾置疑参究念佛一法:净土修行单持佛号即可成就,参究主要为求开悟,有违净土往生理念,且参究念佛属于兼带,不符合“修行宜一门深入”之宗旨。其实,莲池也是主张修行贵在一门深入的:
米元章[ 米元章,名芾,字元章,号海兵外史,宋朝襄阳人。为文奇险,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学贵精专》,《竹窗二笔》,第3803页,]
至于参究念佛,他认为与净土往生之旨并不相碍:
国朝洪永间,有空谷、天奇、毒峰三大老,其论念佛,天毒二师俱教人看念佛是谁,唯空谷谓只直念去亦有悟门。此二各随机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参究为非也,予于疏钞已略陈之。而犹有疑者,谓参究主于见性,单持乃切往生,遂欲废参究而事单持,言经中止云执持名号,曾无参究之说。此论亦甚有理,依而行之,决定往生,但欲存此废彼则不可。盖念佛人见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忧其不生耶?故疏钞两存而待择,请无疑焉。[《参究念佛》,《竹窗二笔》第3851页]
这是说,单持名号或参究念佛,都是“随病制方,逗机施教。二各有旨,不可是此非彼。”[《名僧辑略·空谷隆禅师》,第2568页]天奇、毒峰二老皆教人参究,空谷景隆教人直念,都是观机而言的。何况空谷只说,直念下去也有悟处,并没有否定参究一法。实际上,净土单持佛号,念念无间,决定可以往生。而参究念佛参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如求往生,正可上上品往生。此是以禅助净,以净助禅,禅净一举两得。在《疏钞》中,莲池对持名的事持、理持之分,正是针对不同根机而言的。他指出,兼带之“兼”有两种含义:
昔中峰、天如谓,禅与净土理虽一,而功不可并施,今曰兼修者何?盖兼之义二,足蹑两船之兼,则诚为不可。圆通不碍之兼,何不可之有?况禅外无净土,则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谓之兼?[《圆照本禅师》,《往生集》卷二,第2379页]
显然,中峰明本、天如惟则虽曾说过“修行不许互相兼带”,是针对行人将禅与净土分割为两门,心不专一,终至两无所获之情形而言的,“良由念佛者,自疑与参禅异致,念外求禅。参禅者,自疑与念佛殊归,禅外觅佛,心分二路,业不专精,故所不许。”而这里提倡的参究,正是“圆通不碍之兼”:
今念佛者,即于念上体究,不曾别有作为。即拳究手,即波究水,是一非二,何得名兼?纵名为兼,如是之兼,非世之所谓兼也。兼亦何碍,势至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佛兼禅也。普贤以不可思议解脱,往生安乐,禅兼佛也。故永明谓有禅净土,犹如带角虎,而圆照禀单传之旨,亦以净土密修,是皆兼而不二,一而常兼者也。[《弥陀疏钞续问》,第1512…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