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20

  ..續本文上一頁益智旭是明末四大師中最晚的一位,曾護儒辟佛,十七歲時因讀蓮池《自知錄》與《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辟佛論》焚之。”二十四歲出家,自于蓮池像前受具足戒和菩薩戒。蕅益稱蓮池于己有私淑之恩,繼承和發揚了蓮池的思想。因爲時機的差異,二位淨宗祖師之禅淨觀及淨土思想又有諸多之不同。

   面對明末清初禅林之弊日盛,“近代無知狂悖之徒,反以話頭爲奇特,名號爲尋常,棄如意珠王,競取瓦礫”[《法語·示周闵挻》,《靈峰宗論》卷二之五,第375頁]之景象,蕅益深感痛心:“達磨西來,事出非常,有大利必有大害。嗚呼!先輩幸得大利,今徒有大害而已。誰能以悟道爲先鋒,以念佛爲後進,穩趨無上覺路者也?”[《西方合論序》,《靈峰宗論》卷六之四,第1002頁]因此,對于以對治禅弊爲目的的參究念佛一法,蕅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爲有必要將參究念佛一法與禅、淨的關系加以辨別,“參究之說,既與禅宗相濫,不無淆訛可商”:

   誰字公案,曲被時機,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緩,令彼深追力究,助發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爲敲門瓦子,皆有深益。必淨土爲主,參究助之,徹與未徹,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參究,便單恃己靈,不求佛力,但欲現世發明,不複願往。或因疑生障,謂不能生,甚則廢棄萬行,棄舍經典。古人本意,原欲攝禅歸淨,于禅宗開此權機,今人錯會,多至舍淨從禅,于淨宗反成破法,全乖淨業正因,安冀往生彼國?[《參究念佛論》,《靈峰宗論》卷五之叁,第812頁]

  蕅益指出,參究者藉參禅方法究“念佛的是誰”,悟明心性,體證“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則對淨土念佛必有深益(由參究證理一心,往生品位在上品)。但是參究者必須以“淨土爲主,參究助之”,即對西方淨土必須有真實的信願,這樣,無論參究悟與未悟,都能以此信願往生淨土。然“法久弊生”,參究念佛其實就是禅宗話頭禅,參究之人極有可能在專事參究時,唯仗自力以求現生明心見性,而忽視求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或者對西方淨土的實有性産生懷疑,以唯心淨土來否定西方淨土。甚至以悟廢修,以禅廢教。就古人開出參究一法的本意,意在“以悟道爲先鋒,以念佛爲後進”,即收攝禅者歸于淨土,以保證現生超越輪回。但是,今人大多錯會參究念佛以淨土往生爲主之理,反舍淨從禅,有違淨業本旨(蕅益雲:“參念皆爲行攝,切則參亦往生。不切則念亦不生,又雖有切行,若信願爲導則往生。無信願爲導則不生也。”所以,參究如無信願,則障往生)。因此,他強調,參究念佛之說“是權非實,是助非正,雖不可廢,尤不可執,廢則缺萬行中一行,執則以一行而礙萬行也。”[《參究念佛論》,《靈峰宗論》卷五之叁,第815頁]

   蕅益進一步闡明了禅與淨土的關系:

   無禅之淨土,非真淨土。無淨土之禅,非真禅。然淨土之禅,本不須參究,但一心不亂即靜,名號曆然即慮。若夫禅之淨土,必須證極淨心,非可以理奪事。從上諸祖,凡情已盡,聖解未忘,不妨隨機掃執。後世學人,雖有乾慧,染習未枯,自非發願往生,依舊隨業輪轉。[《參究念佛論》,《靈峰宗論》卷五之叁,第813頁]

  這是說,禅、淨本不爲二,但是,淨土持名至一心不亂即可證得禅宗之禅,不須另藉參究而得。禅者參禅,然“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而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阿彌陀經要解》,大願山東林寺淨宗圖書館印,第95頁]即參禅如不能斷盡妄習,又不發願往生,難免隨業輪轉生死。基于此,蕅益極力提倡簡易、穩當的持名念佛,他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阿彌陀經要解》,大願山東林寺淨宗圖書館印,第85頁]這樣的立場,實際上是將禅法消歸于淨土之中了。顯然,蕅益與蓮池一樣,意在以淨土實修補救禅弊,不同的是,基于對禅弊的深切憂心,他並不主張極易造成禅淨混濫、于淨宗反有破法之危的參究念佛。

   基于如上的禅淨觀,蕅益融彙諸宗,會歸淨土。他以蓮池《彌陀疏鈔》爲基礎,撰寫了《阿彌陀經要解》[ 明末彌陀經注本有叁,印光大師評價曰:“于中求其至廣大精微者,莫過于蓮池之《疏鈔》。極直捷要妙者,莫過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師,握臺宗谛觀不二之印,著《略解》,圓融中道之鈔。理高深而初機可入,文暢達而久修鹹欽。”(見《印光法師文鈔》卷八《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一書,對淨土要義進行了系統精要的總結。其對淨土思想的發揮主要體現在:

   1.對信願行的全面總結。“由于淨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于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淨土宗教程》,魏磊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第266頁]因此,淨土宗被稱爲難信之法。在蓮池的基礎上,蕅益對淨土資糧進行了發揮,主要體現在對“信”的闡釋上。針對禅徒以理廢事、以唯心淨土否定西方淨土之現象,他將“信”歸納爲六個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指“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變非緣影。雖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信他,指“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信因,指“深信散亂稱名,猶爲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信果,指“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果。”信事,指“深信只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信理,指“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之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淨土宗教程》,魏磊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第20頁]

   叁資糧中,蕅益認爲信願行叁,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願爲主爲導,他說: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阿彌陀經要解》,第82頁]

   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爲前導,願爲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持名念佛曆九品淨四土說》,《靈峰宗論》卷四之二,第664頁]

  此對信願的特別強調突顯出淨宗信願往生之特色,一方面對治了參究之人忽視信願之弊端,另一方面,“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阿彌陀經要解》,第44頁。]的說法也體現出對中下根人的攝受。相對而言,蓮池不廢參究念佛的淨土教法可謂自力、他力並重,而蕅益提倡的直持名號、“信願爲主導”顯然更強調自力條件下的彌陀他力作用。

   2.對念佛的分類。一般來說,淨土念佛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四種。蕅益將念佛的涵義,拓展爲“思惟憶持此現前一念名爲念佛,蓋念者始覺之智,佛者本覺之理也。”從這個廣義的角度來看,念佛法門就有叁種不同: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念他佛,即指托阿彌陀佛果德莊嚴爲我所念之境,專心注意而憶念之,或憶名號,或想相好或緣四十八願往昔洪因,或思力無畏等,或觀正報,或觀依報,總名念他佛。如能曆曆分明,一心不亂,則叁昧功成,徑登淨域。此類即是廬山慧遠等所倡導的念佛法門。念自佛,即指觀此現前一念介爾之心,無體無性,橫遍豎窮,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具足百界千如種種性相,與叁世佛平等無二。如此觀察,功深力到,圓伏五住,淨于六根,豁破無明,頓入秘藏。此與參禅、止觀全同,西天二十八祖、東土禅宗六祖、以及南嶽慧思、天臺智者都是修的這個念佛法門。自他俱念,即指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衆生是諸佛心內衆生,諸佛是衆生心內諸佛。托彼果上依正,顯我自心理智。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議,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議,故感應道交,自他不隔,極果圓因,稱理映發。此與參禅止觀非異非同,這是永明延壽、楚石梵琦倡導的念佛法門。[《淨然沙彌化念佛疏》,《靈峰宗論》卷七之叁,第1168頁]在所有的念佛法門之中,又以持名念佛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之無上了義。”這樣,不同于蓮池不廢禅法之參究念佛,蕅益將大乘禅、教、律一切法門完全攝歸于淨土之直持名號。

   3.事持與理持、事一心與理一心。因爲對參究念佛的不同見解,在對念佛事持與理持、事一心與理一心的解釋上,蓮池與蕅益亦有不同。蓮池以持名“憶念無間,是謂事持”,“體究無間,是謂理持”。由事持而伏妄名事一心,由體究而獲自本心名理一心。而蕅益皆以持名來釋事、理,認爲事、理的區別,在于是否通達心是、心作之理。這裏,他實際上以天臺之見,將以勝解諸法實相的知見、止觀並進持佛名號作爲理持念佛[ 《才市念佛詩的止觀解析——念佛法門之止觀次第擬構》,《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臺灣南林出版社,2001,10,第331頁]。他對事、理一心不亂的定義,是從持名念佛之悟理與否來進行的:

   事持則念念憶佛名號,…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