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19

  ..续本文上一页:“是故殊胜超一切,生其国者皆不退。我若发愿祖无量,我即弥陀真骨肉。”“悲智不从心外生,自强勇猛亦心力。如是观察了无疑,我即弥陀最初师。”[《阿弥陀佛赞》,《紫柏尊者全集》卷十七,《卍续藏经》第126册,第924页]这样,如从净土的角度来看,真可虽不否定净土法门,但其直指唯心的语言如果行人不达真意,即成以理夺事,而有破法之危:空论唯心净土,否定西方净土;高唱“即心即佛”,否定阿弥陀佛;过于强调自力,有碍往生之机;追求所谓无生,不注重信愿往生之本旨。

   由此可以想见,对机之别、宗风之异,使莲池“慈姥”、紫柏“猛士”实难互相评论。明末大居士冯梦祯(1548—1595,字开之,浙江嘉兴人)曾先后师事莲池、真可二人,对二大师宗风之差异可谓明了,他在写给真可门人密藏道开禅师的信中说:“法门寥寥,此中仅有莲池老师、虞长孺二人,亦时时相亲,但血脉稍异,不能吐露本色。……渠辈意甚雌黄老师(指真可),但面觌相逢,自然折服。”[ 《快雪堂集》卷三十八,转引自荒木见悟著《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棲袾宏之研究》,周贤博译,台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141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紫柏和莲池,“表面上,一禅一净,一雄猛,一稳健;然而讲到实地,则英雄所见往往略同。”[《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3,第131页]“其实修实悟真切为性命的精神,完全一样。”[《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3,第126页]

  

   二、憨山的禅净并重

   憨山德清与紫柏真可经历相似,因弘法罹难下狱,流戍岭南五年。其一生为振兴禅宗、中兴曹溪而奔波,被冠以“侠王”之称。据《憨山自叙年谱》载,万历四年(1576),憨山三十一岁,在五台山妙德庵与来此游历的莲池(时年四十二岁)相会,“留数日,夜对谈,心甚契” [《自述年谱实录上》,《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三,第2909页],颇受莲池禅净合一思想的影响。此后二人未再谋面。年七十二岁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于云棲寺为莲池作塔铭。尽管交往甚少,对于莲池的修证及弘法功绩,憨山是十分敬重与欣赏的,自言:“老朽仰慕大师三十余年,向以业牵,未及一造丈室,自恨生平阙缘。”[《与云棲寺大众》,《梦游集》卷十四,第699页]

   对于禅门流弊,与莲池一样,憨山有着深刻的反思:“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谈柄,都尊参禅为向上事,薄净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辈,多习古德现成语句,以资口舌便利,以此相尚,遂法门日衰,不但实行全无,且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许亲近,世无明眼知识,卒莫能回其狂澜,大可惧也。大都不深于教乘,不知吾佛度生,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之旨耳。”[《示西印净公专修净土》,《梦游集》卷八,第421页]他意在以净土真修作为末世补偏救弊之良方,因此,对禅、净二门多有融通。憨山认为,佛说一切法门皆是以明心为要,明心之要则在于参禅、念佛。禅、净二行,原无二法。禅本离念,如果念佛念至理一心不乱,即是无念,净土往生中上品上生即是从离念中证得。况且,参禅是为了悟明心性,念佛一心不乱而了明自心,又何尝不名为悟呢?所以,念佛即是参禅:

   参禅乃生净土,此是古今未决之疑。此说破尽,而禅净分别之见,以此全消。即诸佛出世,亦不异此说。若舍此别生妄议,皆是魔说非佛法也。[《示慧镜心禅人》,《梦游集》卷九,第460页]

  显然,憨山与莲池有着相同的思路,即反对妄分禅净为二,提倡延寿禅师“参禅以净土为归”之禅净双修,他说:“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一以无真善知识抉择,多落邪见。是故独于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示刘存赤》,《梦游集》卷五,第230页]

   憨山认为,禅家参禅,“公案虽多,唯独念佛审实的话头最易得力。”[《憨山大师进修法要·答郑昆严中丞》,《净土丛书》第8册,毛惕圆主编,台湾印经处印行,第845页]因此,他将参禅、念佛融摄为一,主张以“参究念佛”一法作为禅净双修之方法。但是,禅、净二行理上虽是无二,至于下手做工夫却有明显不同,“若当参究时在一念不生,若云念佛则念又生也,如此不无两橛念。”那么如何才能“参究即念佛,念佛即参究”呢?憨山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如今参究,就将一句阿弥陀佛作话头,做审实工夫,将自己身心世界,并从前一切世谛、俗习语言、佛法知见一齐放下,就从此空空寂寂中,著力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正当提起时,就在直下看觑审实此念佛的是谁。重下疑情,审之又审,疑之又疑,如驴觑井,觑来觑去,疑来疑去,疑到心思路绝处,如银山銕壁,无转身吐气处。是时忽然磕着、触着,真无生意忽然猛的现前,时则通身汗流如大梦觉,到此方信生即无生,无生即生,参即是念,念即是参。回头一看,始知向来如在含元殿里觅长安也。[《示沈大洁》,《梦游集》卷九,第470]

   憨山主张禅净双修,因此对净土修行的论述颇多。他极力赞叹净土法门,认为“佛设三乘之法,要人修行,不是一生可以成就,恐落生死苦海,难顿出离。若要参禅,可一生了悟,得出生死,又因妄想纷纷,习气深厚,不能参究,若未悟明,此心不免轮回,故别设西方净土一门。此不论中下根及贫富贵贱,但依而修之,一生可以成就。”[《答德王问》,《梦游集》卷十,第514页]因为“参究难悟,念佛易成”,所以,憨山主张上根之人可以参究之心念佛以了生死,中下根之人则可专修净土。相较而言,莲池专弘净土,西方净土是其阐释的重心,但出于融通禅净之目的,也十分注重提唯心以阐净土之旨。而憨山与真可有相似之处,较多从禅宗立场来论唯心净土,他说:

   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可归耶?所以道心净则土亦净,心秽则土亦秽,是则一念恶心起,刀林剑树枞然,一念善心生,宝地华池宛尔,天堂地狱又岂外于此心哉?[《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梦游集》卷二,第114页]

   当然,憨山以唯心净土说明心外别无净土、净土不在心外,旨在强调自力的主导作用,以对治净土修行中不知净心、过分依赖他力之极端倾向,“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必得者,皆由自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净土指归序》,《梦游集》卷二十,第1045页]同时,憨山并没有否定西方净土的实有性:

   以此国中,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以彼佛国无秽污,故名净土。无有女人,莲华化生,故无生苦。寿命无极,故无老死苦。衣食自然,故无求不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故无冤家聚会之苦。以彼国土七宝庄严,故无瓦砾荆棘便利不净。种种清净,全不同此世界。弥陀经中所说,一一皆是实事。[《答德王问》,《梦游集》卷十,第515页]

  并且认为弥陀接引往生西方,是最省要直捷的修行法门,实乃出生死之大要。

   因为偏向于禅的立场,憨山主张的净土修行方法是持名与观想并行,与莲池之以观想难成,专重持名有所不同。他认为,净土修行当以净心为本,是故必以持戒为基。念佛正行,贵在生死心切,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于一切时不愚不昧,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便是念佛得力。若能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必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同时,他指出,持名念佛又必资以观想更见稳密。依《观无量寿经》,佛为韦提希夫人开示十六妙观[ 十六观门的次第为: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行人可随取一观,或单观佛及菩萨妙相,或观净土境界,如能观想分明,二六时中,坐卧经行,开眼闭眼,如在目前。若此观想成就,临命终时,一念顿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则六根清净。永断恶业烦恼,则心地清净。观念相继,则妙行易成。净土真因,无外此者。”[《示修净土法门》,《梦游集》卷九,第443页] 因此,憨山强调:

   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为基本,发愿为助因,念佛观想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则佛堕妄语矣。[《示修净土法门》,《梦游集》卷九,第443页]

   憨山复兴禅宗,兼弘净土,晚年更是归心净土,以自身的真实践履对净土的弘扬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蕅益称道说:“憨山清大师,扩复曹溪祖庭,晚年掩关念佛,昼夜课六万声。……遂与六祖同留肉身,人天瞻仰,得非莲宗列祖乎?”[ 《儒释宗传窃议》,《灵峰宗论》卷五之九,《蕅益大师全集·文集》第6册,莆田广化寺影印本,第843页]

   综上所述,憨山与莲池的禅净观差异不大,都是由禅归净,成为明末禅净双修的极力提倡者。从参究念佛这一禅净双修方式上来看,莲池意在以此方便之法摄禅归净,而憨山虽亦以念佛往生作为禅者参禅的保证,但更侧重于藉参究念佛一法求诸自力解脱、达到现生开悟,所以可说是禅净并重的;在净土观上,莲池因为专弘净土,为突显净宗信愿往生的特色,较多地彰显弥陀他力的殊胜功用。而憨山则基于禅的立场,十分强调在他力本愿的前提下,发挥自力的功用。至于净土修行方法,莲池因为针对不离尘缘的在家居士,多强调方便简要的持名念佛,憨山则主张持名资以观想。显然二者只有对机的不同,并无实质上的分歧。

  

  三、蕅益的消禅归净

   蕅…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