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20

  ..续本文上一页益智旭是明末四大师中最晚的一位,曾护儒辟佛,十七岁时因读莲池《自知录》与《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四岁出家,自于莲池像前受具足戒和菩萨戒。蕅益称莲池于己有私淑之恩,继承和发扬了莲池的思想。因为时机的差异,二位净宗祖师之禅净观及净土思想又有诸多之不同。

   面对明末清初禅林之弊日盛,“近代无知狂悖之徒,反以话头为奇特,名号为寻常,弃如意珠王,竞取瓦砾”[《法语·示周闵挻》,《灵峰宗论》卷二之五,第375页]之景象,蕅益深感痛心:“达磨西来,事出非常,有大利必有大害。呜呼!先辈幸得大利,今徒有大害而已。谁能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进,稳趋无上觉路者也?”[《西方合论序》,《灵峰宗论》卷六之四,第1002页]因此,对于以对治禅弊为目的的参究念佛一法,蕅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有必要将参究念佛一法与禅、净的关系加以辨别,“参究之说,既与禅宗相滥,不无淆讹可商”:

   谁字公案,曲被时机,有大利亦有大害。言大利者,以念或疲缓,令彼深追力究,助发良多,又未明念性本空,能所不二,藉此为敲门瓦子,皆有深益。必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彻与未彻,始不障往生。言大害者,既涉参究,便单恃己灵,不求佛力,但欲现世发明,不复愿往。或因疑生障,谓不能生,甚则废弃万行,弃舍经典。古人本意,原欲摄禅归净,于禅宗开此权机,今人错会,多至舍净从禅,于净宗反成破法,全乖净业正因,安冀往生彼国?[《参究念佛论》,《灵峰宗论》卷五之三,第812页]

  蕅益指出,参究者藉参禅方法究“念佛的是谁”,悟明心性,体证“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则对净土念佛必有深益(由参究证理一心,往生品位在上品)。但是参究者必须以“净土为主,参究助之”,即对西方净土必须有真实的信愿,这样,无论参究悟与未悟,都能以此信愿往生净土。然“法久弊生”,参究念佛其实就是禅宗话头禅,参究之人极有可能在专事参究时,唯仗自力以求现生明心见性,而忽视求佛力加被往生西方。或者对西方净土的实有性产生怀疑,以唯心净土来否定西方净土。甚至以悟废修,以禅废教。就古人开出参究一法的本意,意在“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进”,即收摄禅者归于净土,以保证现生超越轮回。但是,今人大多错会参究念佛以净土往生为主之理,反舍净从禅,有违净业本旨(蕅益云:“参念皆为行摄,切则参亦往生。不切则念亦不生,又虽有切行,若信愿为导则往生。无信愿为导则不生也。”所以,参究如无信愿,则障往生)。因此,他强调,参究念佛之说“是权非实,是助非正,虽不可废,尤不可执,废则缺万行中一行,执则以一行而碍万行也。”[《参究念佛论》,《灵峰宗论》卷五之三,第815页]

   蕅益进一步阐明了禅与净土的关系:

   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非真禅。然净土之禅,本不须参究,但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若夫禅之净土,必须证极净心,非可以理夺事。从上诸祖,凡情已尽,圣解未忘,不妨随机扫执。后世学人,虽有乾慧,染习未枯,自非发愿往生,依旧随业轮转。[《参究念佛论》,《灵峰宗论》卷五之三,第813页]

  这是说,禅、净本不为二,但是,净土持名至一心不乱即可证得禅宗之禅,不须另藉参究而得。禅者参禅,然“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阿弥陀经要解》,大愿山东林寺净宗图书馆印,第95页]即参禅如不能断尽妄习,又不发愿往生,难免随业轮转生死。基于此,蕅益极力提倡简易、稳当的持名念佛,他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阿弥陀经要解》,大愿山东林寺净宗图书馆印,第85页]这样的立场,实际上是将禅法消归于净土之中了。显然,蕅益与莲池一样,意在以净土实修补救禅弊,不同的是,基于对禅弊的深切忧心,他并不主张极易造成禅净混滥、于净宗反有破法之危的参究念佛。

   基于如上的禅净观,蕅益融汇诸宗,会归净土。他以莲池《弥陀疏钞》为基础,撰写了《阿弥陀经要解》[ 明末弥陀经注本有三,印光大师评价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见《印光法师文钞》卷八《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一书,对净土要义进行了系统精要的总结。其对净土思想的发挥主要体现在:

   1.对信愿行的全面总结。“由于净宗超情离见,属佛的果觉境界,于此信入尤难。只要能透过信关,一切将迎刃而解。”[《净土宗教程》,魏磊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第266页]因此,净土宗被称为难信之法。在莲池的基础上,蕅益对净土资粮进行了发挥,主要体现在对“信”的阐释上。针对禅徒以理废事、以唯心净土否定西方净土之现象,他将“信”归纳为六个方面: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指“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变非缘影。虽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信他,指“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信因,指“深信散乱称名,犹为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信果,指“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果。”信事,指“深信只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信理,指“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之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净土宗教程》,魏磊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11,第20页]

   三资粮中,蕅益认为信愿行三,虽缺一不可,而尤以信愿为主为导,他说: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阿弥陀经要解》,第82页]

   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灵峰宗论》卷四之二,第664页]

  此对信愿的特别强调突显出净宗信愿往生之特色,一方面对治了参究之人忽视信愿之弊端,另一方面,“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阿弥陀经要解》,第44页。]的说法也体现出对中下根人的摄受。相对而言,莲池不废参究念佛的净土教法可谓自力、他力并重,而蕅益提倡的直持名号、“信愿为主导”显然更强调自力条件下的弥陀他力作用。

   2.对念佛的分类。一般来说,净土念佛有持名、观想、观像、实相四种。蕅益将念佛的涵义,拓展为“思惟忆持此现前一念名为念佛,盖念者始觉之智,佛者本觉之理也。”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念佛法门就有三种不同:念他佛、念自佛、自他俱念。念他佛,即指托阿弥陀佛果德庄严为我所念之境,专心注意而忆念之,或忆名号,或想相好或缘四十八愿往昔洪因,或思力无畏等,或观正报,或观依报,总名念他佛。如能历历分明,一心不乱,则三昧功成,径登净域。此类即是庐山慧远等所倡导的念佛法门。念自佛,即指观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无体无性,横遍竖穷,离过绝非,不可思议,具足百界千如种种性相,与三世佛平等无二。如此观察,功深力到,圆伏五住,净于六根,豁破无明,顿入秘藏。此与参禅、止观全同,西天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六祖、以及南岳慧思、天台智者都是修的这个念佛法门。自他俱念,即指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是诸佛心内众生,诸佛是众生心内诸佛。托彼果上依正,显我自心理智。由我心性本具功德不可思议,诸佛果中威力不可思议,故感应道交,自他不隔,极果圆因,称理映发。此与参禅止观非异非同,这是永明延寿、楚石梵琦倡导的念佛法门。[《净然沙弥化念佛疏》,《灵峰宗论》卷七之三,第1168页]在所有的念佛法门之中,又以持名念佛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这样,不同于莲池不废禅法之参究念佛,蕅益将大乘禅、教、律一切法门完全摄归于净土之直持名号。

   3.事持与理持、事一心与理一心。因为对参究念佛的不同见解,在对念佛事持与理持、事一心与理一心的解释上,莲池与蕅益亦有不同。莲池以持名“忆念无间,是谓事持”,“体究无间,是谓理持”。由事持而伏妄名事一心,由体究而获自本心名理一心。而蕅益皆以持名来释事、理,认为事、理的区别,在于是否通达心是、心作之理。这里,他实际上以天台之见,将以胜解诸法实相的知见、止观并进持佛名号作为理持念佛[ 《才市念佛诗的止观解析——念佛法门之止观次第拟构》,《现代大乘起信论——如石法师论文集》,台湾南林出版社,2001,10,第331页]。他对事、理一心不乱的定义,是从持名念佛之悟理与否来进行的:

   事持则念念忆佛名号,…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