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24

  ..續本文上一頁勸他建大齋會圓滿福事時,他卻說:“大齋會難得盡理,且米菜鹽醋,樵水湯炭,踐踏洗炙,傷害微蟲,故不爲也。如複求寄王宮官府有勢之一家,彌難盡意。”對于這種做法,蓮池深表贊歎:“今人作一福事,必起齋會,名曰圓滿,乃至掩關僧半期以後,即于關中營營焉晝夜經晝,預辦齋會,無複正念,嗟乎旻師之言,真萬世龜鑒也。”[《缁門崇行錄》,第2135頁]

   但是,對于水陸等法事,世相之需要決定不可能對其進行取締,同時,本有功能的喪失、儀軌的混亂,又使規範和整治成爲迫切之事。這個工作,便是由蓮池來完成的。

  

  

   一、修訂水陸儀軌、瑜伽施食儀軌

  明代,各地流通的水陸儀文大都是北本,浙江除古杭一帶用南本,其余地區也大都用的是北本。蓮池認爲,水陸儀文的源起因時代久遠已很難考證,就南、北水陸儀文來言,顯然有很大的區別:

   若夫始終條理,詳而有章,凡聖交羅,約而能盡,辭理雙得,則四明磐師所輯六卷之文最爲允當。況金山者費廣而難舉。四明者財省而易成,正應流通無盡。而舉世莫之行,浙諸郡亦莫之行。唯本境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境以閑文,雜以冗舉,反于緊要處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說法開導處,備陳叁觀之旨,稍似過于繁密。更得簡直易曉。則幽明愚知,兼利不遺。盡美矣,複盡善矣。[《水陸儀文》,《竹窗隨筆》,第3747頁]

  相對而言,金山本儀文前後錯雜繁重,很難理清始終頭緒,時僧行者也是隨意而作,造成儀軌的混亂。並且內外壇上下堂的畫像,也是畫師隨意而作,頗不恰當。而志磐法師所輯儀文,條理清晰,詳而有章,可謂“至精至密,至簡至易,精密而不傷于煩長,簡易而不病于缺漏。”況且依金山本啓建道場,費廣難舉,而志磐本省財易成。因此,蓮池將志磐的《水陸新儀》加以修訂,而成六卷本《水陸儀軌》,以廣流通。[ 蕅益對南北水陸有相同的評價:“遊金山,索彼儀文觀之,汗漫模糊,不可尋究。蓋由磐公校定後,行于 四明,稱南水陸。而金山舊儀,被宋元以來世谛住持,附會添雜,但事熱鬧,用供流俗士女耳目,世稱北水陸也。”(《水陸大齋疏》,《靈峰宗論》卷七之四,《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第1191頁)]

   蓮池大師製定的水陸儀軌,時間定爲七天,包括結界灑淨、發符懸幡、請上堂、供上堂、請下堂、供下堂、施食供養、皈依授戒、念佛、送聖等過程。其中,瑜伽施食(即放焰口)是重要的一個活動。

   瑜伽施食法本是密教的行儀,是根據唐代不空叁藏所譯《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施食的佛事活動。唐末,隨著密教在中國漢地的失傳,施食之法也一度失傳。元代,密教得到推崇,施食法得以複興,有《瑜伽焰口施食儀》一卷行世。明代時,諸家各有所尊,施食儀軌較爲雜亂。蓮池就此說到:

   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難陀羅一章而已,而教令誦之二十一遍,即今變食真言是也。嗣是則漸增,增而至坊間所稱瑜伽集要,而詳矣盡矣。不可以複增矣。乃時師更附益以外集,繁衍從沓,浸失古意。[《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第2987頁]

  他認爲,儀軌的過于煩瑣,反會失去了施食之本意。衆多本子中,天機禅師編的《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即《瑜伽集要》又稱爲《天機焰口》)已足夠詳盡了。因此,蓮池在《天機焰口》的基礎上加以修訂,編成了《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又稱爲《施食儀軌》,並爲之作注,稱爲《施食補注》。

   依蓮池所定儀軌而行的水陸法會,次第分明,嚴肅有序。之後,蕅益曾于雲棲親臨水陸盛會,對法會的莊嚴如法大加贊歎,曰:“智旭曾于雲棲躬逢盛舉,見其壇法精嚴,事理備明,羅十法界于一堂,運叁觀心于刹海,真不可思議功德也。……而雲棲大師具擇法眼,故不從北從南,每設供結界,除主壇一人,表白二人,齋主一人,香燈五人外,余人例于幕外瞻禮,不得入內壇。壇內人出入,必皆易衣澡浴,所以得名如法供養,不似諸方濫張聖像,任男女雜沓遊觀,致使飲酒食肉,吞煙啖蒜之人,皆得熏穢尊儀也。”[《水陸大齋疏》,《靈峰宗論》卷七之四,《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第1191頁]

  

  二、規範水陸道場

  從蓮池對金山本儀文的評價來看,修設水陸法會,非以繁重煩費取勝,而以誠意恭敬爲則。“古書所載,水陸不誠,隨感惡報,曆曆有征,可不懼哉!”[《水陸大齋疏》,《靈峰宗論》卷七之四,《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第4924頁]所以,蓮池非常強調水陸、施食法事的本旨,他說:

   叁業相應之謂瑜伽,手之所結,必端必嚴,毋拈弄舞揚而類戲掉。口之所誦,必真必正,毋扭捏彈咤而淆密語。意之所作,必精必專,毋散心亂想而虧正觀。夫然後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而以此度生,亦以此自度,功德不可思議。瑜伽行人,願相與谛審而力行之。[《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第2988頁]

  爲對治水陸會的不如法,避免世人“本以求福,乃更得禍”之弊害,蓮池主持的雲棲道場嚴格控製水陸法事的舉行。《雲棲規約》之《水陸道場議》中規定,只有冬季叁月中可舉行一次到兩次:“今議止于冬叁月中一舉二舉,余月斷乎不可,余日斷乎不可。嚴恪守之,慎勿徇情順從以致彼此兩傷,至囑至囑。”[《水陸道場議》,《雲棲規約》附集,第4924頁]

   蓮池對于水陸道場的規範、整治,主要是通過嚴明詳細的《水陸道場規約》來具體實施的:

   一、誦經人先日沐浴,次早誦經,要眼到口到心到,不得經中夾以閑雜言,不得經住便說閑話。二、念佛人不得回頭轉腦看人看物,一心稱念,字字分明。叁、主法人不得散心妄想,宜一一依文精誠作觀。四、表白人不得急遽簡略,宜一一依文次第宣誦。其鼓钹宜莊雅,不宜繁碎。五、施食要一一依文精誠,結印誦咒作觀叁處相應,不得含糊彈舌,白文者亦然。又不得法事未周,先收器皿。六、內外作行人俱要誠敬莊潔,小心謹慎。七、水陸堂中行人,尤宜加倍至誠。以上須信心聽受,用心行持,若不至誠,自取災禍,悔之晚矣。[《水陸道場規約》,《雲棲規約》附集,第4922頁]

  叁、指歸淨土

  與其他水陸儀軌相比,蓮池修訂的儀軌以“念佛”爲水陸會的終結,體現出淨土爲歸的特色來。《水陸儀軌》卷六開端說明:法師面道場升座,爲六道開說法要,指歸淨土,令修念佛叁昧,求願往生。[《水陸儀軌》卷六,第2955頁]這裏,爲六道衆生開示念佛法門,首先,令衆生生起對西方淨土的信願。即宣說娑婆世界種種苦境,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令其發起“欣厭心”。其次,開示觀想念佛叁昧。“念佛一門而分四種,曰持名念佛、曰觀像念佛、曰觀想念佛、曰實相念佛。雖有四種之殊,究竟歸于實相而已。又以前叁約之爲二,一爲觀想,一爲持名。”[《水陸儀軌》卷六,第2959頁]所以,這裏開示念佛的方法,爲觀想和持名兩種。觀想念佛叁昧,即據《觀無量壽經》,宣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言作佛者,顯佛從修,非是自然。全是而作,全性而修,故曰心作也。言是佛者,顯佛本自具,非從修得。全作而是,全修成性,故曰心是也。”[《水陸儀軌》卷六,第2958頁]並開示十六妙觀,令其靈解妙意,依法用觀,修此叁昧。再次,更說持名念佛叁昧。即依《阿彌陀經》,宣說一心不亂、信願往生之理:“古德雲:觀法理微,衆生心雜。雜心修觀,觀想難成。大聖悲憐,直勸專持名號,良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最爲往生淨土之要。若其持名深達實相,則與妙觀同功。上品上生,當不疑矣。”[《水陸儀軌》卷六,第2960頁]

  蓮池修訂的水陸儀軌,奠定了近代佛教禮儀的基礎。現在通用的清代儀潤法師的《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會儀軌會本》六卷、咫觀法師的《法界聖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又稱《雞園水陸通論》),都是在蓮池水陸本的基礎上修改、增補而成的。清初,南京寶華山德基律師對蓮池《施食儀軌》稍作刪輯,製成《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後稱《華山焰口》,流行于清代。近代施食法事,大多以德基本爲底本。

  第二節 對放生活動的規範

  

   佛教“戒殺”、“放生”的活動,是以六道輪回和因果報應理論爲基礎的,體現了佛教“衆生平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基本精神。大乘經典中,爲放生思想提供理論依據的,是闡述大乘菩薩戒的《梵網經》。《梵網經》十重戒之一便是“戒殺”,四十八輕戒之叁有“食肉戒”,四十八輕戒之二十即是“放生”,雲:“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衆生。”[《戒疏發隱》卷四,第416頁]《金光明經》中流水長者子救護群魚的故事,更爲放生池的開設提供了生動的經典依據。

   中國戒殺放生的活動由來已久,因爲《梵網經》的重大影響,隋朝政府曾依此規定每年正、五、九月,每月六齋日不許屠宰生靈。唐代也曾頒布法令,正、五、九月禁止屠宰牲畜、捕魚和射獵。至于最早的放生活動,可以追溯到梁元帝(522—555)時期在荊州設立的放生亭。梁武帝時,曾下诏廢止傳統的以屠殺牲畜祭祀宗廟之製,並根據《楞伽經》開斷肉吃素之風氣。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下诏,于天下州縣建立八十一座放生池,書法家顔真卿爲此特書碑銘紀念此事。根據碑文,建池地域包括陝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江西、浙江等省。[ 參見克裏斯廷《袾宏和晚明居…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