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24

  ..续本文上一页劝他建大斋会圆满福事时,他却说:“大斋会难得尽理,且米菜盐醋,樵水汤炭,践踏洗炙,伤害微虫,故不为也。如复求寄王宫官府有势之一家,弥难尽意。”对于这种做法,莲池深表赞叹:“今人作一福事,必起斋会,名曰圆满,乃至掩关僧半期以后,即于关中营营焉昼夜经昼,预办斋会,无复正念,嗟乎旻师之言,真万世龟鉴也。”[《缁门崇行录》,第2135页]

   但是,对于水陆等法事,世相之需要决定不可能对其进行取缔,同时,本有功能的丧失、仪轨的混乱,又使规范和整治成为迫切之事。这个工作,便是由莲池来完成的。

  

  

   一、修订水陆仪轨、瑜伽施食仪轨

  明代,各地流通的水陆仪文大都是北本,浙江除古杭一带用南本,其余地区也大都用的是北本。莲池认为,水陆仪文的源起因时代久远已很难考证,就南、北水陆仪文来言,显然有很大的区别:

   若夫始终条理,详而有章,凡圣交罗,约而能尽,辞理双得,则四明磐师所辑六卷之文最为允当。况金山者费广而难举。四明者财省而易成,正应流通无尽。而举世莫之行,浙诸郡亦莫之行。唯本境仅行之,而又不直按其原本,境以闲文,杂以冗举,反于紧要处疏略,可慨也。但第五卷说法开导处,备陈三观之旨,稍似过于繁密。更得简直易晓。则幽明愚知,兼利不遗。尽美矣,复尽善矣。[《水陆仪文》,《竹窗随笔》,第3747页]

  相对而言,金山本仪文前后错杂繁重,很难理清始终头绪,时僧行者也是随意而作,造成仪轨的混乱。并且内外坛上下堂的画像,也是画师随意而作,颇不恰当。而志磐法师所辑仪文,条理清晰,详而有章,可谓“至精至密,至简至易,精密而不伤于烦长,简易而不病于缺漏。”况且依金山本启建道场,费广难举,而志磐本省财易成。因此,莲池将志磐的《水陆新仪》加以修订,而成六卷本《水陆仪轨》,以广流通。[ 蕅益对南北水陆有相同的评价:“游金山,索彼仪文观之,汗漫模糊,不可寻究。盖由磐公校定后,行于 四明,称南水陆。而金山旧仪,被宋元以来世谛住持,附会添杂,但事热闹,用供流俗士女耳目,世称北水陆也。”(《水陆大斋疏》,《灵峰宗论》卷七之四,《蕅益大师全集》第6册,第1191页)]

   莲池大师制定的水陆仪轨,时间定为七天,包括结界洒净、发符悬幡、请上堂、供上堂、请下堂、供下堂、施食供养、皈依授戒、念佛、送圣等过程。其中,瑜伽施食(即放焰口)是重要的一个活动。

   瑜伽施食法本是密教的行仪,是根据唐代不空三藏所译《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施食的佛事活动。唐末,随着密教在中国汉地的失传,施食之法也一度失传。元代,密教得到推崇,施食法得以复兴,有《瑜伽焰口施食仪》一卷行世。明代时,诸家各有所尊,施食仪轨较为杂乱。莲池就此说到:

   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难陀罗一章而已,而教令诵之二十一遍,即今变食真言是也。嗣是则渐增,增而至坊间所称瑜伽集要,而详矣尽矣。不可以复增矣。乃时师更附益以外集,繁衍从沓,浸失古意。[《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序》,第2987页]

  他认为,仪轨的过于烦琐,反会失去了施食之本意。众多本子中,天机禅师编的《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即《瑜伽集要》又称为《天机焰口》)已足够详尽了。因此,莲池在《天机焰口》的基础上加以修订,编成了《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又称为《施食仪轨》,并为之作注,称为《施食补注》。

   依莲池所定仪轨而行的水陆法会,次第分明,严肃有序。之后,蕅益曾于云棲亲临水陆盛会,对法会的庄严如法大加赞叹,曰:“智旭曾于云棲躬逢盛举,见其坛法精严,事理备明,罗十法界于一堂,运三观心于刹海,真不可思议功德也。……而云棲大师具择法眼,故不从北从南,每设供结界,除主坛一人,表白二人,斋主一人,香灯五人外,余人例于幕外瞻礼,不得入内坛。坛内人出入,必皆易衣澡浴,所以得名如法供养,不似诸方滥张圣像,任男女杂沓游观,致使饮酒食肉,吞烟啖蒜之人,皆得熏秽尊仪也。”[《水陆大斋疏》,《灵峰宗论》卷七之四,《蕅益大师全集》第6册,第1191页]

  

  二、规范水陆道场

  从莲池对金山本仪文的评价来看,修设水陆法会,非以繁重烦费取胜,而以诚意恭敬为则。“古书所载,水陆不诚,随感恶报,历历有征,可不惧哉!”[《水陆大斋疏》,《灵峰宗论》卷七之四,《蕅益大师全集》第6册,第4924页]所以,莲池非常强调水陆、施食法事的本旨,他说:

   三业相应之谓瑜伽,手之所结,必端必严,毋拈弄舞扬而类戏掉。口之所诵,必真必正,毋扭捏弹咤而淆密语。意之所作,必精必专,毋散心乱想而亏正观。夫然后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会。而以此度生,亦以此自度,功德不可思议。瑜伽行人,愿相与谛审而力行之。[《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序》,第2988页]

  为对治水陆会的不如法,避免世人“本以求福,乃更得祸”之弊害,莲池主持的云棲道场严格控制水陆法事的举行。《云棲规约》之《水陆道场议》中规定,只有冬季三月中可举行一次到两次:“今议止于冬三月中一举二举,余月断乎不可,余日断乎不可。严恪守之,慎勿徇情顺从以致彼此两伤,至嘱至嘱。”[《水陆道场议》,《云棲规约》附集,第4924页]

   莲池对于水陆道场的规范、整治,主要是通过严明详细的《水陆道场规约》来具体实施的:

   一、诵经人先日沐浴,次早诵经,要眼到口到心到,不得经中夹以闲杂言,不得经住便说闲话。二、念佛人不得回头转脑看人看物,一心称念,字字分明。三、主法人不得散心妄想,宜一一依文精诚作观。四、表白人不得急遽简略,宜一一依文次第宣诵。其鼓钹宜庄雅,不宜繁碎。五、施食要一一依文精诚,结印诵咒作观三处相应,不得含糊弹舌,白文者亦然。又不得法事未周,先收器皿。六、内外作行人俱要诚敬庄洁,小心谨慎。七、水陆堂中行人,尤宜加倍至诚。以上须信心听受,用心行持,若不至诚,自取灾祸,悔之晚矣。[《水陆道场规约》,《云棲规约》附集,第4922页]

  三、指归净土

  与其他水陆仪轨相比,莲池修订的仪轨以“念佛”为水陆会的终结,体现出净土为归的特色来。《水陆仪轨》卷六开端说明:法师面道场升座,为六道开说法要,指归净土,令修念佛三昧,求愿往生。[《水陆仪轨》卷六,第2955页]这里,为六道众生开示念佛法门,首先,令众生生起对西方净土的信愿。即宣说娑婆世界种种苦境,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令其发起“欣厌心”。其次,开示观想念佛三昧。“念佛一门而分四种,曰持名念佛、曰观像念佛、曰观想念佛、曰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于实相而已。又以前三约之为二,一为观想,一为持名。”[《水陆仪轨》卷六,第2959页]所以,这里开示念佛的方法,为观想和持名两种。观想念佛三昧,即据《观无量寿经》,宣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言作佛者,显佛从修,非是自然。全是而作,全性而修,故曰心作也。言是佛者,显佛本自具,非从修得。全作而是,全修成性,故曰心是也。”[《水陆仪轨》卷六,第2958页]并开示十六妙观,令其灵解妙意,依法用观,修此三昧。再次,更说持名念佛三昧。即依《阿弥陀经》,宣说一心不乱、信愿往生之理:“古德云: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上品上生,当不疑矣。”[《水陆仪轨》卷六,第2960页]

  莲池修订的水陆仪轨,奠定了近代佛教礼仪的基础。现在通用的清代仪润法师的《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会仪轨会本》六卷、咫观法师的《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又称《鸡园水陆通论》),都是在莲池水陆本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的。清初,南京宝华山德基律师对莲池《施食仪轨》稍作删辑,制成《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后称《华山焰口》,流行于清代。近代施食法事,大多以德基本为底本。

  第二节 对放生活动的规范

  

   佛教“戒杀”、“放生”的活动,是以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理论为基础的,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基本精神。大乘经典中,为放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的,是阐述大乘菩萨戒的《梵网经》。《梵网经》十重戒之一便是“戒杀”,四十八轻戒之三有“食肉戒”,四十八轻戒之二十即是“放生”,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戒疏发隐》卷四,第416页]《金光明经》中流水长者子救护群鱼的故事,更为放生池的开设提供了生动的经典依据。

   中国戒杀放生的活动由来已久,因为《梵网经》的重大影响,隋朝政府曾依此规定每年正、五、九月,每月六斋日不许屠宰生灵。唐代也曾颁布法令,正、五、九月禁止屠宰牲畜、捕鱼和射猎。至于最早的放生活动,可以追溯到梁元帝(522—555)时期在荆州设立的放生亭。梁武帝时,曾下诏废止传统的以屠杀牲畜祭祀宗庙之制,并根据《楞伽经》开断肉吃素之风气。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下诏,于天下州县建立八十一座放生池,书法家颜真卿为此特书碑铭纪念此事。根据碑文,建池地域包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江西、浙江等省。[ 参见克里斯廷《袾宏和晚明居…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