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士佛教》一文,载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除了历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内高僧的提倡,更促使了放生活动的开展。隋天台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开凿放生池,为池鱼讲《法华经》和《金光明经》。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普劝世人戒杀放生。五代永明延寿禅师,出家前担任吴越王的库吏,常用库钱购买鱼虾等物放生。天台山慈云遵式(963—1032)也经常向渔夫说法劝其改业,并奏请将杭州西湖作为放生池,以祝天子之寿。此后,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诞日,都要在西湖开放生会。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960—1020)上书成立南湖放生池,并撰放生仪轨。到了宋代,放生之佛事在民间已颇为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位推行放生活动的大师,同时也是净土修行的大力提倡和实践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净土宗行人将戒杀放生之善举,作为其净业修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促使明末的江南形成一种奢糜的社会风气,而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必然导致了杀业的加重。日本学者荒木见悟分析说:“由于手工业、轻工业的发达,使得人民在衣、食、住各方面,皆弥漫着奢侈的风潮,于是,在饮食上对肉类的需求,急速地增加,为此而牺牲的鱼介和禽兽不计其数。”[ 《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棲袾宏之研究》,荒木见悟著,周贤博译,台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109页]除此,祀神祭祖的传统风俗习惯,也是造成杀业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莲池《如来不救杀业》一文中,便可对当时的情形窥见一斑:
复次今时造业,惟杀尤甚。无论四海之广,即此一邑,于一日中所杀生命,牛羊犬豕,鹅鸭鱼鳖,动以千万。其细微者何可胜数。而春秋二时,飨天地,祀鬼神,蒸尝于祖考,报德报功于先圣先贤。牲牷之用,不知其几。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怜,祖考不知,先圣先贤不潜为禁止。……[《如来不救杀业》,《竹窗随笔》,第3706页]
出于救生、救世之悲心及对传统修行方式的继承,莲池始终将放生作为他净土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竹窗随笔、二笔、三笔中,莲池关于戒杀放生、斋戒吃素的文章,多达三十余篇,如《戒杀延寿》、《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等,足见其对戒杀放生的重视。他在早年还撰有著名的《戒杀放生文》,包括《戒杀文》与《放生文》两篇。后又修订放生仪轨。从这些文章及仪轨中,可以看出莲池放生思想的特色。
一、以因果提倡戒杀放生
莲池认为,杀生食肉是人们长期互相仿效而形成的习惯,“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昔人有言,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是也。”[《戒杀放生文》,第3345页]习俗的力量很强大,所以必须以因果报应说来警醒世人。莲池三十五岁时,作文宣说“生日不宜杀生”,五十岁时又作偈“生日不宜庆生”。《戒杀文》中,莲池又列出了“举世习行而不觉其非”的七种场合,即人们迷执常情不觉杀生为非的情况,并指出其中杀生的错误及戒杀的重要性:一曰生日不宜杀生。此日应该戒杀持斋,广行善事,为父母增福延寿;二曰,生子不宜杀生。应该戒杀为子积福,不宜更造杀业;三曰,祭先不宜杀生。应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然增业;四曰,婚礼不宜杀生。婚者,生人之始,以生之始行杀则是逆理而行;五曰,宴客不宜杀生。蔬食菜羹不妨清致,若广杀生命,以彼极苦为我极欢,徒增冤业;六曰,祈禳不宜杀生。杀牲祀神以祈福祐,杀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七曰,营生不宜杀生。以杀生营生,徒增来生苦报。
对于以上的几种情况,莲池主张,若人不能全戒杀生,应当量力除减:
或去四五,或禁二三,除一事则消一业,减一杀则杜一冤,若未能断绝腥羶,且先应市买现物,不加亲杀,亦免大衍。积养慈心,渐入佳境。[《戒杀放生文》,第3353页]
为激励人们戒杀从善,他还采用类似《自知录》功过格[ 《自知录》中也有有关戒杀放生的条目,比如,“救有力报人之畜,一命为二十善。救无力报人之畜,一命为十善。救微畜,一命为一善。救极微畜十命者为一善。……”“救害物之畜,一命为一善。”“祭祀筵宴,例当杀生,不杀而市买现物,所费百钱为一善。世业看蚕,禁不看者为五善。”(《自知录》,第2255页)]的方法,建议人们记录自己不杀之善:
每年写十二月分,粘贴屋壁,一月不杀,则于月下书不杀二字。一月不杀,下善也;一年不杀,中善也;一生不杀,上善也;世代不杀,善之又善者也。愿人人戒杀,户户持斋,则诸佛生欢,万神加护。干戈由是永息,刑罚可以无施,地狱为之顿空,苦海因而长别矣。[《戒杀放生文》,第3353页]
《放生文》中,莲池更是例举了许多放生感应的故事,比如,成汤解网、母鹿断肠、沙弥救蚁、蜈蚣听经、救龟封侯等等,无非是要告诉人们放生善行必感福报的因果道理:
诸放生者,或增福禄,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微据。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岂望报乎?不望报而报自至,因果必然,辞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戒杀放生文》,第3374页]
莲池以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劝化世人,其实是针对人们趋吉避害、求福延寿的心理,旨在让因果感应的道理深入人心,达到改善世道人心的目的。
二、寻求放生的传统依据
其实,戒杀放生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已有之,并非从佛教传入中国才有的。《列子·说符篇》即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为了寻求传统的理论支持,莲池十分注重列举历史事例来说明护生思想的久远:
解网者,商王成汤出遇猎人布四面网,祝曰: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西方来者,皆入吾网。汤为解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畜鱼者,郑大夫子产,人有馈之生鱼者,子产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观之二事,则知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戒杀放生文》,第3359页 ]
当然,“儒之戒疏,佛之戒密”,在戒杀放生这一观点上,儒释二家并不完全相同。佛教以五戒为根本,第一戒即是戒杀生,“微及蜎蠕”,含识众生绝无所杀。而儒家只说无故不杀牛羊犬豕,并不说绝对不杀;只说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并不说绝不钓弋。对此,莲池有所融通,认为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之说,是因为“俗习未易挽,姑就其习而为末世示仁术也。盖孔子之言也,非孔子事也。”[《戒杀放生文》附《钓弋说》,第3382页]意思就是,孔子为至仁之圣人,其必然主张戒杀,此说只不过是随顺习俗,以此方便教化世人而已。
事实上,对于明末社会的奢淫风气,儒家中的仁人君子也是颇为忧心的,莲池对戒杀放生的提倡,在他们当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吏部尚书严讷,为莲池《戒杀放生文》作序,顾云鸿在《戒杀放生文后序》中,也对莲池儒主护生之说法,作出积极的呼应:
戒杀非佛氏意也,儒先圣人意也。……圣人之意,盖常主于不杀,而民之习于禽兽之利害者,以为杀则利,不则害,则未可以不杀令也。于是为制礼以重之曰: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必有故而杀。……此圣人可以不杀令民之时,佛氏应机阐教,故曰戒杀。非佛氏意也,儒先圣人意也。呜呼,圣人以礼立戒,佛氏以戒维礼。今人恣餮以逾礼,又借礼以毁戒,亦残贼纵肆甚矣。……有心人者,念拘执之苦,思旷荡之乐,究报应之因,通礼教之旨,戒杀如赴杀,放生如脱生,庶不负云棲老婆舌耳。[《戒杀放生文后序》,第3399页 ]
三、规范放生活动
为规范放生活动,达到真实救生的目的,莲池将四明知礼法师的放生仪轨稍加修改,增加了代彼求愿往生及以华严回向品文总结之内容,“意取先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入毗卢遮那华藏玄门也。”[《放生仪》,第3333页]其新订的放生仪轨使放生活动更加简便易行,程序为:在放生处铺设香案杨枝净水,观想三宝威力救拔,默念奉请灵感观世音菩萨降临道场加持此水。诵大悲咒一遍,为放生之物洒净。然后为其传授三皈依,开示十二因缘法,大众同念忏悔偈、诵《往生咒》。再次开示佛法,发四弘誓愿,诵《往生咒》三遍,最后回向。
放生的目的是护生救生,有着深厚庄严的佛教意蕴。但是放生活动在传播过程中,也滋生出只重形式不重实质、与放生原旨相违背的弊病。为避免利己利他的放生活动流于形式,莲池在《放生仪》中作了特殊的规定:炎暑天放生,初批可依此式念诵放生。如果有后续的续放,只念大悲咒一遍,往生咒三遍,并称念阿弥陀佛即可放生,不必等齐,以免久久迟延损坏生命。若后更有续放的,也是这样。他强调,为被放的动物诵经念佛固然重要,“但凡买生火急须放,讽经不便,只以念佛相资。若隔宿买而来朝始放,或清晨买而午后犹存,必待陈设道场,会集男女,迁延时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虚文而已。”[《戒杀放生文》,第3377页]
四、指归净土
莲池以放生劝化世人,并不止于世间善行。他的理念,始终是以世间善作为出世间之基础的。在莲池这里,放生的意义是无尽的:浅言之,于物救济色命,于己行善积德。然从深层来说,于物可资慧命,于己可助成净业。莲池在放生仪中,增加了为被放动物念佛回向净土的内容,旨在令其获得殊胜的法益。而对于放生的人来说,亦并不止于求福延寿之利,他说:
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能速到涅槃彼岸。净业三福,慈心不杀实居其一。今能不…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