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25

  ..續本文上一頁士佛教》一文,載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除了曆代政府的大力支持,佛教內高僧的提倡,更促使了放生活動的開展。隋天臺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鑿放生池,爲池魚講《法華經》和《金光明經》。並奏請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魚,普勸世人戒殺放生。五代永明延壽禅師,出家前擔任吳越王的庫吏,常用庫錢購買魚蝦等物放生。天臺山慈雲遵式(963—1032)也經常向漁夫說法勸其改業,並奏請將杭州西湖作爲放生池,以祝天子之壽。此後,每年的四月初八佛誕日,都要在西湖開放生會。天聖叁年(1025),四明知禮(960—1020)上書成立南湖放生池,並撰放生儀軌。到了宋代,放生之佛事在民間已頗爲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位推行放生活動的大師,同時也是淨土修行的大力提倡和實踐者。在他們的影響下,淨土宗行人將戒殺放生之善舉,作爲其淨業修行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發展,促使明末的江南形成一種奢糜的社會風氣,而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必然導致了殺業的加重。日本學者荒木見悟分析說:“由于手工業、輕工業的發達,使得人民在衣、食、住各方面,皆彌漫著奢侈的風潮,于是,在飲食上對肉類的需求,急速地增加,爲此而犧牲的魚介和禽獸不計其數。”[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109頁]除此,祀神祭祖的傳統風俗習慣,也是造成殺業日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蓮池《如來不救殺業》一文中,便可對當時的情形窺見一斑:

   複次今時造業,惟殺尤甚。無論四海之廣,即此一邑,于一日中所殺生命,牛羊犬豕,鵝鴨魚鼈,動以千萬。其細微者何可勝數。而春秋二時,飨天地,祀鬼神,蒸嘗于祖考,報德報功于先聖先賢。牲牷之用,不知其幾。而天地不矜,鬼神不憐,祖考不知,先聖先賢不潛爲禁止。……[《如來不救殺業》,《竹窗隨筆》,第3706頁]

   出于救生、救世之悲心及對傳統修行方式的繼承,蓮池始終將放生作爲他淨土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竹窗隨筆、二筆、叁筆中,蓮池關于戒殺放生、齋戒吃素的文章,多達叁十余篇,如《戒殺延壽》、《殺生人世大惡》、《殺生非人所爲》、《人不宜食衆生肉》等等,足見其對戒殺放生的重視。他在早年還撰有著名的《戒殺放生文》,包括《戒殺文》與《放生文》兩篇。後又修訂放生儀軌。從這些文章及儀軌中,可以看出蓮池放生思想的特色。

  

   一、以因果提倡戒殺放生

   蓮池認爲,殺生食肉是人們長期互相仿效而形成的習慣,“世人食肉,鹹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冤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爲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戒殺放生文》,第3345頁]習俗的力量很強大,所以必須以因果報應說來警醒世人。蓮池叁十五歲時,作文宣說“生日不宜殺生”,五十歲時又作偈“生日不宜慶生”。《戒殺文》中,蓮池又列出了“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的七種場合,即人們迷執常情不覺殺生爲非的情況,並指出其中殺生的錯誤及戒殺的重要性:一曰生日不宜殺生。此日應該戒殺持齋,廣行善事,爲父母增福延壽;二曰,生子不宜殺生。應該戒殺爲子積福,不宜更造殺業;叁曰,祭先不宜殺生。應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然增業;四曰,婚禮不宜殺生。婚者,生人之始,以生之始行殺則是逆理而行;五曰,宴客不宜殺生。蔬食菜羹不妨清致,若廣殺生命,以彼極苦爲我極歡,徒增冤業;六曰,祈禳不宜殺生。殺牲祀神以祈福祐,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以殺生營生,徒增來生苦報。

   對于以上的幾種情況,蓮池主張,若人不能全戒殺生,應當量力除減:

  或去四五,或禁二叁,除一事則消一業,減一殺則杜一冤,若未能斷絕腥羶,且先應市買現物,不加親殺,亦免大衍。積養慈心,漸入佳境。[《戒殺放生文》,第3353頁]

  爲激勵人們戒殺從善,他還采用類似《自知錄》功過格[ 《自知錄》中也有有關戒殺放生的條目,比如,“救有力報人之畜,一命爲二十善。救無力報人之畜,一命爲十善。救微畜,一命爲一善。救極微畜十命者爲一善。……”“救害物之畜,一命爲一善。”“祭祀筵宴,例當殺生,不殺而市買現物,所費百錢爲一善。世業看蠶,禁不看者爲五善。”(《自知錄》,第2255頁)]的方法,建議人們記錄自己不殺之善:

  每年寫十二月分,粘貼屋壁,一月不殺,則于月下書不殺二字。一月不殺,下善也;一年不殺,中善也;一生不殺,上善也;世代不殺,善之又善者也。願人人戒殺,戶戶持齋,則諸佛生歡,萬神加護。幹戈由是永息,刑罰可以無施,地獄爲之頓空,苦海因而長別矣。[《戒殺放生文》,第3353頁]

   《放生文》中,蓮池更是例舉了許多放生感應的故事,比如,成湯解網、母鹿斷腸、沙彌救蟻、蜈蚣聽經、救龜封侯等等,無非是要告訴人們放生善行必感福報的因果道理:

   諸放生者,或增福祿,或延壽算,或免急難,或起沈疴,或生天堂,或證道果,隨施獲報皆有微據。然作善致祥,道人之心豈望報乎?不望報而報自至,因果必然,辭之亦不可得耳,放生者宜知之。[《戒殺放生文》,第3374頁]

  蓮池以這種深入淺出的方式勸化世人,其實是針對人們趨吉避害、求福延壽的心理,旨在讓因果感應的道理深入人心,達到改善世道人心的目的。

  

  二、尋求放生的傳統依據

   其實,戒殺放生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已有之,並非從佛教傳入中國才有的。《列子·說符篇》即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爲了尋求傳統的理論支持,蓮池十分注重列舉曆史事例來說明護生思想的久遠:

   解網者,商王成湯出遇獵人布四面網,祝曰:從天來者,從地來者,從西方來者,皆入吾網。湯爲解叁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網。畜魚者,鄭大夫子産,人有饋之生魚者,子産不食,令校人畜之池中。觀之二事,則知放生非獨佛教,儒中君子無不奉行。[《戒殺放生文》,第3359頁 ]

   當然,“儒之戒疏,佛之戒密”,在戒殺放生這一觀點上,儒釋二家並不完全相同。佛教以五戒爲根本,第一戒即是戒殺生,“微及蜎蠕”,含識衆生絕無所殺。而儒家只說無故不殺牛羊犬豕,並不說絕對不殺;只說釣而不網、弋不射宿,並不說絕不釣弋。對此,蓮池有所融通,認爲孔子“釣而不網、弋不射宿”之說,是因爲“俗習未易挽,姑就其習而爲末世示仁術也。蓋孔子之言也,非孔子事也。”[《戒殺放生文》附《釣弋說》,第3382頁]意思就是,孔子爲至仁之聖人,其必然主張戒殺,此說只不過是隨順習俗,以此方便教化世人而已。

   事實上,對于明末社會的奢淫風氣,儒家中的仁人君子也是頗爲憂心的,蓮池對戒殺放生的提倡,在他們當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吏部尚書嚴讷,爲蓮池《戒殺放生文》作序,顧雲鴻在《戒殺放生文後序》中,也對蓮池儒主護生之說法,作出積極的呼應:

   戒殺非佛氏意也,儒先聖人意也。……聖人之意,蓋常主于不殺,而民之習于禽獸之利害者,以爲殺則利,不則害,則未可以不殺令也。于是爲製禮以重之曰:國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必有故而殺。……此聖人可以不殺令民之時,佛氏應機闡教,故曰戒殺。非佛氏意也,儒先聖人意也。嗚呼,聖人以禮立戒,佛氏以戒維禮。今人恣餮以逾禮,又借禮以毀戒,亦殘賊縱肆甚矣。……有心人者,念拘執之苦,思曠蕩之樂,究報應之因,通禮教之旨,戒殺如赴殺,放生如脫生,庶不負雲棲老婆舌耳。[《戒殺放生文後序》,第3399頁 ]

  

   叁、規範放生活動

   爲規範放生活動,達到真實救生的目的,蓮池將四明知禮法師的放生儀軌稍加修改,增加了代彼求願往生及以華嚴回向品文總結之內容,“意取先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入毗盧遮那華藏玄門也。”[《放生儀》,第3333頁]其新訂的放生儀軌使放生活動更加簡便易行,程序爲:在放生處鋪設香案楊枝淨水,觀想叁寶威力救拔,默念奉請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誦大悲咒一遍,爲放生之物灑淨。然後爲其傳授叁皈依,開示十二因緣法,大衆同念忏悔偈、誦《往生咒》。再次開示佛法,發四弘誓願,誦《往生咒》叁遍,最後回向。

   放生的目的是護生救生,有著深厚莊嚴的佛教意蘊。但是放生活動在傳播過程中,也滋生出只重形式不重實質、與放生原旨相違背的弊病。爲避免利己利他的放生活動流于形式,蓮池在《放生儀》中作了特殊的規定:炎暑天放生,初批可依此式念誦放生。如果有後續的續放,只念大悲咒一遍,往生咒叁遍,並稱念阿彌陀佛即可放生,不必等齊,以免久久遲延損壞生命。若後更有續放的,也是這樣。他強調,爲被放的動物誦經念佛固然重要,“但凡買生火急須放,諷經不便,只以念佛相資。若隔宿買而來朝始放,或清晨買而午後猶存,必待陳設道場,會集男女,遷延時久,半致死亡,如是放生,虛文而已。”[《戒殺放生文》,第3377頁]

  

  四、指歸淨土

   蓮池以放生勸化世人,並不止于世間善行。他的理念,始終是以世間善作爲出世間之基礎的。在蓮池這裏,放生的意義是無盡的:淺言之,于物救濟色命,于己行善積德。然從深層來說,于物可資慧命,于己可助成淨業。蓮池在放生儀中,增加了爲被放動物念佛回向淨土的內容,旨在令其獲得殊勝的法益。而對于放生的人來說,亦並不止于求福延壽之利,他說:

   心大德深,其事何驗,蓋利他者,菩薩之行也。以此行門助修道業,譬如船得順風,必能速到涅槃彼岸。淨業叁福,慈心不殺實居其一。今能不…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