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29

  ..續本文上一頁弟子的修行指導亦以此爲原則。今以其與居士的來往信件爲資料略述一二。

  1.福慧雙修

  在修行觀上,蓮池提倡福慧雙修,“福慧雙修,出離生死捷要之道也。福淺則恒罹障緣,慧淺則多行錯路。”[《戒疏發隱》卷五,第535頁]他認爲,“福”、“慧”如鳥兩翼,如車兩輪,不可或缺。有慧無福,慧乃枯慧,空解不益真修;有福無慧,雖勤修善根,終是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這裏的“慧”特指淨土念佛一行,“福”則包括忠君孝親、戒殺放生、廣作佛事等六度萬行,如從淨土修行來看,即指淨業叁福的內容。其“勸修四料簡”偈曰:

  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沈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勸修四料簡》,《山房雜錄》卷二,第4353頁]

  在《彌陀疏鈔》中,蓮池主張,末法修行人障深慧淺,更須重視福德資糧的積攢,以求達到以福濟慧、以事實理、助成菩提的特殊功效。事實上,他大力提倡的“戒殺放生”活動,即是此種理念的充分體現。另一方面,蓮池強調,修福雖有必要,但須以智慧爲前提,不可執著。修福之人,應該注意兩方面的問題:一則“因果不可不分明”,否則枉受勤苦,無功反有惡報;二則“己事不可不先辦”,即中峰禅師訓衆所雲:一心爲本,萬行可以次之。這裏的“己事”,當指戒定慧之修行功夫,這是出離生死的首要條件,所以不可輕忽。“己事辦而作福事,則所作自然當可矣。”[《修福》,《竹窗叁筆》,第4036頁]

  在蓮池看來,修行無非修福修慧,真正的修行人不應揀擇時機和環境,無論處在人生的何種境遇,都是成就的絕好機緣:“無事身閑者,時時勤念;有事纏身者,早晚課念;至心發願求生淨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訖還念,即以所作之福回向淨土求願往生。”[《勸修作福念佛圖說》,《山房雜錄》卷二,第4331頁]可見,蓮池的思路是以念佛正行爲主,平日遇福則作,作罷念佛,如能處處、時時用功,成就淨業絕非虛言。

  2.即塵勞爲佛事

   儒釋會通在中國佛教史上不是新鮮的話題,早在宋代,以明教契嵩爲代表便大力提倡儒釋融合。直至明代,以居士佛教地位的提高爲契機,以佛教爲本位、以佛攝儒爲特征的儒釋融合運動,藉由四大高僧的倡導達到了高潮。其中,蓮池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極力提倡傳統的道德,甚至在晚年編出適時應機的《自知錄》,作爲規範人們言行的樣本。同時敏銳地指出,在家佛弟子應在日常生活中敦笃倫常,以此爲修行打下良好的根基。這樣的思想應該說是基于兩點之考慮:一方面,社會形勢的需要。明末社會動蕩不安,社會道德水平日益低下。儒學重視世間倫理的教化,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對儒家傳統道德的複歸乃是勢所必然。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國必須與傳統的倫理思想相結合。佛教雖以了生死、成佛道的出世追求爲目標,但在本質上與世間的儒家學說是毫不相礙的,世間忠孝仁義的實踐正是爲學佛出世的前提和基礎。蓮池指出:

   佛道人倫不礙交盡,無論形分缁素,祗貴了明心地而已。[《答江西郭青螺司馬》,《遺稿》卷一,第4510頁]

  這種以倫常爲修行之本的儒釋融合觀點,易于在家學佛者的理解和信受,實際上也爲在家居士的即俗學佛奠定了理論基礎。可以說,蓮池以倫常爲本的居士修行理念,是明末居士佛教得以興盛發展的重要原因,英國學者克裏斯廷就認爲:“如果沒有這種調和折中的姿態,袾宏就不可能成爲晚明居士佛教運動中影響最爲巨大的人物。”[ 克裏斯廷《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

  蓮池在家弟子衆中,猶以士大夫階層爲多,他們中大多數具有官位,有的甚至身居要職。對生死大事的關切,促使他們由儒入佛,尋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家居日累、爲官施政與修道如何結合的問題,便成爲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難題。蓮池弟子錢養淳(法名廣霑)所述世緣與修道之間的兩難心態,其實代表了大多數居家學佛者的現實境狀,他說:“如精修淨業,必藉簡緣,而人事牽連,割截不下。雖或闊略,後事成悔,反覺不安。意欲尋一靜室,拉一道人,盡抛俗事,專心念誦。而向平之願未畢,不惟兒女債纏,兼亦心緒萦挂,地僻心馳,遠亦何益?俟婚嫁可畢,必須五六年光景,河清難俟,人壽幾何。兩戰未降,何緣取勝,乞師指示。”蓮池的回答是:

   來谕道念家緣兩戰未降,今但於婚嫁等事隨力隨分,一無強爲,即與道念無礙,不兩戰也。若於觀心契合,便即下手。必待俗緣了,則無時可了。

   至於世務,亦勢不能強斷,但識破虛幻,隨緣順應,一味將就,則心自閑功自進矣。[《答錢養淳州守廣霑》,《遺稿》卷二,第4536頁 ]

  他指出,人生閑忙亦有分定,必要等到極閑之後方才辦道,終無此極閑之日,所以關鍵在于攝歸正念。如果心有挂礙,即使強斷世緣,終是與道不能相應。在家學佛之人,首要貴在看破放下,須要認識到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世事皆非真實。有了此種認識,如果能在人倫生活中隨緣隨份,受持淨業初福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此雖做世事,然心亦始終在道上,“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爲我家舍”,自然世事、修行兩不妨礙。這樣,人倫關系、社會義務,不但不是障道的因緣,反可成爲解脫的憑藉。

   湖廣提學王弱生,法名廣峣。他在給蓮池的信中也稱爲世累所羁,不能一洗凡俗,請求指點迷津。蓮池亦是勸導其隨緣順世、即俗修真:

   世未足稱累也,世間法,如爲子而事親以孝,爲臣而事君以忠,乃至人倫庶物,一一與道非礙。所貴者,任理隨緣,無心順應而已。……務了明此一大事因緣,是謂出世。如是,則士大夫皆可即宦遊而參禅,不離俗而入道者也。[《答太倉王弱生駕部廣峣》,《遺稿》卷一,第4520頁]

  此是說,人在塵勞之中,塵勞自所不免。非塵勞累人,實是人自累而已。世間法之忠君孝親乃成道因緣,同樣,爲官者既已受職,只要以仁民爲第一事,待庶務完畢,即可參禅念佛。如此正念了然,則案牍邊無非道場,自是爲官、修行兩不相誤。當然,“世出世間理本無分,而事必微礙”,但是若能隨緣順世不忘覺照,日久便能世出世間打成一片,不須更在妄外求真、世外求法。蓮池很多有職位的弟子,皆是依此修行的,如嘉興太守蔡槐庭,在處理官事之余,日誦《金剛經》,並在其轄區內禁止民間殺牲祭祖祀神;泉州推官丁劍虹精修淨土,常以佛法勸導囚徒,並發給念珠,教之念佛。他們將佛教慈悲智慧的理念融入到施政當中,不僅守官愛民,同時在修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證明了即俗修真的可行性。

   3.淨土爲歸

   蓮池對在家弟子開示修行方法是觀機而行的,或禅或淨,並不執于一法,但都是以淨土爲歸向的。弟子廣霦,先習儒學,自覺儒學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因此請求開示:“每念久習儒言,未明儒理。語曰:未知生,焉知死。今當何以知生?立身處家居官做事,非不公明平恕、克己愛人,恐只是小小修持,答應事務而已,臘月叁十夜用不著,憫憫沈淪奈何哉?望老師慈悲指示。”蓮池自己由儒入佛,對儒佛關系體會頗深,答曰:

   儒言知生,明生死也。佛言無生,出生死也。明而不出者有之矣,未有出而不明者也。經論所陳,出生死法固有多門,約而言之,參禅念佛兩種法門而已。[《答翁周埜大參廣霦》,《遺稿》卷二,第4538頁]

  他對弟子大多教以參禅、念佛兩種法門,但恐學人務多心雜,因此主張依據各人根器選擇一個法門,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禅宗淨土殊途同歸,所謂參禅只爲明生死,念佛惟圖了生死,而要在一門深入。”[《答袁滄孺治中廣》,《遺稿》卷二,第4546頁]

   對于有參禅根機的人,蓮池主張以佛號爲話頭的參究念佛,他說:“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個話頭,此妙法也。但心粗氣浮或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地一聲消息。”[《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鉁》,《遺稿》卷二,第4558頁]在他看來,參究若能得力,日用中便可有主宰,不隨物轉。縱然身居聲色名利之場,妻子眷屬日夕相接,也可混俗和光,出淤泥而不染。由此,參究一法,誠謂紅塵中之大解脫門。當然,這裏的參究念佛,與禅門參究的宗旨不同,它是以對淨土往生有真信切願爲前提的,即是以淨土爲歸向的。

   因爲淨土法門具有叁根普被、至簡至易、即生解脫的殊勝處,所以蓮池對大多數居士的開示還是念佛一法:

   曩啓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勸,然此道至玄至妙,亦複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若觑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回,終當大悟耳。[《與蘇州劉羅陽居士》,《遺稿》卷二,第4589頁]

   此是說,淨土法門執持名號,持至理一心不亂便可開悟,即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縱然不悟,以此堅定之信願也可往生西方,一生成就。從蓮池編輯的《往生集》及彭際清《居士傳》來看,明末居士依此淨土法門成就者甚衆,足見蓮師化世之功,彭際清曾贊歎道:

   嗚呼!自東林以來,樂邦之化,莫盛于斯矣。孟子曰:“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況于親炙之者乎!”予于宏公亦雲。[《居士傳》卷四十一,(清)彭際清著,成都古籍書店出版,2000,1,第209頁]

  第五章 叁教融通思想

  第一節 曆史上的“叁教合一”及明末叁教關系

  

   佛教自東漢永平年間從印度傳入中國後,便與中國的本土文化儒家…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