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29

  ..续本文上一页弟子的修行指导亦以此为原则。今以其与居士的来往信件为资料略述一二。

  1.福慧双修

  在修行观上,莲池提倡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出离生死捷要之道也。福浅则恒罹障缘,慧浅则多行错路。”[《戒疏发隐》卷五,第535页]他认为,“福”、“慧”如鸟两翼,如车两轮,不可或缺。有慧无福,慧乃枯慧,空解不益真修;有福无慧,虽勤修善根,终是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这里的“慧”特指净土念佛一行,“福”则包括忠君孝亲、戒杀放生、广作佛事等六度万行,如从净土修行来看,即指净业三福的内容。其“劝修四料简”偈曰:

  作福不念佛,福尽还沉沦;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无福不念佛,地狱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后证两足尊。[《劝修四料简》,《山房杂录》卷二,第4353页]

  在《弥陀疏钞》中,莲池主张,末法修行人障深慧浅,更须重视福德资粮的积攒,以求达到以福济慧、以事实理、助成菩提的特殊功效。事实上,他大力提倡的“戒杀放生”活动,即是此种理念的充分体现。另一方面,莲池强调,修福虽有必要,但须以智慧为前提,不可执著。修福之人,应该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则“因果不可不分明”,否则枉受勤苦,无功反有恶报;二则“己事不可不先办”,即中峰禅师训众所云:一心为本,万行可以次之。这里的“己事”,当指戒定慧之修行功夫,这是出离生死的首要条件,所以不可轻忽。“己事办而作福事,则所作自然当可矣。”[《修福》,《竹窗三笔》,第4036页]

  在莲池看来,修行无非修福修慧,真正的修行人不应拣择时机和环境,无论处在人生的何种境遇,都是成就的绝好机缘:“无事身闲者,时时勤念;有事缠身者,早晚课念;至心发愿求生净土,平日遇福便作,作讫还念,即以所作之福回向净土求愿往生。”[《劝修作福念佛图说》,《山房杂录》卷二,第4331页]可见,莲池的思路是以念佛正行为主,平日遇福则作,作罢念佛,如能处处、时时用功,成就净业绝非虚言。

  2.即尘劳为佛事

   儒释会通在中国佛教史上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宋代,以明教契嵩为代表便大力提倡儒释融合。直至明代,以居士佛教地位的提高为契机,以佛教为本位、以佛摄儒为特征的儒释融合运动,藉由四大高僧的倡导达到了高潮。其中,莲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极力提倡传统的道德,甚至在晚年编出适时应机的《自知录》,作为规范人们言行的样本。同时敏锐地指出,在家佛弟子应在日常生活中敦笃伦常,以此为修行打下良好的根基。这样的思想应该说是基于两点之考虑:一方面,社会形势的需要。明末社会动荡不安,社会道德水平日益低下。儒学重视世间伦理的教化,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对儒家传统道德的复归乃是势所必然。另一方面,佛教在中国必须与传统的伦理思想相结合。佛教虽以了生死、成佛道的出世追求为目标,但在本质上与世间的儒家学说是毫不相碍的,世间忠孝仁义的实践正是为学佛出世的前提和基础。莲池指出:

   佛道人伦不碍交尽,无论形分缁素,祗贵了明心地而已。[《答江西郭青螺司马》,《遗稿》卷一,第4510页]

  这种以伦常为修行之本的儒释融合观点,易于在家学佛者的理解和信受,实际上也为在家居士的即俗学佛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莲池以伦常为本的居士修行理念,是明末居士佛教得以兴盛发展的重要原因,英国学者克里斯廷就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调和折中的姿态,袾宏就不可能成为晚明居士佛教运动中影响最为巨大的人物。”[ 克里斯廷《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

  莲池在家弟子众中,犹以士大夫阶层为多,他们中大多数具有官位,有的甚至身居要职。对生死大事的关切,促使他们由儒入佛,寻求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家居日累、为官施政与修道如何结合的问题,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难题。莲池弟子钱养淳(法名广霑)所述世缘与修道之间的两难心态,其实代表了大多数居家学佛者的现实境状,他说:“如精修净业,必藉简缘,而人事牵连,割截不下。虽或阔略,后事成悔,反觉不安。意欲寻一静室,拉一道人,尽抛俗事,专心念诵。而向平之愿未毕,不惟儿女债缠,兼亦心绪萦挂,地僻心驰,远亦何益?俟婚嫁可毕,必须五六年光景,河清难俟,人寿几何。两战未降,何缘取胜,乞师指示。”莲池的回答是:

   来谕道念家缘两战未降,今但於婚嫁等事随力随分,一无强为,即与道念无碍,不两战也。若於观心契合,便即下手。必待俗缘了,则无时可了。

   至於世务,亦势不能强断,但识破虚幻,随缘顺应,一味将就,则心自闲功自进矣。[《答钱养淳州守广霑》,《遗稿》卷二,第4536页 ]

  他指出,人生闲忙亦有分定,必要等到极闲之后方才办道,终无此极闲之日,所以关键在于摄归正念。如果心有挂碍,即使强断世缘,终是与道不能相应。在家学佛之人,首要贵在看破放下,须要认识到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世事皆非真实。有了此种认识,如果能在人伦生活中随缘随份,受持净业初福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此虽做世事,然心亦始终在道上,“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自然世事、修行两不妨碍。这样,人伦关系、社会义务,不但不是障道的因缘,反可成为解脱的凭藉。

   湖广提学王弱生,法名广峣。他在给莲池的信中也称为世累所羁,不能一洗凡俗,请求指点迷津。莲池亦是劝导其随缘顺世、即俗修真:

   世未足称累也,世间法,如为子而事亲以孝,为臣而事君以忠,乃至人伦庶物,一一与道非碍。所贵者,任理随缘,无心顺应而已。……务了明此一大事因缘,是谓出世。如是,则士大夫皆可即宦游而参禅,不离俗而入道者也。[《答太仓王弱生驾部广峣》,《遗稿》卷一,第4520页]

  此是说,人在尘劳之中,尘劳自所不免。非尘劳累人,实是人自累而已。世间法之忠君孝亲乃成道因缘,同样,为官者既已受职,只要以仁民为第一事,待庶务完毕,即可参禅念佛。如此正念了然,则案牍边无非道场,自是为官、修行两不相误。当然,“世出世间理本无分,而事必微碍”,但是若能随缘顺世不忘觉照,日久便能世出世间打成一片,不须更在妄外求真、世外求法。莲池很多有职位的弟子,皆是依此修行的,如嘉兴太守蔡槐庭,在处理官事之余,日诵《金刚经》,并在其辖区内禁止民间杀牲祭祖祀神;泉州推官丁剑虹精修净土,常以佛法劝导囚徒,并发给念珠,教之念佛。他们将佛教慈悲智慧的理念融入到施政当中,不仅守官爱民,同时在修行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即俗修真的可行性。

   3.净土为归

   莲池对在家弟子开示修行方法是观机而行的,或禅或净,并不执于一法,但都是以净土为归向的。弟子广霦,先习儒学,自觉儒学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因此请求开示:“每念久习儒言,未明儒理。语曰:未知生,焉知死。今当何以知生?立身处家居官做事,非不公明平恕、克己爱人,恐只是小小修持,答应事务而已,腊月三十夜用不著,悯悯沉沦奈何哉?望老师慈悲指示。”莲池自己由儒入佛,对儒佛关系体会颇深,答曰:

   儒言知生,明生死也。佛言无生,出生死也。明而不出者有之矣,未有出而不明者也。经论所陈,出生死法固有多门,约而言之,参禅念佛两种法门而已。[《答翁周埜大参广霦》,《遗稿》卷二,第4538页]

  他对弟子大多教以参禅、念佛两种法门,但恐学人务多心杂,因此主张依据各人根器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禅宗净土殊途同归,所谓参禅只为明生死,念佛惟图了生死,而要在一门深入。”[《答袁沧孺治中广》,《遗稿》卷二,第4546页]

   对于有参禅根机的人,莲池主张以佛号为话头的参究念佛,他说:“提话头是宗门发悟最紧切工夫,修净土人即以一声佛号做个话头,此妙法也。但心粗气浮或未能相应,须是沉潜反照,至於力极势穷,乃有地一声消息。”[《答江西谢青莲孝廉广鉁》,《遗稿》卷二,第4558页]在他看来,参究若能得力,日用中便可有主宰,不随物转。纵然身居声色名利之场,妻子眷属日夕相接,也可混俗和光,出淤泥而不染。由此,参究一法,诚谓红尘中之大解脱门。当然,这里的参究念佛,与禅门参究的宗旨不同,它是以对净土往生有真信切愿为前提的,即是以净土为归向的。

   因为净土法门具有三根普被、至简至易、即生解脱的殊胜处,所以莲池对大多数居士的开示还是念佛一法:

   曩启专以念佛求生净土奉劝,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复至简至易。以简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离一念,乃至世出世间万法皆不离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实,若觑破此念起处,即是自性弥陀,即是祖师西来意。纵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极乐,且横截生死,不受轮回,终当大悟耳。[《与苏州刘罗阳居士》,《遗稿》卷二,第4589页]

   此是说,净土法门执持名号,持至理一心不乱便可开悟,即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纵然不悟,以此坚定之信愿也可往生西方,一生成就。从莲池编辑的《往生集》及彭际清《居士传》来看,明末居士依此净土法门成就者甚众,足见莲师化世之功,彭际清曾赞叹道:

   呜呼!自东林以来,乐邦之化,莫盛于斯矣。孟子曰:“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况于亲炙之者乎!”予于宏公亦云。[《居士传》卷四十一,(清)彭际清著,成都古籍书店出版,2000,1,第209页]

  第五章 三教融通思想

  第一节 历史上的“三教合一”及明末三教关系

  

   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家…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