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長者,率衆來歸,自此始知有佛法。[《自敘年譜 上》,《憨山大師夢遊集》卷之五十叁,第2927頁]
由于羅教的廣泛影響及其教義的新穎性、實用性,明清之際興起的許多民間宗教團體,亦多以羅教思想爲理論來源,羅教的“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甚至被尊爲“八字真言”。
羅教的似佛非佛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不僅在下層民衆中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對佛教叢林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羅清悟道是用禅宗參禅方法,其《五部六冊》假托禅宗,大量引用禅宗經典、語錄,所以一般認爲相對于脫胎于彌勒淨土的白蓮教而言,羅教是脫胎自禅宗的一種民間宗教。[ 《晚明佛教叢林衰微原因析論》,見《明清民國佛教史論》,江燦騰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79頁]由于羅教與禅宗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性,加上羅清對其宗教體證的宣說,當時有一些僧人甚至以之爲上乘的佛法,因此轉修羅教。正德十叁年(1518),大甯和尚皈依羅教,拜羅清爲師,並著《明宗孝義達本寶卷》上下卷十八品,發揮羅清無爲思想。此後,自稱臨濟宗二十六代傳人的蘭風和尚私淑羅清,盛贊羅清爲老古佛再來,作有《祖師行腳十字妙頌》一文注釋五部教典。萬曆二十四年(1596),蘭風弟子、號稱松庵無住道人的王源靜又作了補注和評釋,稱爲《開心法要》,又名《金剛般若經注解全集》,內容由原來的五部六冊擴充爲十六卷十六冊。在其自序《補注開心法要日用家風敘》中,王源靜對羅教極盡贊美之詞:
夫開心法要者,乃大道之提綱,是虛空之鎖鑰,今古之疑團,人天之眼目,道者之途徑,聖凡之階級,一千七百之消息,叁藏十二部之根源,行人之徑路,日用之生涯,目前之活計。……此法要者,開示悟入之門。[ 《補注開心法要日用家風敘》,《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1冊,林萬傳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9 年,第403頁]
然而,佛教內的正統人士皆以羅教爲外道,對其多有批評。萬曆年間,紫柏真可弟子密藏道開禅師,在《藏逸經書標目》的“五部六冊”條中,即批評羅清之悟道實非正道,一盲引衆盲,爲害甚大:
正德間,山東即墨縣,有運糧軍人,姓羅名靜者,早年持齋,一日遇邪師,授以法門口訣,靜坐十叁年,忽見東南一光,遂以爲得道,妄引諸經語作注,說卷五部,……[ 密藏道開《藏逸經書》五部六冊條,轉引自徐小躍《羅教·佛教·禅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第16頁]
蚊蟲鸨聚,唱偈和佛,邪淫混雜,貪味卑汙,莫可名狀。而愚夫愚婦率多樂從其事,而恣其貪淫,雖禁之使不歸向,有不可得。此其教雖非白蓮,而爲害殆有甚于白蓮者乎![ 密藏道開《藏逸經書》五部六冊條,轉引自濮文起《秘密宗教——中國民間秘密宗教溯源》,江蘇人民
出版社,2000,8,第66頁 ]
並對大甯、蘭風等人的表現大加批判:
……時有僧大甯乾,親承而師事之,而蘭風私淑而羽翼之,庳其教至今猖熾宇內,無從撲滅。……此其教雖非白蓮,而爲害殆有甚於白蓮乎。[ 轉引自釋見晔《以羅祖爲例管窺其對晚明佛教之沖擊》,《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第130頁]
基于羅教入佛背佛、擾人正見帶來的危害,蓮池亦對其持堅決的批判態度,他在《正訛集》中,一語中的指出了羅教的非佛性質:
有羅姓人,造五部六冊,號無爲卷,愚者多從之,此訛也。彼所雲無爲者,不過將萬行門悉皆廢置,而不知萬行即空,終日爲而未嘗爲者,真無爲也。彼口談清虛,而心圖利養,名無爲而實有爲耳。人見其雜引佛經,便謂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诳嚇聾瞽。凡我釋子宜力攘之。[《無爲卷》,《正訛集》,第4102頁]
佛教認爲,空有不二,即萬行而常空,念佛、拜佛、誦經、參禅等皆是修行的種種方法,藉此有爲之方便方能達到轉妄成真、轉凡成聖。所以,真正的無爲並非廢棄萬行,而是以真慧爲先導,“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缁門崇行錄敘》,第2124頁],雖爲而未嘗爲。所以,羅教無爲的實質,就是否定大乘菩薩道的六度萬行。羅教在形式上似禅似淨土,本質上卻是非禅非淨土:其宣揚的本來面目、真空本體,“雖然有“本無生、本無滅、本無減、本無垢、本無淨”等貌似宗門描述心性的詞句,而其實不出某種定中境界,非真正的本心。”[ 陳兵《蓮池大師對邪外和迷信的批判》,《法音》,2003年第4期]禅宗以明心見性爲宗旨,參禅悟道之後仍需起修,其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的“叁無”思想並不意味著一切不行,而是于念上離念、于相上離相、于一切法念念不住。羅教以禅爲依托,貌似真禅實是僞禅,其號稱的“無爲”修證法,考其實質就是廢棄一切行門,名爲無爲反成“著空”之有爲,與佛法“空有不二”的精神大相違背。同樣,羅教與淨土宗旨亦毫不相幹。佛教淨土宗修行以信、願、行爲宗,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趣。羅教大量宣說現世人間之苦,鼓勵人永斷輪回,回到真空家鄉或西方安養國,其雖具有與淨土宗相似的“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理念,然其追求的“真空家鄉”絕非淨土宗的“西方淨土”,其修行方法亦不是自力與他力結合基礎上的信願念佛,而是極力宣稱只要加入羅教並虔奉《五部六冊》,即可出苦海、得超升,與淨土教義顯然不符。再者,因果業報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以因果爲根據的。羅教雖大談地獄輪回之苦,卻又對輪回之理論基礎——因果思想加以批判:“說因果,跟人討飯吃,說飯不飽。休隨因果,是個虛境,诳哄迷人。悟道之人,本來無有因果,本來無有一物,能掃萬法皆空,本是自己。[ 《五部六冊·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1冊,林萬傳主編,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9年,第373頁]顯然是背離佛法本義的。對于羅教撥無因果的危害性,蓮池說:
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爲,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個個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彌陀疏鈔·答四十八問》,第232頁]
蓮池弟子莊廣還居士,在其編輯的《淨土資糧全集》中對羅教也有所評判,認爲羅教在形式上似乎禀般若之義,實際上是執空廢有,墮于邪見斷見之無,與諸法實相並不相應。時人轉崇羅教,正是不明般若真義:
實相者,言不有不無,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爲有,則以無爲無,有既不有,則無無也。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今五部之書,雖不若有見常見之有,不免墮於邪見斷見之無,與諸法實相,邪正懸隔。般若之義,更如是乎?謂之僞造非耶?今人多宗是書,殆未明乎此耳。[ 《淨土資糧全集·前集》,《卍續藏經》第108冊,第431頁]
據此,羅教絕非正信之佛教,而是依附佛法的民間宗教。在明末動蕩的社會中,羅教雖具有撫慰下層民衆心靈之合理性一面,但其不信因果之執空斷見及對佛法的歪曲利用,于社會、于佛教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蓮池將非正修實行的羅教定性爲邪道,呼籲正信的僧俗大力抵製。至于蘭風弟子無住,他認爲其雖學道精進,苦參有所悟處,卻因缺乏真師勝友的指引幫助,得少爲足,轉而崇信羅教,注釋《五部六冊》,在修行上最終是有因無果,甚爲可惜:
越僧定公,中年出家,破衲乞食,雲行鳥飛,于名利淡如也。苦志力參天晴日出四句忽有省,時無大知識爲之鉗錘,有印之者,心不服,咈然去。嘗謂予曰:今世僧誰敢印證我者,因引釋迦如來以作印證,由是得少爲足、認鍮爲金。乃崇信羅道,注釋其所作五部六冊等書,遂爲時人所呵。向使其得真師勝友,必大有成就。故知尋師訪友之功,學道者之要務。而有因無果,喪失初心,良可歎悼。[《師友》,《竹窗叁筆》,第4002頁]
明代的新興民間宗教突起,除了影響最大的羅教和白蓮教,另外還有黃天教、弘陽教、一炷香教等教派。這些民間秘密團體,大多具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假托佛道之名,或集會滋事,或武裝暴動,以致混淆黑白、邪正難分,不僅破壞佛教,給社會也帶來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有鑒于此,蓮池有文強調,此種結社與淨宗蓮社是截然不同的:
世有無賴惡輩,假仗佛名,甚而聚衆,至謀爲不軌。然彼所假,皆雲釋迦佛衰,彌勒佛當治世,非廬山遠師蓮社也。遠師勸人舍娑婆而求淨土,其教以金銀爲染心之穢物,以爵祿爲羁身之苦具,以女色爲伐命之斧斤,以華衣美食田園屋宅爲墮落叁界之坑阱,惟願脫人世而胎九蓮,則何歆何羨。而彼假名彌勒者,正以金銀爵祿女色衣食田宅誘諸愚民,俾悅而從己,則二者冰炭相反,不可不辯也。[《蓮社》,《竹窗二筆》,第3809頁]
淨土宗自初祖廬山慧遠大師以來,即有結蓮社念佛的傳統,其目的在于通過淨業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與民間宗教所謂結社多圖名聞利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基于結社混濫給佛教帶來種種弊端,蓮池主張蓮宗結社宜少不宜多,並勸導諸位居士避嫌遠禍,隨緣隨分真實修行即可,不必定要成群作會:“家有靜室,閉門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師。家有父母,孝順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門。家有貧難宗戚鄰裏知識,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務實者不務外也,願爲僧者幸以此普告諸居士。”[《蓮社》,《竹窗二筆》,第3809頁]
亦如天主教的傳播給明末佛教叢林帶來複興的契機,羅教的流行其實也促進了佛教自身的反省,爲明末佛教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基于明末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蓮池特別重視顯正辨誤、啓人正見,加強對僧俗正信佛教的教育,此成爲其思想中一個顯著的特點。
結語:蓮池大師…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