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38

  ..续本文上一页长者,率众来归,自此始知有佛法。[《自叙年谱 上》,《憨山大师梦游集》卷之五十三,第2927页]

   由于罗教的广泛影响及其教义的新颖性、实用性,明清之际兴起的许多民间宗教团体,亦多以罗教思想为理论来源,罗教的“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甚至被尊为“八字真言”。

   罗教的似佛非佛性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不仅在下层民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佛教丛林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罗清悟道是用禅宗参禅方法,其《五部六册》假托禅宗,大量引用禅宗经典、语录,所以一般认为相对于脱胎于弥勒净土的白莲教而言,罗教是脱胎自禅宗的一种民间宗教。[ 《晚明佛教丛林衰微原因析论》,见《明清民国佛教史论》,江灿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79页]由于罗教与禅宗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加上罗清对其宗教体证的宣说,当时有一些僧人甚至以之为上乘的佛法,因此转修罗教。正德十三年(1518),大宁和尚皈依罗教,拜罗清为师,并著《明宗孝义达本宝卷》上下卷十八品,发挥罗清无为思想。此后,自称临济宗二十六代传人的兰风和尚私淑罗清,盛赞罗清为老古佛再来,作有《祖师行脚十字妙颂》一文注释五部教典。万历二十四年(1596),兰风弟子、号称松庵无住道人的王源静又作了补注和评释,称为《开心法要》,又名《金刚般若经注解全集》,内容由原来的五部六册扩充为十六卷十六册。在其自序《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中,王源静对罗教极尽赞美之词:

   夫开心法要者,乃大道之提纲,是虚空之锁钥,今古之疑团,人天之眼目,道者之途径,圣凡之阶级,一千七百之消息,三藏十二部之根源,行人之径路,日用之生涯,目前之活计。……此法要者,开示悟入之门。[ 《补注开心法要日用家风叙》,《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林万传主编,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9 年,第403页]

   然而,佛教内的正统人士皆以罗教为外道,对其多有批评。万历年间,紫柏真可弟子密藏道开禅师,在《藏逸经书标目》的“五部六册”条中,即批评罗清之悟道实非正道,一盲引众盲,为害甚大:

   正德间,山东即墨县,有运粮军人,姓罗名静者,早年持斋,一日遇邪师,授以法门口诀,静坐十三年,忽见东南一光,遂以为得道,妄引诸经语作注,说卷五部,……[ 密藏道开《藏逸经书》五部六册条,转引自徐小跃《罗教·佛教·禅学——罗教与〈五部六册〉揭秘》,第16页]

   蚊虫鸨聚,唱偈和佛,邪淫混杂,贪味卑污,莫可名状。而愚夫愚妇率多乐从其事,而恣其贪淫,虽禁之使不归向,有不可得。此其教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于白莲者乎![ 密藏道开《藏逸经书》五部六册条,转引自濮文起《秘密宗教——中国民间秘密宗教溯源》,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0,8,第66页 ]

  并对大宁、兰风等人的表现大加批判:

   ……时有僧大宁乾,亲承而师事之,而兰风私淑而羽翼之,庳其教至今猖炽宇内,无从扑灭。……此其教虽非白莲,而为害殆有甚於白莲乎。[ 转引自释见晔《以罗祖为例管窥其对晚明佛教之冲击》,《东方宗教研究》第五期,第130页]

  基于罗教入佛背佛、扰人正见带来的危害,莲池亦对其持坚决的批判态度,他在《正讹集》中,一语中的指出了罗教的非佛性质:

   有罗姓人,造五部六册,号无为卷,愚者多从之,此讹也。彼所云无为者,不过将万行门悉皆废置,而不知万行即空,终日为而未尝为者,真无为也。彼口谈清虚,而心图利养,名无为而实有为耳。人见其杂引佛经,便谓亦是正道,不知假正助邪,诳吓聋瞽。凡我释子宜力攘之。[《无为卷》,《正讹集》,第4102页]

  佛教认为,空有不二,即万行而常空,念佛、拜佛、诵经、参禅等皆是修行的种种方法,藉此有为之方便方能达到转妄成真、转凡成圣。所以,真正的无为并非废弃万行,而是以真慧为先导,“不拨万行,不受一尘,终日不空,终日不有”[《缁门崇行录叙》,第2124页],虽为而未尝为。所以,罗教无为的实质,就是否定大乘菩萨道的六度万行。罗教在形式上似禅似净土,本质上却是非禅非净土:其宣扬的本来面目、真空本体,“虽然有“本无生、本无灭、本无减、本无垢、本无净”等貌似宗门描述心性的词句,而其实不出某种定中境界,非真正的本心。”[ 陈兵《莲池大师对邪外和迷信的批判》,《法音》,2003年第4期]禅宗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参禅悟道之后仍需起修,其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三无”思想并不意味着一切不行,而是于念上离念、于相上离相、于一切法念念不住。罗教以禅为依托,貌似真禅实是伪禅,其号称的“无为”修证法,考其实质就是废弃一切行门,名为无为反成“著空”之有为,与佛法“空有不二”的精神大相违背。同样,罗教与净土宗旨亦毫不相干。佛教净土宗修行以信、愿、行为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趣。罗教大量宣说现世人间之苦,鼓励人永断轮回,回到真空家乡或西方安养国,其虽具有与净土宗相似的“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理念,然其追求的“真空家乡”绝非净土宗的“西方净土”,其修行方法亦不是自力与他力结合基础上的信愿念佛,而是极力宣称只要加入罗教并虔奉《五部六册》,即可出苦海、得超升,与净土教义显然不符。再者,因果业报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以因果为根据的。罗教虽大谈地狱轮回之苦,却又对轮回之理论基础——因果思想加以批判:“说因果,跟人讨饭吃,说饭不饱。休随因果,是个虚境,诳哄迷人。悟道之人,本来无有因果,本来无有一物,能扫万法皆空,本是自己。[ 《五部六册·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雍正七年合校本),《明清民间宗教经卷文献》第1册,林万传主编,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9年,第373页]显然是背离佛法本义的。对于罗教拨无因果的危害性,莲池说:

   今五部六册之徒,藉口无为,拨空因果,障人礼像,嗤彼称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个个百丈,始可道无。”其或未然,入地狱如箭射。[《弥陀疏钞·答四十八问》,第232页]

   莲池弟子庄广还居士,在其编辑的《净土资粮全集》中对罗教也有所评判,认为罗教在形式上似乎禀般若之义,实际上是执空废有,堕于邪见断见之无,与诸法实相并不相应。时人转崇罗教,正是不明般若真义:

   实相者,言不有不无,不有不无者,不如有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今五部之书,虽不若有见常见之有,不免堕於邪见断见之无,与诸法实相,邪正悬隔。般若之义,更如是乎?谓之伪造非耶?今人多宗是书,殆未明乎此耳。[ 《净土资粮全集·前集》,《卍续藏经》第108册,第431页]

   据此,罗教绝非正信之佛教,而是依附佛法的民间宗教。在明末动荡的社会中,罗教虽具有抚慰下层民众心灵之合理性一面,但其不信因果之执空断见及对佛法的歪曲利用,于社会、于佛教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莲池将非正修实行的罗教定性为邪道,呼吁正信的僧俗大力抵制。至于兰风弟子无住,他认为其虽学道精进,苦参有所悟处,却因缺乏真师胜友的指引帮助,得少为足,转而崇信罗教,注释《五部六册》,在修行上最终是有因无果,甚为可惜:

   越僧定公,中年出家,破衲乞食,云行鸟飞,于名利淡如也。苦志力参天晴日出四句忽有省,时无大知识为之钳锤,有印之者,心不服,咈然去。尝谓予曰:今世僧谁敢印证我者,因引释迦如来以作印证,由是得少为足、认鍮为金。乃崇信罗道,注释其所作五部六册等书,遂为时人所呵。向使其得真师胜友,必大有成就。故知寻师访友之功,学道者之要务。而有因无果,丧失初心,良可叹悼。[《师友》,《竹窗三笔》,第4002页]

   明代的新兴民间宗教突起,除了影响最大的罗教和白莲教,另外还有黄天教、弘阳教、一炷香教等教派。这些民间秘密团体,大多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假托佛道之名,或集会滋事,或武装暴动,以致混淆黑白、邪正难分,不仅破坏佛教,给社会也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有鉴于此,莲池有文强调,此种结社与净宗莲社是截然不同的:

   世有无赖恶辈,假仗佛名,甚而聚众,至谋为不轨。然彼所假,皆云释迦佛衰,弥勒佛当治世,非庐山远师莲社也。远师劝人舍娑婆而求净土,其教以金银为染心之秽物,以爵禄为羁身之苦具,以女色为伐命之斧斤,以华衣美食田园屋宅为堕落三界之坑阱,惟愿脱人世而胎九莲,则何歆何羡。而彼假名弥勒者,正以金银爵禄女色衣食田宅诱诸愚民,俾悦而从己,则二者冰炭相反,不可不辩也。[《莲社》,《竹窗二笔》,第3809页]

  净土宗自初祖庐山慧远大师以来,即有结莲社念佛的传统,其目的在于通过净业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民间宗教所谓结社多图名闻利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基于结社混滥给佛教带来种种弊端,莲池主张莲宗结社宜少不宜多,并劝导诸位居士避嫌远祸,随缘随分真实修行即可,不必定要成群作会:“家有静室,闭门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师。家有父母,孝顺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门。家有贫难宗戚邻里知识,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务实者不务外也,愿为僧者幸以此普告诸居士。”[《莲社》,《竹窗二笔》,第3809页]

   亦如天主教的传播给明末佛教丛林带来复兴的契机,罗教的流行其实也促进了佛教自身的反省,为明末佛教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基于明末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莲池特别重视显正辨误、启人正见,加强对僧俗正信佛教的教育,此成为其思想中一个显著的特点。

  结语:莲池大师…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