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40

  ..續本文上一頁

   曹魯川這種以凡夫位妄談般若,“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守偏空而自足”[《彌陀疏鈔·答四十八問序》,第1526頁]之舉,也正是蓮池在《彌陀疏鈔》中大力批駁的行爲。如從因果上來看,曹氏自負華嚴力排淨土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誠恐華嚴不得入,淨土不得生,兩皆失之,誤人不小。”[《書淨土會語後》,《山房雜錄》卷一,第4243頁]再從印光大師給一位在家弟子的諄諄勸誡中,也可以想見蓮池對魯川之類言行所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持有深切的憂慮:

   閣下之根性,也只可學愚夫愚婦之修持,若妄效曹魯川之身分,不但了生死無分,誠恐墮落叁惡道爲准程的。何以故?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因茲壞亂佛法,疑誤衆生故。[《複崔德振居士書五》,見《印光法師文鈔》上冊卷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第347頁]

   正是出于救偏補弊之悲心,蓮池痛斥口頭叁昧,一味教化行人從最平實處下手,比如敦倫盡分、止惡行善、老實念佛等等,蕅益在《像贊》中就如此評價蓮池:“世競奇特,師專守平常。人盡尚高峻,師獨存謙光。旋萬法而指歸淨土,憫五濁而廣作津梁。”[ 《雲棲和尚蓮大師像贊叁首》,《靈峰宗論》卷九之叁,《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第843頁]

   嵇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論》中對蓮池的一段評論,也較爲准確地把握了其圓融平實之風:

   他的見解極圓通,而又極有繩檢。……他是真知灼見,所以講的話句句有著落,踏到實處,決不像旁人專說大話,盡是些影響之談也。他盡管堅持念佛一著,把它擡高到天上,但那是由博而約,由精而一,從微妙玄通中而得到具體的把柄,決不是淺見寡聞者所能假借。[《晚明思想史論》,嵇文甫著,東方出版社,1996,3,第117頁]

   事實上,蓮池畢生教化所取得的功績亦可證明,最平實的其實就是最高明的。

  二、對後世的影響(待改)

   綜觀蓮池一生,無非“整饬行門,平治心地”而已,對明末佛教的改革與複興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時人對蓮池的成就與貢獻是十分肯定的,麥浪明懷禅師曾在蓮池門下受具足戒,他稱蓮池爲“古佛之應身”:

   時有雲棲大師,實古佛之應身。愍斯惡世,來生此間,少禀生知,爲當代巨儒,頓除恩愛,示菩薩遍行。其以身教衆生也,則有萬德種種妙行,其以語教衆生也,則有百千卷之牙籤。……振千載之頹綱,萬目華張,雖其大用如此,皆以淨土爲指歸也。[《雲門麥浪懷禅師宗門設難》,《卍續藏經》第127冊,第1009頁]

   曹洞宗禅師永覺元賢(1578—1657),則十分贊歎蓮池謹密儉約的弘法態度:“末法弘法,魔事必多,……雲棲老人謹密儉約,一步弗苟,故能享大名而善始善終,絕無魔事,真末法之良規也。”[ 永覺元賢《續呓言》,《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叁卷第二冊,石峻等編,中華書局,1987,10,第515頁]

   萬曆四十五年春(1617,蓮池寂後第叁年),憨山德清(時年七十二歲)訪雲棲寺,“發揮蓮池大師生平密行,弟子聞之,至有涕泣,謂予發人所不知者。”[《自序年譜實錄下》,《憨山老人夢遊集》卷五四,第2975頁]並應其弟子之邀,撰寫了《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塔銘》中,憨山盛贊了蓮池之操守與悟證:

   曆觀從上諸祖,單提正令,未必盡修萬行。若夫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先儒稱寂音爲僧中班馬,予則謂師爲法門之周孔也,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第5128頁]

   蕅益智旭則贊歎蓮池爲“救世菩薩”,其《像贊》形象地刻畫出蓮池的一生形迹、人格風範:

   威而不猛,和而不同。慈心濟物,梵行明功。追蹤往哲,啓迪群蒙。彌陀一句,橫亘豎充。禅關把定,永鎮魔風。

   此是雲棲老漢,肚裏最多思算,谛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幹。饒他梵語華言,不出威音那畔,所以旋轉萬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雲棲和尚蓮大師像贊》,《靈峰宗論》卷五,《蕅益大師全集》第6冊,第1392頁 ]

   正如時人評價所雲,蓮池的思想博大精深,圓融無礙,融通儒釋、說戒、行禅、研教、持咒,一一皆是指歸淨土。蓮池寂後,其弟子協定以之爲蓮宗第八祖[ 蓮池弟子吳應賓,在《蓮宗八祖杭州古雲棲寺中興尊宿蓮池大師塔銘並序》中言:“華嚴之祖,馬鳴逮圭峰而七,蓮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師皆設像供焉。至是諸大弟子,因宋守一請,周爰谘謀,協於克一,定以師爲蓮宗八祖。”(見《蓮池大師全集》,第5156頁)],清道光四年(1824),悟開撰《蓮宗九祖傳略》,亦尊其爲蓮宗八祖。其思想契理契機,不僅在明代佛教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且對佛教特別是近代淨土宗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導向作用。

  1.禅淨思想對近現代佛教發展方向的影響

   禅、淨二宗自宋初永明延壽開始,便奠定了融合發展的大趨勢,直至明末,蓮池成爲禅淨雙修思想的集大成者。蓮池之禅淨觀爲禅淨不二、禅淨同歸,提倡禅淨雙修、淨土爲歸,具體實踐是集參禅與念佛爲一體的“參究念佛”。其導禅歸淨的禅淨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第二章第四節已提到,淨宗九祖蕅益對蓮池思想加以繼承和發揚,其禅淨觀之特征爲消禅歸淨,即據明末清初時代之需,不主張易造成禅淨混濫的參究一法,而以持名念佛收攝大乘一切行門。需要補充的是,早年的蕅益對于禅宗的複興,尚存有極大的期望與信心,並不反對禅淨雙修。及至後來,目睹禅者的絕無正見,始轉變思路專修專弘淨土,力圖以信願往生匡救之。清乾隆帝時,一方面政府調整文化政策,日益尊崇理學;另一方面又逐漸放棄了對佛道的支持,後來又徹底廢除了度牒製度,佛教衰勢遂難以遏阻。時至民國,佛教狀況尤爲不堪,諸宗衰落至極,禅淨趨于末流,由此淨宗十叁祖印光法師,將蕅益的消禅歸淨推向了極致。爲糾禅淨混融、禅淨混濫帶來的流弊,印光法師嚴辨宗教界限、禅淨界限,提倡宗教分界、禅淨分界、諸宗歸淨。客觀地說,印光法師並不是揚淨抑禅,他所極力反對的,是學人以“禅淨雙修”之名追求參禅開悟,而對淨土往生並無真實信願所造成的禅亦不得、淨亦不得之兩失局面[ 印光法師在《複張純一居士書》中說:“以宗門參究之法爲殊勝,而注重于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

   其名曰:“禅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禅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參

   禅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

   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爲諸法之本,凡

   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禅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

   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見《印光法師文鈔》上冊卷叁,《複張純一居士書》,

   第359頁)],其提倡的禅淨分界、他力往生,明揚淨土實兼暗扶宗門。總的看來,時代之機、衆生之機的不同,淨土宗祖師的思想中有種種的權便不同。而蓮池之攝禅歸淨,實爲從永明延壽禅淨雙修思想,走向蕅益之消禅歸淨及至印光法師嚴辨禅淨界限的轉折點,反映了明末佛教向近現代佛教的修行轉向。

   蓮池《彌陀疏鈔》不僅融通禅淨,更對淨土自身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化,彰顯了淨土信願往生之宗旨。在此基礎上,蕅益《彌陀要解》對信願行進行全面總結,爲針對雖參究然忽視信願的弊病及加強對中下根人的攝受,更加突顯了信願在淨土往生中的重要性及自力條件下他力的重要性,並從不同角度對理、事一心不亂作了不同于蓮池的闡釋。[ 蕅益在《陀經要解》中說:“雲棲和尚著爲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

   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複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爲各各

   親見廬山而已。”]《要解》“極直捷要妙”而闡述淨土要義,成爲淨宗經典力作。

   據時代之需,印光法師在禅淨分界、專修專弘淨土的弘法取向上接近蕅益,在強調信願及他力接引等方面更多繼承了蕅益的思想。他以文鈔形式力述淨土本旨,對信願行及自他二力進行了契時契機的詳細闡釋,爲近現代淨土宗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在淨土法門的具體修持上,印光法師又體現出與蓮池的極大一致性:在弘法風格上,蓮池不談玄不說妙,“尚真實而賤浮誇,甘窮約而羞名利”。其淨土思想廣大精深,然概括起來,不出“止惡行善,持戒念佛”八個字,即教化行人明因慎果、真實修行,以止惡行善爲下手工夫,以淨土信願往生爲指歸。印光法師亦以平實家風,廣宣淨土。他廣倡因果報應之說,希冀以因果學說來達到勸善止惡、挽救世道人心的效果,並極力勸導學人以“慚愧、忏悔、止惡、行善”打下德業基礎,以淨宗十二祖徹悟法師的“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勤修淨業;在儒釋觀上,蓮池由儒入佛,融通儒釋是他淨土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他的儒釋觀是儒釋配合論,即儒主世間佛主出世間,二者相資爲用。其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吸收與提倡,不僅僅是爲了再塑高尚,更有藉此道德升華進而上成佛道之深義。蓮池對儒釋的會通與結合,爲居士佛教奠定了理論基礎,“人倫爲本”、“即俗學佛”的理念,爲中國佛教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與此相應的是,印光法師儒佛並弘,其文鈔不獨…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