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冊,第738頁]
禅學衰微、戒律松馳、倫常混亂等弊,導致叢林製度下開發智慧、陶鑄聖賢的教育精神不得發揚,叢林寺院很難擔負起覺世明心的教育重任。明末佛教叢林極度頹敗、陳腐的現狀,促使佛教志士們奮起力挽曆史之狂瀾。在明末社會背景下,明末佛教的任務,一方面是基于本位外護佛教,一方面是革弊興利,發揮佛教對社會的正常教化功能,從而完成由宋明佛教向近代佛教過渡的曆史使命。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現狀
一、研究對象
本論文擬以明末社會的變遷和明末佛教的改革與複興爲曆史背景,試圖對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蓮池大師的思想,進行較爲系統深入的梳理與分析。
1、明末佛教複興與蓮池大師的貢獻
在佛教內部要求改革時弊的呼聲中,藉由心學的刺激和帶動,明末佛教興起了一場改革複興運動。基于對佛教真實義和時代命脈的准確把握,此次複興運動給佛教帶來一派欣榮局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明中葉衰頹的各宗派,呈現出勃然蔚興之勢:
賢首則蓮池,雪浪,大振圓宗。天臺則幽溪、蕅益,力宏觀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則壽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則慧雲中興,實爲優波。見月繼踵,原是迦葉。……雖不及唐宋盛時,亦可謂佛日重輝矣。[《與佛學報館書》,見《印光法師文鈔》卷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第17頁]
此外,叢林寺院得到恢複與興建、佛教經典得以大量刻印流通、儒釋融合思潮下佛教對士大夫階層産生了積極影響等等。明末佛教的複興,一方面是對傳統佛教精神的追求和回歸,表現在內部的戒律重振、禅學中興、諸宗圓融等方面;同時亦是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尋找一種契合時機和衆生之機而救世覺世的新精神,表現在內部的禅教歸淨、對外的儒釋融合和佛道融通等方面。在這種新精神指導下,一方面,淨土思想作爲禅法的有效補充和保障,得到廣泛地傳播,並促進了明末佛教的世俗化或普世化。另一方面,明末佛教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體現了高度的圓融性,居士佛教的興盛即是這一圓融精神下的産物。
明末佛教的複興,是藉由明末各宗各派高僧大德們的身體力行而展開的。蓮池袾宏與紫柏真可(1543—1603,字達觀,俗姓沈,江蘇吳江人)、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蕅益智旭(1599—1655,又名際明,字振之,別號“八不道人”,俗姓鍾,江蘇吳縣人),被稱爲明末四大高僧,四大師中,蓮池、紫柏、憨山同處于萬曆年間,蕅益稍晚。作爲明末佛教複興的中堅人物,他們以各自不同的修行、教化風格,實現了改革和振興佛教的曆史任務。蓮池門下大居士虞淳熙,曾對萬曆叁大師的風格作出准確的評價,稱紫柏爲猛士、蓮池爲慈姥、憨山爲俠王[ 虞淳熙《東遊集原序》,見《憨山大師法彙初集》第九冊,第166頁]。紫柏之“猛”,是因爲他一生爲佛教和民生事業奔走呼號于朝廷權貴之間,其著名的叁大負——“憨山不歸,我出世一大負;礦稅不止,我救世一大負;《燈錄》不續,我慧命一大負。釋此叁負,當不複遊王舍城矣!”,真實寫照了他不惜身命利益衆生的救世情懷,及荷擔佛法的奮鬥精神。憨山之“俠”,俠在與紫柏同樣具有入世救世的豪傑人格,其經曆與紫柏也頗有相似之處,以舍身涉俗的方式做弘法利生的事業,亦因此而入獄充軍、飽受磨難。時人錢謙益(1582—1664),如此評價憨山與紫柏:“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資,當獅弦絕響之候,舍身爲法,一車兩輪。”[ 錢謙益《憨山大師夢遊全集序》,《憨山老人夢遊集》,莆田廣化寺影印本,第12頁]
與紫柏、憨山二大師積極入世救世之“人間菩薩行”風格稍異,蓮池大師以清修化世、慈悲濟生在晚明佛教界獨樹一幟。針對明末佛教的種種流弊,蓮池以雲棲寺爲弘法中心,爲明末佛教的振興做出種種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其主要貢獻歸納如下:
其一,以戒爲基,重振戒律。戒律是佛法的靈魂,佛教的複興必然以重振綱紀、振興戒律爲首務。蓮池非律宗中人,然以恢複、重振戒律爲己任。他的律學著述有多種,其中《梵網經義疏發隱》闡述大乘菩薩戒微言大義,不僅指導了淨土宗人的修行,其禅教律淨並重的思路在律宗中亦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蓮池在雲棲寺進行道場改革,製定了嚴密的道場規約,實現僧團的和合共住,保證了淨土教學的有效實施。其舉辦的佛前自受戒和半月誦戒儀式,有效對治了戒壇不開帶來的弊端。
其二,融通禅淨,淨土爲歸。一方面,蓮池對淨土自身理論進行了系統深化,即深化信願行的內涵以彰顯淨土宗旨、對發菩提心進行淨宗诠釋等等,在實踐上則提倡持名念佛,並以禅淨融通的形式對理、事一心不亂進行闡發。其淨土思想對當時及後世都産生了很大的影響,被尊爲淨土宗第八祖。另一方面,爲挽宗門頹風,力糾狂禅、濫禅之弊,蓮池繼承和發揚永明延壽禅師禅淨雙修之旨,對禅淨進行了進一步融通。理論上,提倡禅淨不二,禅淨同歸;修行實踐上,主張以“參究念佛”作爲導禅歸淨的方便,以淨土往生作爲禅宗參禅的歸宿與保障。由此,蓮池成爲禅淨融合的集大成者,其禅淨雙修思想不僅在明末佛教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還影響了近現代佛教的發展。
其叁,儒釋融合,倫常爲本。蓮池順應明末“叁教合一”思潮,注重文化之間尤其是儒釋之間的會通。其儒釋融合思想意義深廣,不僅促進了當時佛教的發展,亦爲此後叁百年佛教提供了發展的綱要。其指導下的居士佛教即以儒釋融合思想爲指導,確立以倫常爲本、淨土念佛爲指歸的修行原則。蓮池的居士佛教思想不僅成功指導了明末的居士佛教,對近現代居士佛教的發展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四,規範禮儀,肅清迷信。經忏佛事在明末有很大的社會需求,針對儀軌混亂的局面,蓮池修訂了水陸法會儀軌、瑜伽施食儀軌和放生儀軌,以淨土爲歸向對各佛事活動進行規範,成爲曆來佛教禮儀的集大成者,並爲現代的中國佛教儀禮奠定了基礎。同時,蓮池對天主教辟佛之舉作出回應,對附佛外道之羅教進行批判,爲提起佛法正信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2、研究意義
“袾宏的信仰和行履,不僅是探究萬曆佛教的核心秘鍵,也是確認他對後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關鍵,和研究中國佛教的重要課題。”[ 《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日)荒木見悟著,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19頁]因此,對蓮池大師思想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曆史意義與現實價值,主要表現在:
1、蓮池大師作爲明末佛教複興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必然折射出時代的特征。探析其思想,對佛教史研究有著積極的意義。
2、蓮池大師的思想影響到近世佛教的發展,考察其思想的內容與特質,必然對當代佛教的改革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研究現狀
近年來,學界和教界對明末佛教的研究用力較多,學術論著頗爲豐碩。就筆者所知,成果主要有:聖嚴法師的《明末佛教研究》爲研究明末佛教的開創之作,收有《明末中國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明末中國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明末中國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明末的居士佛教》四篇論文;傅偉勳主編的《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一書中,收有聖嚴法師的兩篇文章《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明末的菩薩戒》;江燦騰先生的《明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晚明叢林改革與佛學爭辯之研究》對明末佛教改革複興的背景進行了多層面的剖析;釋見晔的博士論文《明末佛教發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師爲中心》(中正大學曆史研究所,1986)探究了晚明佛教的複興;陳永革的博士論文《晚明佛學的複興和困境》(南京大學,1997)從幾個側面揭示了明末佛教的複興運動。這些文章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明末佛教。明末四大高僧中,紫柏、憨山、蕅益的個案研究有:果祥法師的碩士論文《紫柏大師研究》(東初出版社,1980)、範佳鈴的碩士論文《紫柏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楊國平的博士論文《紫柏真可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2002年);徐頌鵬(Sung-peng Hsu)的博士論文“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9)、陳松柏的博士論文《憨山禅學之研究:以自性爲中心》(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85)、張鈴芳的碩士論文《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8)、崔森的碩士論文《憨山思想研究》(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1997)、夏清瑕的博士論文《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2000);鄧繼盈的碩士論文《蕅益智旭淨土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79)、羅永吉的碩士論文《〈四書蕅益解〉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簡瑞铨的碩士論文《〈四書蕅益解〉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5)、張瑞佳的碩士論文《明末蕅益大師之生平及其佛學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89)。
研究蓮池大師的學術專著大陸尚無,日本著名學者荒木見悟從事中國明代思想研究,著有《近世中國佛教的曙光—雲棲袾宏之研究》(周賢博譯,臺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12月 )一書,對蓮池大師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給予了…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