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册,第738页]
禅学衰微、戒律松驰、伦常混乱等弊,导致丛林制度下开发智慧、陶铸圣贤的教育精神不得发扬,丛林寺院很难担负起觉世明心的教育重任。明末佛教丛林极度颓败、陈腐的现状,促使佛教志士们奋起力挽历史之狂澜。在明末社会背景下,明末佛教的任务,一方面是基于本位外护佛教,一方面是革弊兴利,发挥佛教对社会的正常教化功能,从而完成由宋明佛教向近代佛教过渡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拟以明末社会的变迁和明末佛教的改革与复兴为历史背景,试图对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大师的思想,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梳理与分析。
1、明末佛教复兴与莲池大师的贡献
在佛教内部要求改革时弊的呼声中,藉由心学的刺激和带动,明末佛教兴起了一场改革复兴运动。基于对佛教真实义和时代命脉的准确把握,此次复兴运动给佛教带来一派欣荣局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明中叶衰颓的各宗派,呈现出勃然蔚兴之势:
贤首则莲池,雪浪,大振圆宗。天台则幽溪、蕅益,力宏观道。禅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则寿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则慧云中兴,实为优波。见月继踵,原是迦叶。……虽不及唐宋盛时,亦可谓佛日重辉矣。[《与佛学报馆书》,见《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3,第17页]
此外,丛林寺院得到恢复与兴建、佛教经典得以大量刻印流通、儒释融合思潮下佛教对士大夫阶层产生了积极影响等等。明末佛教的复兴,一方面是对传统佛教精神的追求和回归,表现在内部的戒律重振、禅学中兴、诸宗圆融等方面;同时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寻找一种契合时机和众生之机而救世觉世的新精神,表现在内部的禅教归净、对外的儒释融合和佛道融通等方面。在这种新精神指导下,一方面,净土思想作为禅法的有效补充和保障,得到广泛地传播,并促进了明末佛教的世俗化或普世化。另一方面,明末佛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体现了高度的圆融性,居士佛教的兴盛即是这一圆融精神下的产物。
明末佛教的复兴,是藉由明末各宗各派高僧大德们的身体力行而展开的。莲池袾宏与紫柏真可(1543—1603,字达观,俗姓沈,江苏吴江人)、憨山德清(1546—1623,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蕅益智旭(1599—1655,又名际明,字振之,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被称为明末四大高僧,四大师中,莲池、紫柏、憨山同处于万历年间,蕅益稍晚。作为明末佛教复兴的中坚人物,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修行、教化风格,实现了改革和振兴佛教的历史任务。莲池门下大居士虞淳熙,曾对万历三大师的风格作出准确的评价,称紫柏为猛士、莲池为慈姥、憨山为侠王[ 虞淳熙《东游集原序》,见《憨山大师法汇初集》第九册,第166页]。紫柏之“猛”,是因为他一生为佛教和民生事业奔走呼号于朝廷权贵之间,其著名的三大负——“憨山不归,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负;《灯录》不续,我慧命一大负。释此三负,当不复游王舍城矣!”,真实写照了他不惜身命利益众生的救世情怀,及荷担佛法的奋斗精神。憨山之“侠”,侠在与紫柏同样具有入世救世的豪杰人格,其经历与紫柏也颇有相似之处,以舍身涉俗的方式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亦因此而入狱充军、饱受磨难。时人钱谦益(1582—1664),如此评价憨山与紫柏:“皆以英雄不世出之资,当狮弦绝响之候,舍身为法,一车两轮。”[ 钱谦益《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序》,《憨山老人梦游集》,莆田广化寺影印本,第12页]
与紫柏、憨山二大师积极入世救世之“人间菩萨行”风格稍异,莲池大师以清修化世、慈悲济生在晚明佛教界独树一帜。针对明末佛教的种种流弊,莲池以云棲寺为弘法中心,为明末佛教的振兴做出种种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其主要贡献归纳如下:
其一,以戒为基,重振戒律。戒律是佛法的灵魂,佛教的复兴必然以重振纲纪、振兴戒律为首务。莲池非律宗中人,然以恢复、重振戒律为己任。他的律学著述有多种,其中《梵网经义疏发隐》阐述大乘菩萨戒微言大义,不仅指导了净土宗人的修行,其禅教律净并重的思路在律宗中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莲池在云棲寺进行道场改革,制定了严密的道场规约,实现僧团的和合共住,保证了净土教学的有效实施。其举办的佛前自受戒和半月诵戒仪式,有效对治了戒坛不开带来的弊端。
其二,融通禅净,净土为归。一方面,莲池对净土自身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化,即深化信愿行的内涵以彰显净土宗旨、对发菩提心进行净宗诠释等等,在实践上则提倡持名念佛,并以禅净融通的形式对理、事一心不乱进行阐发。其净土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尊为净土宗第八祖。另一方面,为挽宗门颓风,力纠狂禅、滥禅之弊,莲池继承和发扬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双修之旨,对禅净进行了进一步融通。理论上,提倡禅净不二,禅净同归;修行实践上,主张以“参究念佛”作为导禅归净的方便,以净土往生作为禅宗参禅的归宿与保障。由此,莲池成为禅净融合的集大成者,其禅净双修思想不仅在明末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还影响了近现代佛教的发展。
其三,儒释融合,伦常为本。莲池顺应明末“三教合一”思潮,注重文化之间尤其是儒释之间的会通。其儒释融合思想意义深广,不仅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发展,亦为此后三百年佛教提供了发展的纲要。其指导下的居士佛教即以儒释融合思想为指导,确立以伦常为本、净土念佛为指归的修行原则。莲池的居士佛教思想不仅成功指导了明末的居士佛教,对近现代居士佛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四,规范礼仪,肃清迷信。经忏佛事在明末有很大的社会需求,针对仪轨混乱的局面,莲池修订了水陆法会仪轨、瑜伽施食仪轨和放生仪轨,以净土为归向对各佛事活动进行规范,成为历来佛教礼仪的集大成者,并为现代的中国佛教仪礼奠定了基础。同时,莲池对天主教辟佛之举作出回应,对附佛外道之罗教进行批判,为提起佛法正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研究意义
“袾宏的信仰和行履,不仅是探究万历佛教的核心秘键,也是确认他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关键,和研究中国佛教的重要课题。”[ 《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棲袾宏之研究》,(日)荒木见悟著,周贤博译,台北慧明文化公司,2001,12,第19页]因此,对莲池大师思想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主要表现在:
1、莲池大师作为明末佛教复兴的重要人物,其思想必然折射出时代的特征。探析其思想,对佛教史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2、莲池大师的思想影响到近世佛教的发展,考察其思想的内容与特质,必然对当代佛教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和教界对明末佛教的研究用力较多,学术论著颇为丰硕。就笔者所知,成果主要有:圣严法师的《明末佛教研究》为研究明末佛教的开创之作,收有《明末中国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明末中国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明末中国的唯识学者及其思想》、《明末的居士佛教》四篇论文;傅伟勋主编的《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一书中,收有圣严法师的两篇文章《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明末的菩萨戒》;江灿腾先生的《明清民国佛教思想史论》、《晚明丛林改革与佛学争辩之研究》对明末佛教改革复兴的背景进行了多层面的剖析;释见晔的博士论文《明末佛教发展之研究:以晚明四大师为中心》(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探究了晚明佛教的复兴;陈永革的博士论文《晚明佛学的复兴和困境》(南京大学,1997)从几个侧面揭示了明末佛教的复兴运动。这些文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明末佛教。明末四大高僧中,紫柏、憨山、蕅益的个案研究有:果祥法师的硕士论文《紫柏大师研究》(东初出版社,1980)、范佳铃的硕士论文《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7)、杨国平的博士论文《紫柏真可佛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2年);徐颂鹏(Sung-peng Hsu)的博士论文“A Buddhist leader in Ming China:The Life and Thought of Han-shan Te-Ching”(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9)、陈松柏的博士论文《憨山禅学之研究:以自性为中心》(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1985)、张铃芳的硕士论文《释德清以佛解老庄思想之研究》(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8)、崔森的硕士论文《憨山思想研究》(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1997)、夏清瑕的博士论文《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研究》(南京大学,2000);邓继盈的硕士论文《蕅益智旭净土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79)、罗永吉的硕士论文《〈四书蕅益解〉研究》(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4)、简瑞铨的硕士论文《〈四书蕅益解〉研究》(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85)、张瑞佳的硕士论文《明末蕅益大师之生平及其佛学思想研究》(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89)。
研究莲池大师的学术专著大陆尚无,日本著名学者荒木见悟从事中国明代思想研究,著有《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棲袾宏之研究》(周贤博译,台北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12月 )一书,对莲池大师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给予了…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