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P8

  ..续本文上一页较准确的历史定位。此书第一章“云棲袾宏登场的背景”认为阳明心学是明末儒释融合、佛教复兴运动等历史性事件的“原点”所在,并指出“阳明心学乃是扮演了袾宏净土教应世渡化的先驱者角色”;第二章“袾宏的生涯”演绎了其一生形迹,包括求道历程、入住云棲、戒杀放生、弘扬净土等内容;第三章“袾宏的思想”阐述了莲池大师的华严学、禅净关系论、净土思想的性格、宗教伦理观及儒学观、与儒者的往来等诸多内容;第四章“对后世的影响”分析了对蕅益智旭、彭际清、杨仁山净土思想的影响及清帝室对莲池净土教的保护。荒木教授的论著采用的是日本学者惯用的研究方法,即藉由“云棲袾宏”这位特定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和一生行谊(特定焦点)来探讨当时的中国社会景象,以及思想面上的主要发展情形(透过特定焦点以照映出所欲观察对象的全体像)。此种研究视角和写作手法,对我们了解明末思想背景及探析莲池大师的人格特点和思想内容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他的其余力作如《明代思想研究》、《明末宗教思想研究》、《阳明学的开展与佛教》,笔者尚未见到中文译本。此外,香港能仁书院哲学研究所的释证莲,撰有硕士论文《莲池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1979年),全文叙述了时代背景及莲池的生平,并从出家前的七笔勾思想、净土思想及修行方法、禅净同归论、对戒律的弘传、戒杀放生思想、对世间传统道德的态度、三教融合思想、对后期净土的影响及对外来宗教的批判八个方面,对莲池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于君方(chun-fang Yu)撰有博士论文“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内容包括莲池大师生平及著作、禅净关系、晚明居士佛教、《自知录》、戒律思想、云棲寺管理等。这些论文对把握莲池的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涉及莲池大师思想研究的相关著作,主要有:郭朋先生的《明清佛教》;魏磊先生的《净土宗教程》;张学智先生的《明代哲学史》,对莲池大师生平与思想有一些介绍与分析;东初老人的《中国佛教近代史》中对莲池大师的介绍虽短,却颇为精当;潘桂明先生的《中国居士佛教史》一书有关于莲池大师与其门下居士群体的论述。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有:圣严法师的《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对其净土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归纳;陈兵先生的《莲池大师对邪外和迷信的批判》(《法音》,2003年第4期),阐述了莲池大师对明代附佛外道及教内外各种迷信观念的批判;英国学者克里斯廷的《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探讨了莲池大师在倡导居士佛教中阐发的思想和所起的重大作用;日本学者酒井忠夫的《功过格的研究》,对莲师《自知录》有所探析;李雅雯《由道入佛——〈自知录〉功过格研究》(台湾《成大宗教与文化学报》2002年第1期),则对《自知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王公伟的《袾宏与云棲寺》、《丛林仪轨与袾宏的丛林改革》、《袾宏对戒杀放生活动的规范与倡导》,亦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

   总览以上成果可见,对莲池大师思想的研究虽已从不同侧面展开,但仍显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尚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论文拟在吸取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作以下的尝试研究:

   1、对历史上的禅净关系进行梳理,剖析莲池大师禅净关系思想的内容、特质及历史意义,并分析明末四大师的禅净思想的异同。

   2、力图深入探讨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及其对后世净土宗发展的影响。

   3、阐释莲池大师对明末水陆法会和放生活动的规范和整治。

   4、阐述莲池大师门下居士的成就及其对居士佛教的指导,以揭示其在明末居士佛教复兴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5、考察莲池大师的三教观,揭示其三教融通思想的重要意义。

   6、考察莲池大师对天主教、罗教的态度,揭示其外护佛法之重要贡献。

  第一章 生 平 践 履

  第一节 入道及求道历程

  

   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二十二日,莲池大师诞生于古杭仁和县(今杭州)一世代望族沈姓家中。父讳德鉴(1491—1561),字用昭,号明斋先生。母孺人周氏(1491—1565),均有懿德。其父天性孝友,居家自少至老,惟恭惟巽,不与人争一言、兴一讼。曾以“齿德不逾乡人”辞不为官,布衣终身。常以“戒自足”、“崇宽大”、“忍难忍事”、“带一官字慎勿为”教诲子女。莲池生而颖异,自少业儒。父虽对其教习甚殷,然于进取成败任其自然,且禀“不行贿,不寄托贵族,不投礼有司之门墙”的处世原则。十六岁时,莲池於田舍间发愤读书,父来书云:“功名富贵亦有天命,不可太执。”莲池捧读流涕,曰:“儿负重行远诚万不及人,至於殚精文事殊不困,幸大人无虑。”[《先考妣遗行记》,《山房杂录》卷一,第4283页]其母贤良柔婉,辅佐其父随顺不二,平生上敬下慈,衣敝食残,好衣好食皆奉给他人。受父母言传身教之熏陶,莲池德业日进、学业日增。此后一生,淡泊名利,不近王臣,力行慈忍,虽为虔奉佛制,亦是克遵家训。此外,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亦使莲池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塑造高尚人格的可贵性与可行性。因此,在日后的弘法利生中,他十分重视儒释世出世间的会通,并以儒家修身立命之教作为学佛了生死的基础与助缘。

   莲池十七岁补诸生,德行、文章已名闻乡里。然其世味淡泊,志在出世。居常劝其家人戒杀生,祭祀用素,叹息曰:“人命过隙耳,浮生几何,吾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矣,何终身事龌龊哉?” 一日,阅《慧灯集》,失手碎茶瓯,忽有省。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不辍,莲池问其原由,老妪答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请而别,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池闻语感动不已,遂栖心净土,每书“生死事大”於案头以自警策,甚或长坐不卧,夜以继日。如为同学从游者讲演,则必折归佛理。对无常的深刻体会,及对生死大事的深切关注,成为莲池此后出家修道、四十年净土教学的直接思想根源。

   莲池对父母有着极深厚的感恩之情。然以佛教的立场来看,子女对父母的酬劳虔奉只是世间的孝道而已,并不达于究竟,只有帮助父母脱离六道轮回之苦,才是无上的至孝之道。莲池二十七岁失父,三十一岁母亦长别。葬事既毕,拜之墓所,大恸,气绝而再醒,涕泣曰:“亲恩罔极,此正吾报答之时也,何以拘世之服阕为哉?”遂决志出家修行,以报父母养育深恩。

   莲池前妻张氏生有一子名祖植,幼时亡,几年后张氏亦病故,即不欲再娶。后因母命议婚汤氏,汤氏家贫,长斋奉佛,莲池思与其道合,毅然允诺。嘉靖四十四年(1565)除夕夜,莲池命汤氏点茶,捧至案,盏忽裂,遂笑曰:“从来恩爱不常,设大限到时,伊谁可代,汝自为之计,吾从兹逝矣。”时汤氏虽年方十九,然与莲池有着共同的出世追求,洒然对曰:“唱随之义,已熟筹之。君先往,吾徐行耳。”[《云棲本师行略》,第5160页]莲池乃作《出家别室人汤》和著名的《七笔勾词》[ 《出家别室人汤》表达了对人世间生死无常的感叹与警醒。七笔勾,即将五色封章、鱼水夫妻、桂子兰孙、富贵功名、家舍田园、盖世文章、风月情怀一笔勾,表达了对世间财色名食睡之无常虚幻的看破放下。],投南五台无门洞性天文理和尚[ 关于性天文理和尚,憨山大师《古杭云棲莲池大师塔铭》中有“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和尚祝发”之句,而莲池弟子广润所撰《云棲本师行略》中叙述为“从南五台性天理和尚祝发。”二者说法有所不同,今对此略作说明。据《印光大师文钞·与高鹤年居士书》,明嘉靖时性天老和尚隐居在陕西南五台山无门洞(原称湘子洞,性天和尚改为“无门洞”,即普门之意),后因云游至杭州,住西山黄龙庵。莲池大师仰其道风,皈依座下。两三年后,依之出家。不久,老人复归关中。大师因志慕遍参,未能远从。]披剃,法讳上袾下宏[ 性天老和尚其派为“宗福法德义,普贤行愿深,文殊广大智,成等正觉果。”大师正在“殊”字辈,其改为“袾”者,以洪武时有一高僧名来复(字见心,豫章人。通儒术,工诗文,与文僧宗泐齐名),洪武诏见,甚加优宠,特以玉盏,赐乳令服。因咏谢恩诗,有:“一盏琼浆来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谓殊者,歹朱,是骂己,即令斩之。及斩,乃悟其非骂,而已悔无所及。诸戒之中,杀戒居首。莲池以此之故,去“歹”加“衣”,将“殊”改为“袾”,意指戒杀。但后人常将“袾”讹为“祩”。(据《印光大师文钞》)],字佛慧,自号莲池比丘,意喻志在西方净土。后汤氏亦从性天和尚为优婆夷弟子,四十七岁出家,法讳袾锦,为孝义庵庵主,领众精进念佛修行,临终正念念佛,先莲池一年而逝。

   莲池出家后,乞昭庆律寺[ 昭庆律寺位于杭州钱塘门外,初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63),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方善戒坛,每年 三月开戒会。七年,勅赐“大昭庆律寺”额。]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随后进菩萨戒。不久,单瓢只杖遍访名山,开始了艰苦卓绝然硕果累累的求道生涯。北游五台山,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山,随众炼磨[ “炼者,镕粗杂而作精纯。磨者,去瑕垢而成莹洁。古谓炼磨真性若虚空,自然战退魔军阵。”(《正讹集·炼磨》,第4090页)据唯识论,菩萨五位中,在第一资粮位时,将可能产生三种退屈:一、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而生退屈;二、闻六度万行难修而生退屈;三、闻转依之妙…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