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难证而生退屈。对治此三退屈,谓之三炼磨:第一、引他既证大菩提者而炼磨自心;第二,省己意乐而炼磨自心;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己之妙因而炼磨自心。]。时华严宗匠遍融真圆(1506—1584)、禅门尊宿笑严德宝于京师宗风并振[ 莲池在《皇明名僧辑略·笑岩宝禅师》中记曰:“予游京师参遍融笑严二师,次年二师俱示寂。融师一味实心实行,无著述传世。严师隐柳巷,罕接见人。有笑严集四卷。”],莲池乃诣二大老参礼请益。在遍融师处,莲池叩拜,膝行再请,融师教之曰:勿求名,勿贪利,勿攀援贵要之门,唯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待参礼出,同行者大笑,以为这几句话谁说不出,千里远来,只道有什么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然莲池觉此言深契自心,认为大家渴仰企慕远来至此,融老不说玄说妙凌驾于上,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的、切近精实的工夫叮咛开示,实乃真实禅和。此后几十年,莲池严禀融老教诲,处世、修行皆以此为准则,建立了平实、严正的道风。他的融通诸宗之圆融思想,显然是继承发扬了融师的华严学精神。又于柳巷参笑严禅师,严师曰:“你三千里外求开示于我,我有甚么开示你?”莲池恍然辞归,每参“念佛者是谁”。南下过东昌(今山东聊城),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得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宿东昌谢居士家有感》,《山房杂录》卷二,第4406页,憨山大师拈此偈作为莲池大师悟道偈。]
乃参究弥笃。至此,六年的苦参历程,使莲池对禅、净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深切的修行体验,基本确立了以净土念佛为究竟然不废参禅功用的修行主旨。
南下至金陵瓦官寺时,莲池染病欲绝,旁人欲将其荼毗时,方微微曰:“吾一息尚存耳。”隆庆五年(1571),莲池(时年三十七岁)孤锡南还,乞食至杭州梵村,爱云棲山水幽寂,决志居山修行,自云:“吾於此得袈裟地,投老於中足矣。”云棲山,因有五色祥云盘旋山顶,飞集西坞,经时不散而得名。宋时有僧志逢在此结庐修行,因道行甚高,猛虎驯伏,世称伏虎禅师。吴越王钱氏为之建云棲寺,后降敕赐真济院,兼辟云棲、天池二院而成三刹。明弘治七年(1494),因山崩而毁。陈如玉、杨国柱等居士为其开林结茅,莲池倚壁危坐,勤修念佛三昧,不与人言,胸挂铁牌,题曰:“铁若开花,方与人说。”其间曾绝粮七日,莲池处之怡然,昼与野鹿主宾,夜与鸣泉唱和,悠然若将终身,村民皆怪其能久居其中。山中多虎,早夜咆哮,环山四十里,每年伤人近二十余人,犬豕牛羊皆难幸免。莲池以慈悲力,诵经千卷,作瑜伽施食。自此虎心皆善,不复伤人。亢旱年,村民恳请莲池祷雨,笑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古杭云棲莲池大师塔铭》,第5120页]在众人坚请之下,莲池手击木鱼,循田念佛,少顷,雨下如注,如足所及。村民以之为异,竞相肩材木荷锄钁,开地建寺,曰:“此云棲寺故物也,师福吾村,吾愿鼎新之,以永吾福。”不几日,古云棲寺恢复建成,然外无山门,中无大殿,惟有一禅堂以安僧,一法堂以奉经像。自此,莲池道风不胫而走,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云棲遂渐成一明末大丛林,担负起觉世度生的教化重任。
第二节 云棲寺四十余年弘法
从云棲寺的建立(1571)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圆寂),莲池大师坐道场四十余年,以“整饬行门、平治心地”为务。其间弘法利生,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以平等大悲、真修实行开示群蒙、摄化众生,显示出一代高僧的真实风范。
末法禅门多流弊,执理废事,不务实修。莲池遂力阐净土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以为末法之津梁。万历十二年(1584)前后,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万余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唯心。居常告诫学人:“净土一门,乃十方如来之所共赞,而天台永明诸大宗匠咸愿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云棲本师行略》,第5172页]乃辟云棲寺为净土道场,制定《云棲共住规约》,清规严明。寺中众有通堂,精进、老病、行脚等各别有堂,百执事亦各有寮房,一一皆具锁钥,依时启闭。夜有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昼夜提撕,佛号不断。如此,于中得念佛三昧者多人,往生法眷亦时时有之。
万历十二年(1584),因感世人“口净土心娑婆,坚勇明悟不及前辈”[《往生集序》,第2297页],乃广采内外百家书中往生事迹一百六十六条,分为沙门往生、王臣往生、处士往生、尼僧往生、妇女往生、恶人往生、畜生往生、诸圣同归、生存感应九类,编成《往生集》三卷,以示净土不虚,念佛成佛之因果昭著。
万历十三年(1585),为救“空谈般若、不务实行”之时弊,辑《缁门崇行录》,分清素之行、严正之行、尊师之行、孝亲之行、忠君之行、慈物之行、高尚之行、迟重之行、艰苦之行、感应之行十类,开示修行应以德行为本之纲要。
为重振戒律,莲池精研律制,著有《沙弥律仪要略》、《沙弥尼比丘尼戒录要》,《具戒便蒙》,以便初学者行有所依,学有所归;万历十五年(1587),又据天台智者的《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著述《戒疏发隐》五卷、《戒疏事义》、《戒疏问辨》,以发明戒律。北京潭柘寺与杭州昭庆寺南北二大戒坛久禁不行,莲池虽欲振颓纲,亦不愿违背国家宪令。认为国制只禁聚众开坛说戒,不禁己身依戒修行,于是开方便法,令求戒者三衣具足,付与应持戒本,自於佛前受戒,并为其作证明。又恐大众操持懈怠,便制定半月诵戒仪式,令其半月半月诵梵网菩萨戒经及比丘诸戒品,一则不易忘记戒条,二则有过即能忏悔清净。如此,若能承领熟读坚持,亦不失为真实戒子。时人称云棲布萨之严,杰出诸方,上嘉千古。因此,远近前往学戒之人络绎不绝。
莲池力弘净土,提倡戒律,亦不废禅学之功用。他融通禅净二门,提倡禅净双修,开参究念佛之方便法,摄禅归净。万历二十八年(1600),辑古德语录为《禅关策进》,分前集、后集两部分,前集包括“诸祖法语节要”和“诸祖苦功节略”二门,共三十九篇;后集为“诸经概述参禅法要”一门,共四十七篇。旨在激励学人真参实悟,放弃口头三昧。
万历三十年(1602),因慨时人解经“出情识手,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讥盲。”而首楞严于诸经中更多疑义,为救弊故,作《楞严摸象记》十卷,即取《楞严经》百余则条目为例,对经中疑义加以剖析,以彰显经文本旨。卷末附有对《般若心经》、《圆觉经》等十五种经的条目辨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因悲僧俗不畏因果,修学无根,莲池以七十高龄编辑佛教类功过格《自知录》,劝化僧俗明因知果,断恶修善。
万行之中,莲池首重戒杀、放生,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恶曰杀生。万历二十三年(1595),莲池于杭州净慈寺弘讲《圆觉经》,听者每日数万人次。于是赎寺前万工池,植莲花于中作放生池。后莲池八十诞辰时,又增拓之。万历二十八年(1600),开凿上方寺放生池,作《重修上方寺凿放生池记》。同年,建长寿庵放生池,作《北门长寿庵放生池记》。山中另设有多处放生所,救赎羽族毛群之类生物。云棲寺僧众皆从而放生,甚或减口以养之,每年费粟二百石。一时,山中飞鸟云集,每当“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鸣噪者,闻木鱼声,悉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喧鸣。”[《古杭云棲莲池大师塔铭》,第5125页]莲池对宋四明知礼法师放生仪文加以简化,并增加回向净土的内容,制定出简便易行的放生仪。所著《戒杀放生文》,情文双妙,久行于世,海内尊奉。万历帝生母慈圣皇太后崇信三宝,偶见《放生文》,甚为嘉叹,遣内侍赍紫袈裟及斋资往供养,问以法要,莲池作偈答以“福慧双修,一心念佛。”
为拯幽冥之苦,莲池自习焰口。梵村原有一朱桥,屡被潮汐冲塌,太守余良枢请莲池倡建新桥,莲池云:“欲我为者,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古杭云棲莲池大师塔铭》,第5122页]用“八”,是取坤土以制水之意。不几日,累集千金。筑基之时,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数日中潮汐不至,桥乃建成。万历十六年(1588),当地发生瘟疫,又值饥荒,百姓每日死亡千人,余太守复请莲池驱疫。云棲僧伽二十四人,于城内灵芝寺作祈禳法会七日七夜,疾疫遂止。万历二十四年十月,钱塘县定北五图,乃至各乡村,虎兽为灾,伤害人畜甚多。莲池于黄山妙净寺中,启建禳解道场五个昼夜,礼梁皇忏法一十二部,终宵设放瑜伽焰口,自此虎患乃止。万历三十四年(1606),莲池修订了水陆仪文及瑜伽施食坛仪,并在《规约》中规定每年冬三月举作一至两次水陆法会。时至今日,莲池修订的这些仪式仍在流传使用。
云棲道风日播,海内贤豪,无论朝野,靡不归心。莲池得度弟子广孝最为上首,门下授戒得度者不下数千计。在家弟子中,名公巨卿,如大司马宋应昌、太宰陆光祖、大司成冯梦祯、陶望龄、虞淳熙等,心折归依。长者居士,及诸善信,百千万人,倾心事师。莲池皆平等摄化,教之以深信因果、持戒念佛、即尘劳而成佛事。其门下遂形成一以念佛为修学核心的居士群体,其中成就者颇众,仅据清人彭际清所著《居士传》记载,即有二十余人念佛往生。
万历三十六年(1608),莲池七十四岁,作《嘱语》一文,劝诫徒众“痛念生死,决志往生。”万历三十九年(1611),又作《再嘱》,谆切再嘱大众“安分守己,老实念佛。”
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十高龄的莲池,撰写《自警七条》,警示一心正念,真为生死,并希冀“一以策己,一以劝人”。…
《莲池大师思想研究(刘红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