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P9

  ..續本文上一頁果難證而生退屈。對治此叁退屈,謂之叁煉磨: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煉磨自心;第二,省己意樂而煉磨自心;第叁、引他之粗善,比己之妙因而煉磨自心。]。時華嚴宗匠遍融真圓(1506—1584)、禅門尊宿笑嚴德寶于京師宗風並振[ 蓮池在《皇明名僧輯略·笑岩寶禅師》中記曰:“予遊京師參遍融笑嚴二師,次年二師俱示寂。融師一味實心實行,無著述傳世。嚴師隱柳巷,罕接見人。有笑嚴集四卷。”],蓮池乃詣二大老參禮請益。在遍融師處,蓮池叩拜,膝行再請,融師教之曰:勿求名,勿貪利,勿攀援貴要之門,唯因果分明,一心念佛。待參禮出,同行者大笑,以爲這幾句話誰說不出,千裏遠來,只道有什麼高妙處,原來不值半文。然蓮池覺此言深契自心,認爲大家渴仰企慕遠來至此,融老不說玄說妙淩駕于上,只老老實實把自家體認過的、切近精實的工夫叮咛開示,實乃真實禅和。此後幾十年,蓮池嚴禀融老教誨,處世、修行皆以此爲准則,建立了平實、嚴正的道風。他的融通諸宗之圓融思想,顯然是繼承發揚了融師的華嚴學精神。又于柳巷參笑嚴禅師,嚴師曰:“你叁千裏外求開示于我,我有甚麼開示你?”蓮池恍然辭歸,每參“念佛者是誰”。南下過東昌(今山東聊城),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叁千裏外遇何奇。焚得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宿東昌謝居士家有感》,《山房雜錄》卷二,第4406頁,憨山大師拈此偈作爲蓮池大師悟道偈。]

  乃參究彌笃。至此,六年的苦參曆程,使蓮池對禅、淨有了深刻的認識和深切的修行體驗,基本確立了以淨土念佛爲究竟然不廢參禅功用的修行主旨。

   南下至金陵瓦官寺時,蓮池染病欲絕,旁人欲將其荼毗時,方微微曰:“吾一息尚存耳。”隆慶五年(1571),蓮池(時年叁十七歲)孤錫南還,乞食至杭州梵村,愛雲棲山水幽寂,決志居山修行,自雲:“吾於此得袈裟地,投老於中足矣。”雲棲山,因有五色祥雲盤旋山頂,飛集西塢,經時不散而得名。宋時有僧志逢在此結廬修行,因道行甚高,猛虎馴伏,世稱伏虎禅師。吳越王錢氏爲之建雲棲寺,後降敕賜真濟院,兼辟雲棲、天池二院而成叁刹。明弘治七年(1494),因山崩而毀。陳如玉、楊國柱等居士爲其開林結茅,蓮池倚壁危坐,勤修念佛叁昧,不與人言,胸挂鐵牌,題曰:“鐵若開花,方與人說。”其間曾絕糧七日,蓮池處之怡然,晝與野鹿主賓,夜與鳴泉唱和,悠然若將終身,村民皆怪其能久居其中。山中多虎,早夜咆哮,環山四十裏,每年傷人近二十余人,犬豕牛羊皆難幸免。蓮池以慈悲力,誦經千卷,作瑜伽施食。自此虎心皆善,不複傷人。亢旱年,村民懇請蓮池禱雨,笑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第5120頁]在衆人堅請之下,蓮池手擊木魚,循田念佛,少頃,雨下如注,如足所及。村民以之爲異,競相肩材木荷鋤钁,開地建寺,曰:“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不幾日,古雲棲寺恢複建成,然外無山門,中無大殿,惟有一禅堂以安僧,一法堂以奉經像。自此,蓮池道風不胫而走,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雲棲遂漸成一明末大叢林,擔負起覺世度生的教化重任。

  

   第二節 雲棲寺四十余年弘法

  

   從雲棲寺的建立(1571)到萬曆四十叁年(1615年圓寂),蓮池大師坐道場四十余年,以“整饬行門、平治心地”爲務。其間弘法利生,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以平等大悲、真修實行開示群蒙、攝化衆生,顯示出一代高僧的真實風範。

   末法禅門多流弊,執理廢事,不務實修。蓮池遂力闡淨土一門,橫截生死,普攝叁根,以爲末法之津梁。萬曆十二年(1584)前後,著《阿彌陀經疏鈔》十萬余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唯心。居常告誡學人:“淨土一門,乃十方如來之所共贊,而天臺永明諸大宗匠鹹願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雲棲本師行略》,第5172頁]乃辟雲棲寺爲淨土道場,製定《雲棲共住規約》,清規嚴明。寺中衆有通堂,精進、老病、行腳等各別有堂,百執事亦各有寮房,一一皆具鎖鑰,依時啓閉。夜有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晝夜提撕,佛號不斷。如此,于中得念佛叁昧者多人,往生法眷亦時時有之。

   萬曆十二年(1584),因感世人“口淨土心娑婆,堅勇明悟不及前輩”[《往生集序》,第2297頁],乃廣采內外百家書中往生事迹一百六十六條,分爲沙門往生、王臣往生、處士往生、尼僧往生、婦女往生、惡人往生、畜生往生、諸聖同歸、生存感應九類,編成《往生集》叁卷,以示淨土不虛,念佛成佛之因果昭著。

   萬曆十叁年(1585),爲救“空談般若、不務實行”之時弊,輯《缁門崇行錄》,分清素之行、嚴正之行、尊師之行、孝親之行、忠君之行、慈物之行、高尚之行、遲重之行、艱苦之行、感應之行十類,開示修行應以德行爲本之綱要。

   爲重振戒律,蓮池精研律製,著有《沙彌律儀要略》、《沙彌尼比丘尼戒錄要》,《具戒便蒙》,以便初學者行有所依,學有所歸;萬曆十五年(1587),又據天臺智者的《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著述《戒疏發隱》五卷、《戒疏事義》、《戒疏問辨》,以發明戒律。北京潭柘寺與杭州昭慶寺南北二大戒壇久禁不行,蓮池雖欲振頹綱,亦不願違背國家憲令。認爲國製只禁聚衆開壇說戒,不禁己身依戒修行,于是開方便法,令求戒者叁衣具足,付與應持戒本,自於佛前受戒,並爲其作證明。又恐大衆操持懈怠,便製定半月誦戒儀式,令其半月半月誦梵網菩薩戒經及比丘諸戒品,一則不易忘記戒條,二則有過即能忏悔清淨。如此,若能承領熟讀堅持,亦不失爲真實戒子。時人稱雲棲布薩之嚴,傑出諸方,上嘉千古。因此,遠近前往學戒之人絡繹不絕。

   蓮池力弘淨土,提倡戒律,亦不廢禅學之功用。他融通禅淨二門,提倡禅淨雙修,開參究念佛之方便法,攝禅歸淨。萬曆二十八年(1600),輯古德語錄爲《禅關策進》,分前集、後集兩部分,前集包括“諸祖法語節要”和“諸祖苦功節略”二門,共叁十九篇;後集爲“諸經概述參禅法要”一門,共四十七篇。旨在激勵學人真參實悟,放棄口頭叁昧。

   萬曆叁十年(1602),因慨時人解經“出情識手,爲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譏盲。”而首楞嚴于諸經中更多疑義,爲救弊故,作《楞嚴摸象記》十卷,即取《楞嚴經》百余則條目爲例,對經中疑義加以剖析,以彰顯經文本旨。卷末附有對《般若心經》、《圓覺經》等十五種經的條目辨析。

   萬曆叁十二年(1604),因悲僧俗不畏因果,修學無根,蓮池以七十高齡編輯佛教類功過格《自知錄》,勸化僧俗明因知果,斷惡修善。

   萬行之中,蓮池首重戒殺、放生,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惡曰殺生。萬曆二十叁年(1595),蓮池于杭州淨慈寺弘講《圓覺經》,聽者每日數萬人次。于是贖寺前萬工池,植蓮花于中作放生池。後蓮池八十誕辰時,又增拓之。萬曆二十八年(1600),開鑿上方寺放生池,作《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同年,建長壽庵放生池,作《北門長壽庵放生池記》。山中另設有多處放生所,救贖羽族毛群之類生物。雲棲寺僧衆皆從而放生,甚或減口以養之,每年費粟二百石。一時,山中飛鳥雲集,每當“守者依期往宣白,即羽族善鳴噪者,聞木魚聲,悉寂然而聽,宣罷乃鼓翅喧鳴。”[《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第5125頁]蓮池對宋四明知禮法師放生儀文加以簡化,並增加回向淨土的內容,製定出簡便易行的放生儀。所著《戒殺放生文》,情文雙妙,久行于世,海內尊奉。萬曆帝生母慈聖皇太後崇信叁寶,偶見《放生文》,甚爲嘉歎,遣內侍赍紫袈裟及齋資往供養,問以法要,蓮池作偈答以“福慧雙修,一心念佛。”

   爲拯幽冥之苦,蓮池自習焰口。梵村原有一朱橋,屢被潮汐沖塌,太守余良樞請蓮池倡建新橋,蓮池雲:“欲我爲者,無論貧富貴賤,人施銀八分而止。”[《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第5122頁]用“八”,是取坤土以製水之意。不幾日,累集千金。築基之時,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數日中潮汐不至,橋乃建成。萬曆十六年(1588),當地發生瘟疫,又值饑荒,百姓每日死亡千人,余太守複請蓮池驅疫。雲棲僧伽二十四人,于城內靈芝寺作祈禳法會七日七夜,疾疫遂止。萬曆二十四年十月,錢塘縣定北五圖,乃至各鄉村,虎獸爲災,傷害人畜甚多。蓮池于黃山妙淨寺中,啓建禳解道場五個晝夜,禮梁皇忏法一十二部,終宵設放瑜伽焰口,自此虎患乃止。萬曆叁十四年(1606),蓮池修訂了水陸儀文及瑜伽施食壇儀,並在《規約》中規定每年冬叁月舉作一至兩次水陸法會。時至今日,蓮池修訂的這些儀式仍在流傳使用。

   雲棲道風日播,海內賢豪,無論朝野,靡不歸心。蓮池得度弟子廣孝最爲上首,門下授戒得度者不下數千計。在家弟子中,名公巨卿,如大司馬宋應昌、太宰陸光祖、大司成馮夢祯、陶望齡、虞淳熙等,心折歸依。長者居士,及諸善信,百千萬人,傾心事師。蓮池皆平等攝化,教之以深信因果、持戒念佛、即塵勞而成佛事。其門下遂形成一以念佛爲修學核心的居士群體,其中成就者頗衆,僅據清人彭際清所著《居士傳》記載,即有二十余人念佛往生。

   萬曆叁十六年(1608),蓮池七十四歲,作《囑語》一文,勸誡徒衆“痛念生死,決志往生。”萬曆叁十九年(1611),又作《再囑》,諄切再囑大衆“安分守己,老實念佛。”

   萬曆四十二年(1614),八十高齡的蓮池,撰寫《自警七條》,警示一心正念,真爲生死,並希冀“一以策己,一以勸人”。…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