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較准確的曆史定位。此書第一章“雲棲袾宏登場的背景”認爲陽明心學是明末儒釋融合、佛教複興運動等曆史性事件的“原點”所在,並指出“陽明心學乃是扮演了袾宏淨土教應世渡化的先驅者角色”;第二章“袾宏的生涯”演繹了其一生形迹,包括求道曆程、入住雲棲、戒殺放生、弘揚淨土等內容;第叁章“袾宏的思想”闡述了蓮池大師的華嚴學、禅淨關系論、淨土思想的性格、宗教倫理觀及儒學觀、與儒者的往來等諸多內容;第四章“對後世的影響”分析了對蕅益智旭、彭際清、楊仁山淨土思想的影響及清帝室對蓮池淨土教的保護。荒木教授的論著采用的是日本學者慣用的研究方法,即藉由“雲棲袾宏”這位特定的曆史人物的思想和一生行誼(特定焦點)來探討當時的中國社會景象,以及思想面上的主要發展情形(透過特定焦點以照映出所欲觀察對象的全體像)。此種研究視角和寫作手法,對我們了解明末思想背景及探析蓮池大師的人格特點和思想內容有很好的啓發意義。他的其余力作如《明代思想研究》、《明末宗教思想研究》、《陽明學的開展與佛教》,筆者尚未見到中文譯本。此外,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的釋證蓮,撰有碩士論文《蓮池大師生平及其思想研究》(1979年),全文敘述了時代背景及蓮池的生平,並從出家前的七筆勾思想、淨土思想及修行方法、禅淨同歸論、對戒律的弘傳、戒殺放生思想、對世間傳統道德的態度、叁教融合思想、對後期淨土的影響及對外來宗教的批判八個方面,對蓮池的思想進行了闡釋。于君方(chun-fang Yu)撰有博士論文“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內容包括蓮池大師生平及著作、禅淨關系、晚明居士佛教、《自知錄》、戒律思想、雲棲寺管理等。這些論文對把握蓮池的思想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涉及蓮池大師思想研究的相關著作,主要有:郭朋先生的《明清佛教》;魏磊先生的《淨土宗教程》;張學智先生的《明代哲學史》,對蓮池大師生平與思想有一些介紹與分析;東初老人的《中國佛教近代史》中對蓮池大師的介紹雖短,卻頗爲精當;潘桂明先生的《中國居士佛教史》一書有關于蓮池大師與其門下居士群體的論述。
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主要有:聖嚴法師的《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對其淨土思想進行了初步的歸納;陳兵先生的《蓮池大師對邪外和迷信的批判》(《法音》,2003年第4期),闡述了蓮池大師對明代附佛外道及教內外各種迷信觀念的批判;英國學者克裏斯廷的《袾宏和晚明居士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3期),探討了蓮池大師在倡導居士佛教中闡發的思想和所起的重大作用;日本學者酒井忠夫的《功過格的研究》,對蓮師《自知錄》有所探析;李雅雯《由道入佛——〈自知錄〉功過格研究》(臺灣《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2年第1期),則對《自知錄》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王公偉的《袾宏與雲棲寺》、《叢林儀軌與袾宏的叢林改革》、《袾宏對戒殺放生活動的規範與倡導》,亦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討。
總覽以上成果可見,對蓮池大師思想的研究雖已從不同側面展開,但仍顯薄弱,缺乏系統性和深入性,尚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本論文擬在吸取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主要作以下的嘗試研究:
1、對曆史上的禅淨關系進行梳理,剖析蓮池大師禅淨關系思想的內容、特質及曆史意義,並分析明末四大師的禅淨思想的異同。
2、力圖深入探討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及其對後世淨土宗發展的影響。
3、闡釋蓮池大師對明末水陸法會和放生活動的規範和整治。
4、闡述蓮池大師門下居士的成就及其對居士佛教的指導,以揭示其在明末居士佛教複興運動中的重要地位。
5、考察蓮池大師的叁教觀,揭示其叁教融通思想的重要意義。
6、考察蓮池大師對天主教、羅教的態度,揭示其外護佛法之重要貢獻。
第一章 生 平 踐 履
第一節 入道及求道曆程
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二十二日,蓮池大師誕生于古杭仁和縣(今杭州)一世代望族沈姓家中。父諱德鑒(1491—1561),字用昭,號明齋先生。母孺人周氏(1491—1565),均有懿德。其父天性孝友,居家自少至老,惟恭惟巽,不與人爭一言、興一訟。曾以“齒德不逾鄉人”辭不爲官,布衣終身。常以“戒自足”、“崇寬大”、“忍難忍事”、“帶一官字慎勿爲”教誨子女。蓮池生而穎異,自少業儒。父雖對其教習甚殷,然于進取成敗任其自然,且禀“不行賄,不寄托貴族,不投禮有司之門牆”的處世原則。十六歲時,蓮池於田舍間發憤讀書,父來書雲:“功名富貴亦有天命,不可太執。”蓮池捧讀流涕,曰:“兒負重行遠誠萬不及人,至於殚精文事殊不困,幸大人無慮。”[《先考妣遺行記》,《山房雜錄》卷一,第4283頁]其母賢良柔婉,輔佐其父隨順不二,平生上敬下慈,衣敝食殘,好衣好食皆奉給他人。受父母言傳身教之熏陶,蓮池德業日進、學業日增。此後一生,淡泊名利,不近王臣,力行慈忍,雖爲虔奉佛製,亦是克遵家訓。此外,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潤,亦使蓮池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塑造高尚人格的可貴性與可行性。因此,在日後的弘法利生中,他十分重視儒釋世出世間的會通,並以儒家修身立命之教作爲學佛了生死的基礎與助緣。
蓮池十七歲補諸生,德行、文章已名聞鄉裏。然其世味淡泊,志在出世。居常勸其家人戒殺生,祭祀用素,歎息曰:“人命過隙耳,浮生幾何,吾叁十不售,定超然長往矣,何終身事龌龊哉?” 一日,閱《慧燈集》,失手碎茶瓯,忽有省。鄰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不辍,蓮池問其原由,老妪答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請而別,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蓮池聞語感動不已,遂棲心淨土,每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甚或長坐不臥,夜以繼日。如爲同學從遊者講演,則必折歸佛理。對無常的深刻體會,及對生死大事的深切關注,成爲蓮池此後出家修道、四十年淨土教學的直接思想根源。
蓮池對父母有著極深厚的感恩之情。然以佛教的立場來看,子女對父母的酬勞虔奉只是世間的孝道而已,並不達于究竟,只有幫助父母脫離六道輪回之苦,才是無上的至孝之道。蓮池二十七歲失父,叁十一歲母亦長別。葬事既畢,拜之墓所,大恸,氣絕而再醒,涕泣曰:“親恩罔極,此正吾報答之時也,何以拘世之服阕爲哉?”遂決志出家修行,以報父母養育深恩。
蓮池前妻張氏生有一子名祖植,幼時亡,幾年後張氏亦病故,即不欲再娶。後因母命議婚湯氏,湯氏家貧,長齋奉佛,蓮池思與其道合,毅然允諾。嘉靖四十四年(1565)除夕夜,蓮池命湯氏點茶,捧至案,盞忽裂,遂笑曰:“從來恩愛不常,設大限到時,伊誰可代,汝自爲之計,吾從茲逝矣。”時湯氏雖年方十九,然與蓮池有著共同的出世追求,灑然對曰:“唱隨之義,已熟籌之。君先往,吾徐行耳。”[《雲棲本師行略》,第5160頁]蓮池乃作《出家別室人湯》和著名的《七筆勾詞》[ 《出家別室人湯》表達了對人世間生死無常的感歎與警醒。七筆勾,即將五色封章、魚水夫妻、桂子蘭孫、富貴功名、家舍田園、蓋世文章、風月情懷一筆勾,表達了對世間財色名食睡之無常虛幻的看破放下。],投南五臺無門洞性天文理和尚[ 關于性天文理和尚,憨山大師《古杭雲棲蓮池大師塔銘》中有“竟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祝發”之句,而蓮池弟子廣潤所撰《雲棲本師行略》中敘述爲“從南五臺性天理和尚祝發。”二者說法有所不同,今對此略作說明。據《印光大師文鈔·與高鶴年居士書》,明嘉靖時性天老和尚隱居在陝西南五臺山無門洞(原稱湘子洞,性天和尚改爲“無門洞”,即普門之意),後因雲遊至杭州,住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其道風,皈依座下。兩叁年後,依之出家。不久,老人複歸關中。大師因志慕遍參,未能遠從。]披剃,法諱上袾下宏[ 性天老和尚其派爲“宗福法德義,普賢行願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大師正在“殊”字輩,其改爲“袾”者,以洪武時有一高僧名來複(字見心,豫章人。通儒術,工詩文,與文僧宗泐齊名),洪武诏見,甚加優寵,特以玉盞,賜乳令服。因詠謝恩詩,有:“一盞瓊漿來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謂殊者,歹朱,是罵己,即令斬之。及斬,乃悟其非罵,而已悔無所及。諸戒之中,殺戒居首。蓮池以此之故,去“歹”加“衣”,將“殊”改爲“袾”,意指戒殺。但後人常將“袾”訛爲“祩”。(據《印光大師文鈔》)],字佛慧,自號蓮池比丘,意喻志在西方淨土。後湯氏亦從性天和尚爲優婆夷弟子,四十七歲出家,法諱袾錦,爲孝義庵庵主,領衆精進念佛修行,臨終正念念佛,先蓮池一年而逝。
蓮池出家後,乞昭慶律寺[ 昭慶律寺位于杭州錢塘門外,初建于後晉天福元年(963),北宋太平興國叁年(978)築方善戒壇,每年 叁月開戒會。七年,勅賜“大昭慶律寺”額。]無塵玉律師受具足戒,隨後進菩薩戒。不久,單瓢只杖遍訪名山,開始了艱苦卓絕然碩果累累的求道生涯。北遊五臺山,感文殊放光。至伏牛山,隨衆煉磨[ “煉者,镕粗雜而作精純。磨者,去瑕垢而成瑩潔。古謂煉磨真性若虛空,自然戰退魔軍陣。”(《正訛集·煉磨》,第4090頁)據唯識論,菩薩五位中,在第一資糧位時,將可能産生叁種退屈:一、聞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生退屈;二、聞六度萬行難修而生退屈;叁、聞轉依之妙…
《蓮池大師思想研究(劉紅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