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的修習
如吉法師
佛教修行所采取的方法盡管千差萬別,但歸結起來,不外乎戒、定、慧叁者。這叁者應密切配合,才能産生修持的功效。雖然以持戒爲基礎,以戒來約束不良的行爲而促發正定。而在修定有了成就之後,則可使得身心安定,自然能調伏煩惱,産生防非止惡的功效—即定共戒。有了定的基礎之後,便可在安穩的心境中觀察諸法的事理,生起智慧。如阿姜查說:“心借由專注一個禅修主題上而達到平靜,這就是奢摩他(止)。”“你必須建立些許多的平靜和心一境性,然後用這個來審視你自已。”“這是奢摩他(止)的基礎便是促使智或毗缽舍那生起的原因。”(《靜止的流水》168頁)又說:“你需要具備足夠的定力和專注力,方能知道當下的情況——足夠使清明和理解生起。”(同上186頁)。可見,修習禅定既能更好地持戒,並且由此而促發智慧。因此,修道者必須對修定加以研究。本文試對修定(止)的方法作粗略的探討。
一、止的含義
止者,內心專注於某一善法而不散亂,並能生起身輕安及心輕安,即是止。《菩提道次第略論》卷六中雲:“輕安所持,於善所緣心一境性之定,即止自性。”
二、修止資糧
修止先應具備充足的資糧,克服各種障礙,保持適當的姿勢,才能使禅定功夫順利地進展。此中分叁:
一、具備資糧方面有二
(一)、選擇適當的精舍。如《清淨道論》引經說:“爲修習於定,舍棄不適合的精舍,而住于適合的精舍。”所謂適合的精舍,應具備五種條件:(1)、其住所(離行乞的鄉村)不太遠、不太近而相宜於往返。(2)、日間不愦鬧,而夜間又無聲音;(3)、無虻、蚊、風、熱及蛇觸;(4)容易獲得衣服、飲食、床座及醫藥;(5)有多聞者,如有通達阿含、(受)持法、持律及持論母等比丘長老等居住,時時可以親近詢問,能爲解除各種疑惑。
(二)、具備五種素質:《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卷六十叁說:修定者應:(1)獲得隨宜資具便生喜足;(2)好樂求諸善法;(3)於身財無所顧戀;(4)於生死及涅槃見大過患、最勝功德;(5)於加行堪忍勤苦。
二、排除障礙方法有叁
(一)、五蓋:貪欲、嗔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瑜伽》卷十一中說: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欲受,尋伺追戀。嗔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而心生嗔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昏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屍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省減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昏味,無堪任性。睡眠者,謂心極昧略。掉舉者,謂因親屬(國土、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曆戲笑歡娛之事,心生宣動騰躍之性。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雜物、國土、出家),或因追憶昔所曾經歡笑等事而心生追悔;乃至悲戀、涕淚盈眶。又於應作而未作,不應作而作之事,心生追悔。此惡作者,由前掉舉引生。疑者,謂于師、法、(教)誨、(修)證等中,生起疑惑,由此不能趣入勇猛方便、正斷方便。又於去、來、今及苦谛等,生起疑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二)、十一種修定障難。《瑜伽》卷十叁說:“定難差別,有十一種。”(1)疑: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智故,便覺有疑;(2);方便緩故,有不作意;(3)不善守根門;(4)有身粗重,多習睡眠;(5)極作功用,力勵思惟,(6)思求光明之相,此于見色若俱生時,希一得二,便生踴躍;(7)於世雜類起種種想;(8)于所修定,生起我慢;(9)多言論;(10)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11)舍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谛視衆色。
(叁)、呼吸方面的障礙:如惟覺禅師說:“調息方面,息指出入息。平時若能養成丹田呼吸的習慣,比較容易調息。如果習慣用肺部呼吸,調息時容易犯叁種毛病:1·風相——吸時鼻子出聲,守之,心易散亂;2·喘相——上氣不接下氣,出入息未到盡頭,依之數息,容易疲勞;3·滯相——氣不順暢,依之數息胸口脹悶。換句話說,呼吸要無聲、綿密、悠悠揚揚、通暢無礙,依之數息,容易得定”。(《見性成佛》)
叁、身體威儀(姿式)
修止本來不拘于行、坐、臥某一特定的姿式(威儀),但初學者散亂心太多,只有坐式(靜中)比較容易得力。若在坐中修止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可在其它威儀逐步鍛煉,從而養成堅固的定力。正如惟覺禅師所開示的:“如古人所說,“十字街頭好打坐”,先從靜中養成,動中鍛煉,動也動的,靜也靜的,最後達到動靜一如,即是真不動義。”(《見性成佛》)所以這裏坐式——座中威儀稍加說明;(1)·足,結全跏趺,如毗盧遮那佛坐,或半跏趺;(2)·眼,不應太閉或太開,垂至鼻端;(3)·身,不過分後仰或前屈,自然正直;(4)肩,兩肩平齊;(5)頭,不揚也不低,又不歪向一方,使鼻與臍在一條垂直於地面的直線上;(6)齒與唇,自然合攏;(7)、舌,抵向上齒。又這種七支坐式“以雙跏趺坐爲最好的坐勢,,六根收攝,全身重心落於中間,最安穩持久,修定容量成就。”叁、修止方法
修止的方法很多,然於初修者來說,系緣、製心是最基本的內容。如天臺智者大師《釋然波羅密》(以下間簡稱《禅》)卷第叁雲:“初約行明止,乃有多途,今略出叁意:一系緣止;二製心止;叁體真止;”“體真止者,體諸法空,息諸妄慮,故名體真止。”此非初機者所修之法,所以本文依系緣、製心來說明修止之法。
一、系緣:即是修行者將心系于一所緣,而開始修定。如《禅波羅密》中雲:“譬如猿猴得樹,騰躍跳蹬,若鎖之於柱,久久自調,心亦如是!”因此修止者必須找一相應所緣之境,能否找到這種相應所緣之境是修止可否起步的關鍵。所緣之境,大致有觀想和守竅兩類。現在對這兩類境依次說明:
(一)、觀想(存想):如觀佛像、地水火風等十遍處、九想觀等等,即屬于一類。
觀佛像者:修佛身相爲所緣境時,取相法有二種:一是根據經文對佛身相好的描繪而觀想出一尊佛作爲緣境;二是對原有佛像通過憶念觀想,使在心中現起。前者的利益較在,但後者通於顯密乘,而且容易生起,所以修定者一般應按後者而修。
修習之後,首先應找一尊或繪或鑄的工藝技術較高的精妙佛像,反複觀察,善巧地在心中攝取佛像的《形相》,修定時經過觀想思維,令在心中顯現。
觀佛像爲所緣境時又應當注意:(1)、對所觀佛像要作真佛想,不可作繪或鑄之《像》想;(2)、通過觀想力,先使佛像的粗顯部分略爲現起,即應專注而修;(3)只應對于一種所緣境令心堅固安住,不可改換衆多不同類的所緣境。例如:若觀黃色現爲紅色,想要觀坐相即爲現立相,本來修一尊,而後現起多尊,這種種情形都不可隨《現相》而轉,只應對于一種根本所緣境令心不動。因此,緣佛身相時,只要有粗大部分在心中現起,就算是獲得了《所緣境》,應當緣彼專心修習,然後逐步思維全體。又緣總身相時,若身的某一部分極其明顯,,即可緣這一部分而修,假如這一明顯部分消失,那麼仍然緣總相。
修十遍處;初修地遍,如《清淨道論》中說:先“應以恒河之泥及如黎明之色(灰白色)的土作遍(地相)”,“地相作一張手又四指的直徑的圓形”,“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還應以石掌磨之、作成鼓面一樣的平坦。”
修習時,“在離遍的圓相(曼陀羅)二肘半以內之處,敷設一把高一張手又四指而有好墊子的椅子而坐”,“如見鏡中的像,當開中庸的眼而取相修習。不要觀察曼陀羅的色澤......但不離色而把依止(的地)與色作一起,更進而置心於(地的)假說法(概念)作意。”又“於地的諸名中好樂哪一個順適,當即順適而稱念之:“地、地......”而修習。”應當有時開眼而視,有時閉眼而置於心。直至“取相”生起以前,當以同樣的方法修習。
“取相”即是閉眼思維,其相即能現於心中,猶如開眼之時相同。“取相”生起之後,則不必坐在彼此處,可以進入他自已的住處坐而修習。如果他的定力不堅固而“取相”消失了,應再去“遍”的地方取其相回來,安坐修習,數數專注思惟。
如是修習,諸蓋次第鎮伏,止息煩惱,以近行定等持於心,則“似相”生起。似相者,只是一位得定者所顯現的行相,是從想而生的,比“取相”更加清淨明朗。
如地遍,其它水、火、風、青、黃、赤、白、光明、限定虛空遍,也仿此而修。
九想觀:(1)、青瘀想:觀想死屍經風吹日曬,而變爲青黑色;(2)、膿爛想:觀想死屍皮肉糜爛,自九孔出膿生蟲;(3)、蟲啖想:觀想蛆蟲、鳥獸之食死屍;(4)、膨脹想:觀想死屍之膨脹;(5)、血塗想:觀想死之膿血溢塗;(6)、壞爛想:觀想皮肉之破裂、糜爛;(7)、敗壞想:觀想皮肉爛盡,僅存筋骨、七零八落;(8)、燒想:觀想死屍燒成爲一堆敗亂之白骨。
(二)、守竅。此分兩大類,即呼吸及其竅穴。
先說以呼吸而修。以呼吸修止,又有數息和守息的不同。數息者可依之修六妙門。數者,如惟覺禅師在《見性成佛》(130頁)中說:“數息不可出入息同時具數,數出不數入,數入不數出。從一到十或到七,或五均可。因爲剛開始數息時,氣息長短不易調勻,先開始練數五個字。習慣後,可增加至七或十,以後不易再增。若妄想太多,可倒數。能數之心要清楚明白,所數之數不間數夾雜。”“字字不斷,綿綿相續。如果妄想來時,重新再數。”(147頁)
以上是修數,天臺智者大師《童蒙止觀·六妙門》卷下又雲:“修數者,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
《止的修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