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67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前面是講校量福德,這已經是第四次校量功德。第一次說,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一切法生出無住之心。聞金剛經,了知一切相無住,它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廣大。了知佛無住體,了知心無住,了知菩薩無住,了知衆生無住,獲得的功德跟虛空一樣。然後又講布施,無住相布施的功德在校量中講,就相當于一千大千世界。後來講不取相,佛說法,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裏面是分成叁相:前面講的是體,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說叁十二相則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是講身,“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講境。就是叫我們對這個叁十二相不要執著,對世界不要執著。但是又不離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名,不離相。前面的校量是叁千大千世界的福德。到這個地方已經是一恒河沙的生命,來作爲布施,還不如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

  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直接告訴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生命布施,還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了。這裏爲什麼它的功德有這麼大呢?前面是講相,比如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這些都是心外之法。到這裏是以恒河沙的生命,是內財了。這部經典只要我們聞到能受持讀誦,或者解這一品,後者是聞到而受持的人,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都相當于恒河沙的生命。生命來自于心執,它能破很微細的執著的心。釋迦牟尼佛講法,頭十二年是講阿含經,八年講方廣,然後二十二年中講般若智慧,在二十二年中講到這個地方才講金剛經。金剛經完全是顯示佛陀大乘的教法。以前講的是破有法可住,以有法破有住之心,阿羅漢有一個無住之法執,他獲得一種清靜。無住之心阿羅漢有了,但是無住之法還沒有。因爲修無住這個心,是有個無住的法執,他沒有破這個法空,所以不能進入大乘,就不能真正的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講大乘佛法是爲了破法空故,只有破法空才能進入到佛陀真實的教法。須菩提講:我得到慧眼以來還沒有聞到這樣的一部經典,大乘的教法。釋迦牟尼佛在此後講了很多的大乘教法,像無量壽經,聞到也會大開智慧的。須菩提說,“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經典。”也就是說,進入大乘,就是破法見,破法執,破阿羅漢無住之法執。

  所謂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這個意思就是當下不離相說心,在相裏面無住之心建立廣大之相,這是阿羅漢沒有的。我們現在大乘教法,佛法怎樣能夠在我們面前顯現出來?阿羅漢只能見到佛,看見釋迦牟尼佛坐在我的面前,無住而清靜,他守住那個清靜的法,但是他不能在這個法裏面建立空。他是有一個法空執獲得一個清靜的心。比如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得到一種清靜,卻不知道阿彌陀佛名跟世間法是相應的,這才是大乘的教法。如果阿彌陀佛究竟覺跟世間法産生沖突,那就不叫“所謂大千世界即非大千世界,是名大千世界。所謂微塵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大千世界是一體的,衆生執著于大千世界是妄執;執著于另外有個微塵可得也是妄執。微塵與大千世界不二。

  大乘的教法是我們現量上面建立無住之心,佛法即現前,是要我們在現量上面感受到佛還在我們心中。並不是說佛在我面前就有,佛不在我面前就沒有了。大乘的教法就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個身體會滅的,這個叁十二相會滅的,如果我們執著于叁十二相,那叁十二相滅了以後我們就沒有佛法了。小乘佛法爲什麼很快就滅掉了呢?因爲他不是在現量上面顯現出我們的無住之心。大乘的教法是要我們在現量上面建立無住之心,就是佛法,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見到佛,可以見到法,無住之法,只要生出無住之心,佛法即現前。大乘的教法,就是佛、法無處不在。在末法時代,五百世後,聞到這部法當生信心。因爲在這個時代,大乘的教法還照樣是通達的,小乘的教法可能不通達了。因爲小乘的佛法有一個無住之法,有無住這個法建立了,執著于這個法的時候,它不是我們現前看到的這個體。當把無住法執舍掉的時候呢?一切法變成無住了,你可以現法身,可以現報身,在報身裏面可以現化身。如果你這個法不舍,就變成法執,有這個無住法的執著,你就安住清靜執著裏面,就不能破法空。

  因爲你可以破法故,得到清靜是爲果,法爲因,把這個法給破掉了,然後進入法裏面,盡虛空遍法界,不另外去執著。從這裏面我們可以趨入,徹底的把自己獨立出來,舍去這個法執的妄見,因爲法不空不能度無盡衆生啊,心不空不能成佛。阿羅漢只是一個心空,沒有法空,諸佛報身不能現前,就不能作菩薩,不能度無量衆生。所有的衆生是無住之體,就沒有衆生可度,但是能度無盡衆生。阿羅漢法不空,就看不到衆生了,因爲法是清靜體,無住體,不能夠見一切法,只能見到自己無住之心,安住在清靜裏面。但是菩薩就不一樣,菩薩是住在破除清靜的這個法,他依法來,所以他能夠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能度無盡衆生而無住,他心是無住的。阿羅漢不會度衆生的,因爲他以無住爲自己的清靜心,他安住在無住的清靜心裏面,他不是安住在破無住法裏面,他有無住這個法可得,有無住的清靜心可得。

  因爲有清靜心可得,有法可得,他把法當作一個清靜心的體了,他安住在清靜心裏面,不知道清靜心就是無住之法,無住之法就是清靜心,他不能夠入法界,不能夠入一切衆生心,不能入法界心,只能自己安住在清靜的涅槃自性裏面。這是我們衆生都有的,每個人都喜歡守著自己那份清靜,不能夠進入到法裏面去,他以爲只有那個清靜才是佛,如果他失去了清靜就像失去了家一樣,他不能進入到一個大家庭裏面去,他不能夠進入到衆生的心裏面去。而菩薩不一樣,他在這個世間裏面是進入到衆生心裏面去,破法空的時候,他依法爲自,法裏面沒有另外的清靜心,清靜心裏面沒有另外的法存在。阿羅漢有法有清靜,以無住之法建立對立的清靜,不能到一切衆生心中去,不能遍法界,不能獲得報身,不是叫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就是有那份清靜心,實際上我們也證不到阿羅漢的境界。

  但是我們發起利他的心的時候,認爲這個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做一切事情你只要無住,就是與“所謂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謂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謂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的這個體是相應的。要有一個忘我的精神,舍身。因爲你有法的執著,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阿羅漢都有粗相。有四相就還是個凡夫,在叁界之中。菩薩還有四相呢。有四相就有妄見生起,就有我執,不能得忍。菩薩無生法忍,你只能得心忍。人家打你罵你你可以忍一下,但是你不能得到法忍,你不能在衆生心中法忍。怎樣在世間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乃至于做一切事情得到法忍呢?無四相,做一切事情不要執著。只要你不執著,就是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即爲無非法相,就是佛,爲衆生開覺之路。般若是爲衆生開覺之路,爲阿羅漢開般若之門,爲菩薩開成佛之法。覺之路就是衆生聞到金剛經,知道你現在所住的法,就是佛,無住就可以了。

  所以一切衆生了知覺在哪裏,就在你的當下。爲阿羅漢開般若之門,就是要我們舍去法執,不要一天到晚守住自己的清靜,守住自己法上得到的利益,卻不知道法的本身就是這個世界。所以呢,你舍去了自己的利益,直接在法上面生起佛的這種信心,這個叫做般若之門。所以衆生就是沒有修行,就知道原來佛就在當下,這個叫做覺之路。而菩薩是成佛之法,菩薩一刹那時間就可以成佛,菩薩不離四相啊,不舍四相。無住故,四相俱無。不離四相,不離我人衆生壽者,但是他無住,當體即佛,菩薩不住相,沒有菩薩可得。什麼叫菩薩呢?不住相,不住相就沒有菩薩,沒有菩薩就叫菩薩,沒有我人衆生壽者,哪有菩薩這個體可得呢?菩薩虛無故,沒有一個真實相可得。所以我們總認爲菩薩可得,那完全是凡夫相。不管你是阿羅漢是菩薩,還是凡夫,現在我們聞般若,我們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們要成佛。

  你是凡夫,金剛經開顯你的覺路;如果你修清靜法,應該舍去你自己內心的清靜,應該要知道清靜就是法的本體,就是無我的清靜,就是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要另外達到一個無四相,那就錯了。什麼叫無我呢?我們一般人要做到無我,卻不知道無我的本體就是無我,法的本體就是無我的,就是真如實相。諸境清閑,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本來就是一個清閑的世間。但是我們住心自鬧,衆生的心自己在鬧自己。若達無生,諸境如如,如果你通達無生的道理,心不生,不生妄想,不生諸見,若心不住,住境自如,這一切境界自然而然的與一切境界是相應的。我們都是自己在鬧自己,生煩惱,其實這個世間一切法本來是無住之體,本來就是佛之體。上會于十方諸佛,中會于如來報身,下會于衆生的心。我們衆生有住,感覺到外面有生有滅;衆生無住,外面就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是跟無住相應。外面的相有生有滅是如來真境。我們有住,是故外面有住相。我們有生,是故外面有生有滅。生滅是來自于我們的心,其實外面是沒有生滅。所以只要你無住,外面就無住。無住達境,你無住就可以達如來真實境界。所以爲什麼要舍身呢?能夠得忍故,得無生法忍。若你達到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就進入法相,叫無生法忍相,佛就爲你授記將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果你不進入無生法忍,有四相,十方諸佛皆不給你授記。你的心舍去我了,沒有我了,就達到忍,這個忍很重要。

  恒河沙的生命,就是破法見。我們自私自利的心,…

《《金剛經》系列開示 6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