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55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經主要是斷疑生信,破除我們的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從開始到最後面,一直講這個問題,後面講菩薩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陀說有我者,是名有我。並不是真實有我;爲什麼佛陀不直接說這個相是假的呢?最重要的是破四相,我們通常認爲這個相是空的或者說不取相,我們就把這個相毀掉;說取相,就認爲這個相是真的。我們或者取相或者毀相,就不知道現前的相它具備二法,無住之體不能離開這個有住的相,要生起無住之心,所以心跟相本來是一如的,無住體。所以呢,佛陀講這個相:不舍不取,這個叫實相。我們往往把這個四相呢,要不就是舍要不就是取,舍取的這個心還是叫四相,你見的這個相能生四相,你舍的時候還在四相,有舍取的這個心,還是四相;也就是說叁種四相,都會在我們心中建立出來;所以呢,不取相不取非相,不取法相,我們不能夠用心來會這個四相,你看啊“若心取相,若取法相”心取相就是我們現前的當下,“若取法相”就是你心裏面建立的這個“所”;首先是能取相,所取法;能相、所相和法相空啊,故不可取相,佛說“不可取相”的心也不可以要;所以呢這個相還是俱生,不可思議的思維。

  那麼說這個前面講叁界,大乘小乘,發無上菩提心的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和凡夫和阿羅漢,因爲他心中有很多的疑惑,是爲了斷除他這個懷疑的心,斷除他這個四相來講。衆生的四相在未成道之前,他本身是具足的,也就是說他在執著著。過去的妄生才有衆生的存在,如果沒有過去的妄生,你怎麼會有胎卵濕化呢?怎麼會有叁界呢?怎麼會有六道輪回呢?因這個四相已經建立了,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在四相未斷之前,小乘和大乘發了菩提心的人,聞這個佛,見到佛,都會生種種疑惑;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斷相啊。所以佛陀的叁十二相好,持戒修福也好,衆生執著于相;跟阿羅漢講,苦空無常無我,寂靜涅槃;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些都證到果位的人,還都執著于法。對相的執著都是凡夫,像我們這些人就是;對法的執著,像四聖法、十二因緣法、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阿含經等,這一切法都是阿羅漢的法執,因爲有法執在那個地方,是故他有魔相生起。而大凡夫他還不存在這個修法,爲什麼?他沒證阿羅漢,他也沒證到法空,他也沒證到心空啊,他就從相上下手,它就著相,著什麼相呢?釋迦牟尼佛的相好莊嚴,修福得福,持戒得福;講持戒又對戒生執著,怕犯戒;做某一個善事將來得某一個果報,這就是衆生相,衆生的因果。爲什麼要去持戒呢?想作人或者升天;爲什麼要修福呢?我要修五福,肯定比人家強。見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莊嚴,生歡喜心,見相心生,是故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俱足,從色聲香味觸法來講住色相,五陰魔自然生起,色相統攝了聲香味觸法;從布施來講,布施法統攝六度,一般人布施因爲不聞般若,它就容易求個什麼,結果著相。

  所以呢衆生執相,羅漢執法,這二個都會四相生起,還有菩薩這些都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但還是有二種執著,一是我要成佛,一是我要度衆生。二相俱足自然而然的生起四相,像這些人有四相也會四相生起,不管是講什麼非法非非法,都會執著于一邊,都會生相,都生四相,只要生起四相,就是凡夫;就與般若相悖;違背了般若,違背了你自己的自性、真性、佛性;違背你直心建道場,有很大的障礙。

  前面首先講了大乘及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心,中間說了不可取相,現在直接說佛的果德,釋迦牟尼佛以如來之果德,來問須菩提:“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它這裏面有叁個問。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這是明了無有定法。前面是問“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來有所得否?如來有沒有得一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體呢?如來說過法嗎?

  所以須菩提立即就說:“如我所解如來之意,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裏面非常的細膩,文字上很淺,大家一看好象都明白;其實裏面有很深的含意;我們可以很簡單的把它解開。如果你用很淺的意思來表達,可能犯了很大的錯誤;文淺義深;義是超越言辭,它是用言辭來斷思斷議,金剛經的文字是斷你的思考,是斷你的議論,斷你的言辭;也就是說你現在看到的是文字,事實上裏面它有一個不可說的文字在裏面。就像你的媽媽,和你的兒子,那您站的位置是什麼?在媽媽面前你是兒子,在孩子面前你是爸爸,那到底你是爸爸還是兒子呢?沒有定意。你能定得下來嗎?你斷定他是爸爸,那不變成住見嗎?佛陀所講,他不直接說你是爸爸,還是兒子,不直接說你就是絕對的佛,你就是菩提,這樣說是錯誤的;也不能說你是衆生,說你是絕對的衆生也是錯誤的。

  所以它這個言詞裏面很重視衆生的思維,怕我們有定解;如果你要是定解了某個東西,我們衆生就是佛,你就變成貢高空執;你說我們就是衆生,又變成情執,所以說情也好,狂也好,都是錯誤的。你說你中道,中道在哪裏呢?你中道還離開這個相嗎?你離開這個體另外找中道,你入空,當下直指人心,你一切都不管了,可不可以呢?這是又進入另外一種斷見,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斷見裏面去了,所以我們衆生要不到色界,要不到無色界,要不就到非想非非想天裏面去了;想天,非想天,非非想天,我們很容易在這個體裏面打轉;不能夠出來。

  所以呢佛陀不可思議的境界,超越叁界,說易非常易,一念悟當體即是;說不易的話非常難,如果你依文來知解,肯定是有問題的,你一句一句的解那就有問題。這一句裏面,它有一個總的概念,就像爸爸兒子和孫子,爸爸兒子和孫子放在一塊是個圓解,才能解釋這個東西是什麼。如果你缺少了一個兒子,那麼說你就是一個兒子的定解;同理爸爸孫子亦然;如果你選擇一個體來解,比如從四相裏面,

  第一“何以故,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我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無法相及無非法相,這個是正解,是它的體;

  第二“若衆生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這是對于衆生在取相來講;

  第叁“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這句話意思是,第一衆生本來就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第二衆生因爲執著于相了,所以才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而心取相了,才有我人衆生壽者,第叁取法相或取非法相了,才有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于是義故,他這叁個是同體之說。你不能把這句話拆開來了,一個是從果位上講,一個是從衆生因位上講,一個是從破相上講。這個地方也是這樣的,第一是講相,第二個是講法,第叁從果位上講,如“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就是“如來有所得嗎?”,“須菩提,于意雲何?”。因爲前面講相,後面講得失的問題。

  釋迦說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什麼不說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爲什麼不說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爲什麼不說世尊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呢?衆生都會有疑問。什麼疑問呢?

  如果說是釋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釋迦牟尼佛是現在的化身佛,我們看得到的,能看到的這個體,它有來去啊,如果有所來去得失,釋迦滅的時候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不是會失去呢?

  如果說是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是每個衆生的自性佛,每個衆生都有佛性,它是同一類的,同一體的,佛得不就是我得了嗎?又是錯誤的。

  如果說是世尊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是謂人天之師表,是尊者,尊者是有大智慧,有尊者不就會有見的分別嗎?所以不能說是世尊,也不能說是釋迦牟尼佛,也不能獨立的說佛性;是故說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故名如來;

  所以如來得?如來怎麼會得呢?有所得心?不能講世尊,不能說釋迦得,不能說佛得。世尊才能得衆生會懷疑以爲只世尊才有資格,我們得不到;如果是我們自性,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生住想,什麼住想呢?我們衆生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心;有得想有不得想,二者皆錯;釋迦得亦如想。是故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來無所來無所去,無所來就是不得,無所去就是得;所以如來得于不得,二相之間,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無來無去,無得無失,沒有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也沒有個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我們衆生有一種執著,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有所說法耶?”有沒有他說法呢?有所說嗎?這裏“有所說法耶”這個“耶”字什麼意思呢?它屬于一種雙重的意思,得否?不得否?說否?沒說否?它沒有一個肯定的詞。如果要肯定的說肯定是有毛病;有所說法嗎?不是有住嗎?無所說法嗎?不是還是住無說嗎?還是有說還是沒說呢?所以前面加二個字“如來”,這一加上就很好解了,如來無所來無所去,因爲他無所來,沒有一個來的體,就無有說法;他無所去,沒有去的體,就叫說;說就是不說,不說就是說。也就是如來他說的這個法實在是沒有說,沒有說的這個法,實際上就是說;說亦無說,無說亦說;所以說也不可住也。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無所住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所住的體是無得故;不是得故,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不可住故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得即爲有住,有住不名如來;(因無所得故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呢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無住之心,是無住之體;無住是我們衆生的根本。

  我們在這個世間,後面會講到“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

《《金剛經》系列開示 5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