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经主要是断疑生信,破除我们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开始到最后面,一直讲这个问题,后面讲菩萨四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佛陀说有我者,是名有我。并不是真实有我;为什么佛陀不直接说这个相是假的呢?最重要的是破四相,我们通常认为这个相是空的或者说不取相,我们就把这个相毁掉;说取相,就认为这个相是真的。我们或者取相或者毁相,就不知道现前的相它具备二法,无住之体不能离开这个有住的相,要生起无住之心,所以心跟相本来是一如的,无住体。所以呢,佛陀讲这个相:不舍不取,这个叫实相。我们往往把这个四相呢,要不就是舍要不就是取,舍取的这个心还是叫四相,你见的这个相能生四相,你舍的时候还在四相,有舍取的这个心,还是四相;也就是说三种四相,都会在我们心中建立出来;所以呢,不取相不取非相,不取法相,我们不能够用心来会这个四相,你看啊“若心取相,若取法相”心取相就是我们现前的当下,“若取法相”就是你心里面建立的这个“所”;首先是能取相,所取法;能相、所相和法相空啊,故不可取相,佛说“不可取相”的心也不可以要;所以呢这个相还是俱生,不可思议的思维。
那么说这个前面讲三界,大乘小乘,发无上菩提心的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和凡夫和阿罗汉,因为他心中有很多的疑惑,是为了断除他这个怀疑的心,断除他这个四相来讲。众生的四相在未成道之前,他本身是具足的,也就是说他在执著着。过去的妄生才有众生的存在,如果没有过去的妄生,你怎么会有胎卵湿化呢?怎么会有三界呢?怎么会有六道轮回呢?因这个四相已经建立了,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在四相未断之前,小乘和大乘发了菩提心的人,闻这个佛,见到佛,都会生种种疑惑;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断相啊。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好,持戒修福也好,众生执著于相;跟阿罗汉讲,苦空无常无我,寂静涅槃;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些都证到果位的人,还都执著于法。对相的执著都是凡夫,像我们这些人就是;对法的执著,像四圣法、十二因缘法、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等,这一切法都是阿罗汉的法执,因为有法执在那个地方,是故他有魔相生起。而大凡夫他还不存在这个修法,为什么?他没证阿罗汉,他也没证到法空,他也没证到心空啊,他就从相上下手,它就着相,着什么相呢?释迦牟尼佛的相好庄严,修福得福,持戒得福;讲持戒又对戒生执著,怕犯戒;做某一个善事将来得某一个果报,这就是众生相,众生的因果。为什么要去持戒呢?想作人或者升天;为什么要修福呢?我要修五福,肯定比人家强。见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庄严,生欢喜心,见相心生,是故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俱足,从色声香味触法来讲住色相,五阴魔自然生起,色相统摄了声香味触法;从布施来讲,布施法统摄六度,一般人布施因为不闻般若,它就容易求个什么,结果着相。
所以呢众生执相,罗汉执法,这二个都会四相生起,还有菩萨这些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但还是有二种执著,一是我要成佛,一是我要度众生。二相俱足自然而然的生起四相,像这些人有四相也会四相生起,不管是讲什么非法非非法,都会执著于一边,都会生相,都生四相,只要生起四相,就是凡夫;就与般若相悖;违背了般若,违背了你自己的自性、真性、佛性;违背你直心建道场,有很大的障碍。
前面首先讲了大乘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中间说了不可取相,现在直接说佛的果德,释迦牟尼佛以如来之果德,来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它这里面有三个问。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是明了无有定法。前面是问“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如来有所得否?如来有没有得一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体呢?如来说过法吗?
所以须菩提立即就说:“如我所解如来之意,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面非常的细腻,文字上很浅,大家一看好象都明白;其实里面有很深的含意;我们可以很简单的把它解开。如果你用很浅的意思来表达,可能犯了很大的错误;文浅义深;义是超越言辞,它是用言辞来断思断议,金刚经的文字是断你的思考,是断你的议论,断你的言辞;也就是说你现在看到的是文字,事实上里面它有一个不可说的文字在里面。就像你的妈妈,和你的儿子,那您站的位置是什么?在妈妈面前你是儿子,在孩子面前你是爸爸,那到底你是爸爸还是儿子呢?没有定意。你能定得下来吗?你断定他是爸爸,那不变成住见吗?佛陀所讲,他不直接说你是爸爸,还是儿子,不直接说你就是绝对的佛,你就是菩提,这样说是错误的;也不能说你是众生,说你是绝对的众生也是错误的。
所以它这个言词里面很重视众生的思维,怕我们有定解;如果你要是定解了某个东西,我们众生就是佛,你就变成贡高空执;你说我们就是众生,又变成情执,所以说情也好,狂也好,都是错误的。你说你中道,中道在哪里呢?你中道还离开这个相吗?你离开这个体另外找中道,你入空,当下直指人心,你一切都不管了,可不可以呢?这是又进入另外一种断见,到了非想非非想天的断见里面去了,所以我们众生要不到色界,要不到无色界,要不就到非想非非想天里面去了;想天,非想天,非非想天,我们很容易在这个体里面打转;不能够出来。
所以呢佛陀不可思议的境界,超越三界,说易非常易,一念悟当体即是;说不易的话非常难,如果你依文来知解,肯定是有问题的,你一句一句的解那就有问题。这一句里面,它有一个总的概念,就像爸爸儿子和孙子,爸爸儿子和孙子放在一块是个圆解,才能解释这个东西是什么。如果你缺少了一个儿子,那么说你就是一个儿子的定解;同理爸爸孙子亦然;如果你选择一个体来解,比如从四相里面,
第一“何以故,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无法相及无非法相,这个是正解,是它的体;
第二“若众生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这是对于众生在取相来讲;
第三“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句话意思是,第一众生本来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第二众生因为执著于相了,所以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心取相了,才有我人众生寿者,第三取法相或取非法相了,才有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于是义故,他这三个是同体之说。你不能把这句话拆开来了,一个是从果位上讲,一个是从众生因位上讲,一个是从破相上讲。这个地方也是这样的,第一是讲相,第二个是讲法,第三从果位上讲,如“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就是“如来有所得吗?”,“须菩提,于意云何?”。因为前面讲相,后面讲得失的问题。
释迦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不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为什么不说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为什么不说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众生都会有疑问。什么疑问呢?
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是现在的化身佛,我们看得到的,能看到的这个体,它有来去啊,如果有所来去得失,释迦灭的时候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会失去呢?
如果说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是每个众生的自性佛,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它是同一类的,同一体的,佛得不就是我得了吗?又是错误的。
如果说是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是谓人天之师表,是尊者,尊者是有大智慧,有尊者不就会有见的分别吗?所以不能说是世尊,也不能说是释迦牟尼佛,也不能独立的说佛性;是故说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故名如来;
所以如来得?如来怎么会得呢?有所得心?不能讲世尊,不能说释迦得,不能说佛得。世尊才能得众生会怀疑以为只世尊才有资格,我们得不到;如果是我们自性,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生住想,什么住想呢?我们众生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有得想有不得想,二者皆错;释迦得亦如想。是故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无所来就是不得,无所去就是得;所以如来得于不得,二相之间,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来无去,无得无失,没有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没有个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我们众生有一种执著,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所说法耶?”有没有他说法呢?有所说吗?这里“有所说法耶”这个“耶”字什么意思呢?它属于一种双重的意思,得否?不得否?说否?没说否?它没有一个肯定的词。如果要肯定的说肯定是有毛病;有所说法吗?不是有住吗?无所说法吗?不是还是住无说吗?还是有说还是没说呢?所以前面加二个字“如来”,这一加上就很好解了,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因为他无所来,没有一个来的体,就无有说法;他无所去,没有去的体,就叫说;说就是不说,不说就是说。也就是如来他说的这个法实在是没有说,没有说的这个法,实际上就是说;说亦无说,无说亦说;所以说也不可住也。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无所住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所住的体是无得故;不是得故,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不可住故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得即为有住,有住不名如来;(因无所得故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住之心,是无住之体;无住是我们众生的根本。
我们在这个世间,后面会讲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
《《金刚经》系列开示 5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