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聞般若之法本身就是大丈夫之事。金剛經裏面說一句話,爲大乘者說。金剛經本身就是跟智慧相應的,沒有大丈夫之智,沒有勇猛之心,對般若不感興趣的人,很難趣入。跟菩提心一定要相應,爲大乘者說,爲最上乘者說,並非是爲下乘者說。有人評論金剛經可能是小乘,其實金剛經是大乘教,圓成佛道,跟實相相應,跟空有相相應,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相應。舍此經典,一切善法,因爲金剛講是我們的佛性,是我們的法性,是我們的根本。所以爲什麼說有金剛經的地方就有寶塔,佛的寶塔在那個地方,顯示出我們的實相,爲象舍利弗、象須菩提,這些根機非常好的人,才能夠聞信。所以呢,這個金剛經需要很大的信心,不是隨便的聽一聽,應該內心中,你想一想,六波羅蜜以般若爲首,華嚴十波羅蜜還是以般若爲首。沒有般若就像人沒有頭一樣。一個修行人,離開了金剛經就等于離開了般若。而沒有般若的話,就等于萬物無頭一樣,像一個國家沒有主席一樣,那你修什麼呢?所以很多人不了解金剛經的本意。
爲什麼誦金剛經那麼大的功德啊?過去有一個公案。有一個村莊,村莊有一個房子,那裏常常出鬼,後來有一個法師常念金剛經的,到那個地方去住,老百姓叫他到那個房間去住,其實那個房子常常出鬼王,很多人進去住都被那個鬼王給搞死了。後來請了一個密宗裏面持咒的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結果進去還是死了,這個是一個沙彌,他常誦金剛經,他到裏面去住就專念金剛經,因爲金剛經觀諸法實相啊,那個魔王一聽,晚上半夜鬼王出來了,他一直在誦金剛經,是諸法實相啊,不著于相啊,一切相皆是虛妄啊,這樣念念啊念,後來那個魔王在那裏很大的身體又醜陋又難看,但是他還是念諸法空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有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一直誦一直誦,他誦經跟他的心本身是相應啊,所以一切相就已經破掉了,那個大魔王在他面前現種種恐怖之相,誦的過程之中自然會感應到對方,對方的身體慢慢的就變小了,變成一點不可怕了。因爲魔王本身就有瞋恨心、有焦慮鬥爭的心在那個地方,但是念金剛經念念念,念得魔王的瞋恨心沒有了,煩惱就沒有了,鬥爭的心就沒有了,堅固的心沒有了,慢慢的魔王就給感化了,變成很小,就給度化了。後來那個沙彌就問他,你爲什麼把前面那些人給搞死了?魔王說我沒有啊,是他們自己嚇死的,就是魔王現恐怖相的時候啊,那些人要跟他鬥,我要持咒子來度你,結果一持咒,想把魔王給滅掉,降伏住,結果沒降伏他把自己給降伏了。所以呢人就是這樣的,其實不要想降伏別人,如果你的心沒有降伏住,怎麼去降伏別人。那怎麼樣降伏其心呢?金剛經就是降伏其心。那金剛經講的什麼東西呢?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什麼呢?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見諸法空相就能見如來,是故一切法皆是佛法。不管是任何一部經典,我們通達于般若的時候,一切法皆順。如果不通達于般若的時候,什麼經典對你來說都是障礙。
般若系一切聖賢之根,是無爲之核
我們這麼多年講阿彌陀經,講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我哪一天不講般若呢?你仔細想一想,以前我所講的阿彌陀佛,哪一天不在講般若智慧呢?沒有般若,一切經典都開顯不出。因爲衆生離開般若皆是五蘊,五蘊魔。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你一切邪法都從五蘊裏出來,就是魔王裏顯現出來,不是真實的。唯有般若能破五蘊。所以呢,如果對般若不感興趣,東跑西波,都是在做一些五蘊魔的事情。也就是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這個無爲是什麼?就是金剛經,實相,空性。聖賢,是聖人,是賢人,完全是以無爲而有差別。有二種,一種是無爲體,是實相,佛性,法性,是諸法空相。衆生不通達這個道理,就在魔中做事。對無爲的信心的力量越強,聖賢的境界越高。無爲有叁種,阿羅漢是一種無爲,菩薩又是一種無爲,佛又是一種無爲。每個人境界不一樣,都是聖賢。不通達無爲者,哪有聖賢可得呢?第二種,以無爲見種種聖賢之相。無爲是一,聖賢是諸法,一切境界以無爲爲根本。如果沒有無爲這個根本,一切聖賢皆不可出,就沒有聖賢。所以呢,沒有無爲就沒有聖賢,所以要知道這部經典的重要性,這部經典是根本,是根,學佛的根本。如果這個根沒有了,一切法皆不可得。
昨天晚上我們講到,稱法行。四行法,這個稱法行,法我衆生,一切諸法沒有衆生存在,沒有衆生可度。一切諸法裏面沒有我,就離我。前面從一到四,都講稱法行,從相上來講,就是禅定。什麼叫禅呢?禅是外不動妄。什麼叫定呢?內不動心,心不動了,稱爲定。什麼叫不動心呢?就是一行,觀諸實相。就是你的心,覺性,了解了宇宙的空相,這個性,這個是我們的心性。我們的心了解實相,自然不動,這叫定。外面禅,一切外面的相,你已經了解了一相叁昧嘛,一相叁昧叫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是諸法空相。心中生起一念覺性,實相與覺性,實相諸法空相,萬象現一相,叫一相叁昧。生出這一念覺性,叫一行。一相與一行,稱法行起什麼作用呢?一相叁昧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心中常安,心樂自在,在這個世界上做任何事情,顯示出無牽無挂的體,因爲一切法本無挂礙,一切法生滅生老病死、春夏秋冬,法上是沒有差別,這一切法了解了無障礙故,是故你心和這個法無障礙體相應,叫一相叁昧。所以呢,你吃飯穿衣睡覺,你都進入甚深境界,于一相叁昧相應故。就像我們出家,寺廟非常安靜,相上自然通達無我,非常自然而然。內心中與法相應,內心很自在。從一相叁昧上講,常常行走世間,內心無所牽挂,內心常常安住,常常安泰,毫無執著。爲什麼呢?了解一相叁昧故。安住在這個叁昧之中,周遊世界,內心中非常清淨,沒有任何牽挂,非常泰然,像泰山一樣非常穩,在一相叁昧裏面。
一行叁昧是什麼呢?心如鐵壁,如如不動,心觀察這個世間就像一面牆壁一樣,定在那個地方,叫一行。你有一行叁昧就是無事不辦,在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不辦了,心看這個世界就像看到一面牆一樣,心如牆壁。心看到這個世界就像看到牆壁一樣。一相叁昧叫做禅,一行叁昧是定,叫禅定。爲什麼呢?禅是住于相,定是住于性。什麼叫禅呢?在相上面,一切都是在禅,吃飯穿衣睡覺都是禅。什麼叫定呢?安住諸法之本性,就是空性,如如不動,那個叫做定。定于禅中,禅于定中,有禅必有定,有定必有禅,這個禅其實就是法界,禅就是真正的佛陀不二之佛性,定有很多的次第。定由心來進入到一種境界。你心如牆壁,定在那個本性裏面,但是你的心會出現種種境界。比如天人、人道、佛、菩薩、聲聞,都屬于境界範圍,十法界由定境而生。比如達摩大師,他常安住在定境,九年坐在那個地方,心如牆壁,常在定中,等待著一個人來傳法。對他來說已經無事了,他傳什麼法呢?無法可傳!無法可傳的這個法,才是真正的法。所以呢,他就是等一個人來傳這個法,等而無等,無等而等。所謂等者,就是不等,不等是一念,十法界是一心,而這一心呢,等而無等,無等而等,所以他在定中等人,所以呢常行叁昧,一行叁昧。相上來講,這個就叫禅,所以叫禅定。
稱法行有什麼好處呢?從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和稱法行,這中間都叫稱法行。報冤行起什麼作用?冤親平等。如果你真正的生起了報冤行的話,因爲此世界爲苦啊,你現在看到的所有的境界都爲苦,了解苦,知道苦者,了解這一切法界本體就是一個苦的體,是過去的業報而來,是法平等,你看到一切冤親平等了,你了解這是報的時候呢,就沒有我了。爲什麼呢?全體是報,哪有我呢?所以你就解脫了。
如果不是報冤行,就有我在,不能破我執。不破法執,怎麼能破我執呢?所以呢,有衆生在,有我在,衆生亦垢我也垢。如果你是報冤行呢,在那一刹那,那個就是妙德。因爲經典上常常講,所謂業者,如水中之月,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它事實上根本就沒有産生過。但是我們總認爲水裏有月亮,一旦你覺悟了,水裏的月亮就沒有了。所以呢,一念覺即解脫,一旦覺了就已經解脫了,只要你真正生起報冤行的時候,你立即解脫。爲什麼?了知平等故,平等故就沒有我了,我跟你都是一個業報而已,這個業力就像水裏的月亮一樣。但是我們總認爲:我們就這樣的就可以成佛了嘛?我們就這樣諸法空相就可以成佛了嗎?那爲什麼諸佛還有種種相呢?那我怎麼沒有呢?那師父你爲什麼沒有呢?沒有諸佛的境界呢?是諸法空相,我們都是空的、虛妄的,我們都是不真實的。等我們不真實的東西消失了,真實的東西就顯現出來了。我們真正的東西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現在我們不真實,你怎麼知道我心裏想什麼東西?你連我都沒有了,你怎麼知道你自己想什麼東西呢?沒有我,誰想呢?你想一想。那諸佛菩薩知道,那諸佛菩薩在哪裏呢?諸佛菩薩就是我啊,什麼是我呢?我就是水裏的月亮顯現出來,它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它現在過去未來都在那裏。所以,在法性裏面就知道,但是在那個虛妄的體裏面,是靠意識。這個意識,就是不真實的。這個意識就像(雙掌合擊—啪)這個聲音,啪,真實嗎?就像在空中叫一聲,然後聲音就傳得很遠,以爲這個聲音是真實的,你不斷的叫不斷的叫,這個聲音不斷的流轉不斷的流轉,實際上這個聲音是虛妄的。所以呢,我們把這個聲音當作是真實了,以爲這個聲音裏面當作一個真實的,聲音裏面能看到我的心嗎?那個聲音裏有沒有變化呢?有沒有境界啊?這個聲音是一種空氣的摩擦,根本不存在的體,它是虛妄的東西。
所以我們現在的衆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我不會知道你的心,你也不會知道我的心。即使我知道你的心,還是假的。如果我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了我的心,那就真實了。就是我知道你的心,…
《《金剛經》系列開示 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