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現在本來是結夏的時候,本來就是學習的時候,東參夏學,夏天是學習,學什麼呢?其實就學六度波羅蜜,學忍辱。結夏的時候大家都好好學習,這個時候天氣又熱,我們要學忍耐,忍苦。其實學習是學在當下,也可以學永恒。一般人學習,認爲我學什麼東西,其實不是學什麼東西,是建立一個永恒的心。我們不是要學一個什麼東西然後將來去用,我們現在和你在房間念佛沒有什麼區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金剛經。

  其實我一點准備都沒有。有一件事情我們要分辯,從一祖到六祖,乃至整個的佛教,到底從哪裏入手?不管是禅宗也好,密宗也好,淨土宗也好,到現在宗教二字都離不開宗離不開教。有的從宗門而入,入理入事,其實理就是宗,事就是教;有是理行,有是教行、事行。從禅宗來講一般都是從理上入。現在一般人講法,從中觀思想,還有淨土思想,還有現在大乘的佛教,都是由宗門而入。從教門而入的都是講道理,比如唯識宗、法相宗,都是屬于教理。依宗識教,依教顯宗,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代教法,後來祖師的學習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不離開宗教二字。不光我們佛教,乃至于基督教,乃至于外道,都有宗教的概念。所以在宗門,比如基督教,西方科學家研究到最後,他沒辦法研究的時候,究竟到絕對體的時候,他就講出一句話:一切都是上帝造的。爲什麼會講出這樣的話出來呢?因爲到最後面他必須要進入宗。如果不進入宗門,他就沒辦法走下去。所以走到最後只有走到宗門。基督教的上帝,其實就是宗。而道教裏面無爲、無極,也是宗門。佛教裏講究竟空性,就是宗門。有沒有沒有宗門的呢?像儒教,儒教把仁義理智信作爲人生行爲的標准,但是它找不到一個宗門,它不信神,不信鬼神,對因果不清晰。儒教思想基本上是沒有宗門了。因爲沒有宗門,就像道德就是無根之草。我爲什麼要去行道德呢?如果沒有宗門,這個道德就像草沒有根一樣。比如張思德啊、雷鋒啊,從道德上講我可以去做,如果從自私的角度上來講,那我可以不做,我爲什麼要去做呢?所以在許多國家,它的道德都是沒有根的;我不願意實行這個道德的時候,可以不去做。但從有宗門的信仰來講,進入宗門就必須要有信仰,有信仰其實就進入宗門。所以我們一般沒有信仰的人,他可以不去行這個道德。比如油瓶倒掉了,我可以不去扶它。但是有信仰的人他一定會扶它,因爲他有宗門,所以他就會去行道德。例如基督教的上帝,他相信萬物都是上帝造的,他的上帝的這種概念,其實跟禅宗裏面當下的這個體非常的相似,淨土宗講是阿彌陀佛,其實我們平時所講的,都屬于是宗門範圍。爲什麼呢?教門是非常的複雜,宗門就是一念而已。不管哪一個信仰,只要進入到信仰裏面去了,所有的事情都很簡單。但是在你沒有進入信仰的時候,沒有進入宗門的時候,那你的學問、你的意識非常複雜。你沒有進入一種信仰的體上面,那你的思想會絞心腦力的想什麼,但是你想的目的還是要達到宗門。所以宗門跟教門,叫宗教,教是爲了顯宗,宗爲了示教,宗門出來就可以顯現出法界。

  中國宗教這兩個字,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淨空法師說,中國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這句話本身就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宗教是什麼呢?他說是佛陀的教育。你舍去宗門,就等于失去了信仰,你就沒有信仰了,一個沒有信仰的人還談什麼呢?對于宗這個字,根本就不能明了,其實講宗門就是我們的究竟處,是不可思議處。什麼叫上帝?他不可思議,不可懷疑,不可猜測,不可評論,不可對他有一個不好的念頭,要對他有無上的信心。在佛教裏你總猜測,總思維,總懷疑,這是佛教跟基督教的差別。但是到最後面還是一個承認他的問題。雖然你總懷疑他,不信他,但你可以去研究他,到最後面你還是要承認他。宗門它有個手段不一樣,但是總的來說對于宗門最後的認同,還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對于沒有宗的這種概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我們學教的目的就是進入宗門,這叫宗教。所以把佛陀當作是一個教育,而不把它當作是一個信仰,不把它當作是一個追求、認同,建立我們堅固的信心的話,就會出現把佛教貶得很低的狀態。比如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虛幻的不真實的,你在這個世界怎麼搞?比如我們學宗門的人念阿彌陀佛,我守住這個阿彌陀佛,知道這個世界的虛幻,我怎麼做對我來說都不去執著的。爲什麼呢?因爲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虛幻的,道德也是虛幻的,善惡都是虛幻的。我可以爲這個社會去做一些事,事實上我不做完全是可以的。我不在這個世界上做善事,也不在這個世界上做惡事。因爲守住宗門當下一念,視天下猶如鐵壁,就是你看到天下所有的東西,就像看到一面牆一樣,沒有善惡作爲你的行爲標准,在你安住了這個心的狀態,其實就是宗門當下的這一念。就像我們講阿彌陀佛,一切都是阿彌陀佛,山河大地及虛空全是佛的功德,那寺廟也好和山河大地有什麼區別呢?那我不做寺廟難道不可以嗎?跟山河大地難道還有區別嗎?所以我可以不做寺廟,爲什麼?我不做寺廟,山河大地更顯得珍貴。建寺廟反而顯得山河大地不珍貴。所以我不做寺廟,不能代表我不在宗門裏面。所以在宗門裏面,有時它是違背社會的一些道德,跟社會上有些相反。社會上要去做的事情,恰恰我們不去做。比如社會上去做一些道德的事情,但是我守住宗門的時候,就像一個人面對于牆壁一樣,如如不動。你跟一個人在一塊講話的時候,你往往是在執著之中,因你安住在教,而人家安住在宗門裏面;但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虛幻的,而人家住在真實心裏面;人家的解脫是真實的,那你的煩惱你流轉叁界是真實的。就是說我不奉行社會上的道德,但是我的解脫還是真實的。但是我奉行社會上的道德,若我不實行宗門,那麼我的煩惱和生死也是真實的。

  爲了我們本身的解脫,也爲了大衆的解脫,我會引導于大衆到什麼地方呢?是繼續六道輪回的生死,還是出離六道輪回的生死呢?如果你要照顧衆生的出離生死的問題,你會把衆生拉到宗門裏面來,也就是解脫體上面來,讓衆生得到解脫才是真實的。除了解脫這一件事情之外,一切都是虛幻不真實的。所以這個世界上面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無聊的都是煩惱的,都是一個安住的東西。因爲你不能夠建立宗門,所以把這個虛幻不真實煩惱的東西,當作你修行了。所以在華嚴經裏說:不發菩提心,修法無益。六祖大師說:不明心見性,修法無益。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你修一切法,都沒有真實的利益。你不發真實的菩提心、出離心、求解脫之心,修一切法皆是外道。所以你睜眼閉眼,你現在看到外面,很多是外道,很多都是不真實之行,沒有真實的行爲。所以把社會上的一些善良、道德,放在你生活的主要部位,然後把這個宗門真實的這個體隱藏掉了。就像黑暗把你心中本來的光明給遮蓋了。我們心中本來能看到萬事萬物,因爲燈滅了,黑暗把你心中的光明給遮蓋了,那你什麼都看不到了。所以我們只要把宗門打開,就像千年暗室,燈光一亮黑暗全部破掉。所以我們要追求宗門,宗門開智慧很重要。金剛經本身就是開智慧的,宗門都是開智慧的,大乘的佛教,目前中國的佛教不管是中觀思想,還是唯識思想,還是禅宗的禅定,還是密宗的思想,都是講中觀,中觀最爲切要。依教顯宗,依宗示教,依宗示教的時候是回過頭來利益衆生的,那是從果向因的,從根本回到現實。我們依教而顯宗,一切教理本身的目的,就是要顯示出宗門。如果宗門顯現不出來,那你教說得天花亂墜都是一個無聊的事情,毫無利益的事情。

  我們講金剛經,是要開顯它的本義,開顯它的般若,令我們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金剛經要講多長時間?也可以講一年,也可以講十年,也可以講到死爲止,但是也可以當下就完成。爲什麼?金剛經並不是一個道理,它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的如來自性。一旦你了解了這一念的體,禅宗裏叫一相叁昧和一行叁昧。一相,是法界同一理,叫一相叁昧。這個法界本來是一件事情,不管長短高低,東南西北,不管是整個的世界的好壞善惡,其實是一個念頭,是一體是一個理。萬法是一個理,相是一相,而一相也是萬相,萬相就是一相。而這一相是什麼?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是說,一切相非差別相,是一個相。我們心裏面的妄想分別,認爲這個世間都充滿了差別,你、我、他、善、惡的分別,顯現出我們內心的汙垢和煩惱。如果你從理上通達以後,了解世間萬相即是一相,叫一相叁昧。一相叁昧的覺,就是一念覺。而念念覺,叫做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是指萬相,我們的心叫覺性。相是沒有覺性,一切相體沒有覺性叫法性。法性無覺,沒有生命。比如手,它本體是沒有生命,沒有覺性。沒有覺性的體是一不是二。我們看到這個體是我們的覺性在看,如果離開這個覺性以後,這個是一不是二,但是我們這個意識在分別的時候認爲是二,所以它兩個一體的。比如我們這麼多人,誰看到這麼多人呢?是我們的覺性在看,如果不是我們的覺性在看,我們這裏這麼多的人是沒有的。我們是什麼呢?我們身上的溫度是一體的,我們身上的地(就是堅固這個的體叫堅性,)堅性是一體的。水柔軟的--軟性是一體的。空氣流動,我們每個人的呼吸,你呼到我身上,我呼到你身上,你發現兩個人都生存了,因爲一呼一吸爲一生命,那我呼出去,你吸進去,你呼出來我吸進去,這是叫流動性,這流動性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我們的呼吸是一體的。也就是我們的風---外面的空氣是一體的。還有我們身上的溫度是一體的。水是流動的叫濕性,是一體的。沒有溫度,沒有濕性,沒有風的流動,沒有骨頭堅固的體,沒有哪一個我們都會死掉。所以我們地火風水都是一體的,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人,…

《《金剛經》系列開示 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