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现在本来是结夏的时候,本来就是学习的时候,东参夏学,夏天是学习,学什么呢?其实就学六度波罗蜜,学忍辱。结夏的时候大家都好好学习,这个时候天气又热,我们要学忍耐,忍苦。其实学习是学在当下,也可以学永恒。一般人学习,认为我学什么东西,其实不是学什么东西,是建立一个永恒的心。我们不是要学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将来去用,我们现在和你在房间念佛没有什么区别。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金刚经。
其实我一点准备都没有。有一件事情我们要分辩,从一祖到六祖,乃至整个的佛教,到底从哪里入手?不管是禅宗也好,密宗也好,净土宗也好,到现在宗教二字都离不开宗离不开教。有的从宗门而入,入理入事,其实理就是宗,事就是教;有是理行,有是教行、事行。从禅宗来讲一般都是从理上入。现在一般人讲法,从中观思想,还有净土思想,还有现在大乘的佛教,都是由宗门而入。从教门而入的都是讲道理,比如唯识宗、法相宗,都是属于教理。依宗识教,依教显宗,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代教法,后来祖师的学习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不离开宗教二字。不光我们佛教,乃至于基督教,乃至于外道,都有宗教的概念。所以在宗门,比如基督教,西方科学家研究到最后,他没办法研究的时候,究竟到绝对体的时候,他就讲出一句话:一切都是上帝造的。为什么会讲出这样的话出来呢?因为到最后面他必须要进入宗。如果不进入宗门,他就没办法走下去。所以走到最后只有走到宗门。基督教的上帝,其实就是宗。而道教里面无为、无极,也是宗门。佛教里讲究竟空性,就是宗门。有没有没有宗门的呢?像儒教,儒教把仁义理智信作为人生行为的标准,但是它找不到一个宗门,它不信神,不信鬼神,对因果不清晰。儒教思想基本上是没有宗门了。因为没有宗门,就像道德就是无根之草。我为什么要去行道德呢?如果没有宗门,这个道德就像草没有根一样。比如张思德啊、雷锋啊,从道德上讲我可以去做,如果从自私的角度上来讲,那我可以不做,我为什么要去做呢?所以在许多国家,它的道德都是没有根的;我不愿意实行这个道德的时候,可以不去做。但从有宗门的信仰来讲,进入宗门就必须要有信仰,有信仰其实就进入宗门。所以我们一般没有信仰的人,他可以不去行这个道德。比如油瓶倒掉了,我可以不去扶它。但是有信仰的人他一定会扶它,因为他有宗门,所以他就会去行道德。例如基督教的上帝,他相信万物都是上帝造的,他的上帝的这种概念,其实跟禅宗里面当下的这个体非常的相似,净土宗讲是阿弥陀佛,其实我们平时所讲的,都属于是宗门范围。为什么呢?教门是非常的复杂,宗门就是一念而已。不管哪一个信仰,只要进入到信仰里面去了,所有的事情都很简单。但是在你没有进入信仰的时候,没有进入宗门的时候,那你的学问、你的意识非常复杂。你没有进入一种信仰的体上面,那你的思想会绞心脑力的想什么,但是你想的目的还是要达到宗门。所以宗门跟教门,叫宗教,教是为了显宗,宗为了示教,宗门出来就可以显现出法界。
中国宗教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净空法师说,中国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这句话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佛教不是宗教,不是宗教是什么呢?他说是佛陀的教育。你舍去宗门,就等于失去了信仰,你就没有信仰了,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还谈什么呢?对于宗这个字,根本就不能明了,其实讲宗门就是我们的究竟处,是不可思议处。什么叫上帝?他不可思议,不可怀疑,不可猜测,不可评论,不可对他有一个不好的念头,要对他有无上的信心。在佛教里你总猜测,总思维,总怀疑,这是佛教跟基督教的差别。但是到最后面还是一个承认他的问题。虽然你总怀疑他,不信他,但你可以去研究他,到最后面你还是要承认他。宗门它有个手段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对于宗门最后的认同,还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于没有宗的这种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学教的目的就是进入宗门,这叫宗教。所以把佛陀当作是一个教育,而不把它当作是一个信仰,不把它当作是一个追求、认同,建立我们坚固的信心的话,就会出现把佛教贬得很低的状态。比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你在这个世界怎么搞?比如我们学宗门的人念阿弥陀佛,我守住这个阿弥陀佛,知道这个世界的虚幻,我怎么做对我来说都不去执着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虚幻的,道德也是虚幻的,善恶都是虚幻的。我可以为这个社会去做一些事,事实上我不做完全是可以的。我不在这个世界上做善事,也不在这个世界上做恶事。因为守住宗门当下一念,视天下犹如铁壁,就是你看到天下所有的东西,就像看到一面墙一样,没有善恶作为你的行为标准,在你安住了这个心的状态,其实就是宗门当下的这一念。就像我们讲阿弥陀佛,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山河大地及虚空全是佛的功德,那寺庙也好和山河大地有什么区别呢?那我不做寺庙难道不可以吗?跟山河大地难道还有区别吗?所以我可以不做寺庙,为什么?我不做寺庙,山河大地更显得珍贵。建寺庙反而显得山河大地不珍贵。所以我不做寺庙,不能代表我不在宗门里面。所以在宗门里面,有时它是违背社会的一些道德,跟社会上有些相反。社会上要去做的事情,恰恰我们不去做。比如社会上去做一些道德的事情,但是我守住宗门的时候,就像一个人面对于墙壁一样,如如不动。你跟一个人在一块讲话的时候,你往往是在执着之中,因你安住在教,而人家安住在宗门里面;但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虚幻的,而人家住在真实心里面;人家的解脱是真实的,那你的烦恼你流转三界是真实的。就是说我不奉行社会上的道德,但是我的解脱还是真实的。但是我奉行社会上的道德,若我不实行宗门,那么我的烦恼和生死也是真实的。
为了我们本身的解脱,也为了大众的解脱,我会引导于大众到什么地方呢?是继续六道轮回的生死,还是出离六道轮回的生死呢?如果你要照顾众生的出离生死的问题,你会把众生拉到宗门里面来,也就是解脱体上面来,让众生得到解脱才是真实的。除了解脱这一件事情之外,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所以这个世界上面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无聊的都是烦恼的,都是一个安住的东西。因为你不能够建立宗门,所以把这个虚幻不真实烦恼的东西,当作你修行了。所以在华严经里说:不发菩提心,修法无益。六祖大师说:不明心见性,修法无益。就是不了解这个道理,你修一切法,都没有真实的利益。你不发真实的菩提心、出离心、求解脱之心,修一切法皆是外道。所以你睁眼闭眼,你现在看到外面,很多是外道,很多都是不真实之行,没有真实的行为。所以把社会上的一些善良、道德,放在你生活的主要部位,然后把这个宗门真实的这个体隐藏掉了。就像黑暗把你心中本来的光明给遮盖了。我们心中本来能看到万事万物,因为灯灭了,黑暗把你心中的光明给遮盖了,那你什么都看不到了。所以我们只要把宗门打开,就像千年暗室,灯光一亮黑暗全部破掉。所以我们要追求宗门,宗门开智慧很重要。金刚经本身就是开智慧的,宗门都是开智慧的,大乘的佛教,目前中国的佛教不管是中观思想,还是唯识思想,还是禅宗的禅定,还是密宗的思想,都是讲中观,中观最为切要。依教显宗,依宗示教,依宗示教的时候是回过头来利益众生的,那是从果向因的,从根本回到现实。我们依教而显宗,一切教理本身的目的,就是要显示出宗门。如果宗门显现不出来,那你教说得天花乱坠都是一个无聊的事情,毫无利益的事情。
我们讲金刚经,是要开显它的本义,开显它的般若,令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金刚经要讲多长时间?也可以讲一年,也可以讲十年,也可以讲到死为止,但是也可以当下就完成。为什么?金刚经并不是一个道理,它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如来自性。一旦你了解了这一念的体,禅宗里叫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一相,是法界同一理,叫一相三昧。这个法界本来是一件事情,不管长短高低,东南西北,不管是整个的世界的好坏善恶,其实是一个念头,是一体是一个理。万法是一个理,相是一相,而一相也是万相,万相就是一相。而这一相是什么?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说,一切相非差别相,是一个相。我们心里面的妄想分别,认为这个世间都充满了差别,你、我、他、善、恶的分别,显现出我们内心的污垢和烦恼。如果你从理上通达以后,了解世间万相即是一相,叫一相三昧。一相三昧的觉,就是一念觉。而念念觉,叫做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指万相,我们的心叫觉性。相是没有觉性,一切相体没有觉性叫法性。法性无觉,没有生命。比如手,它本体是没有生命,没有觉性。没有觉性的体是一不是二。我们看到这个体是我们的觉性在看,如果离开这个觉性以后,这个是一不是二,但是我们这个意识在分别的时候认为是二,所以它两个一体的。比如我们这么多人,谁看到这么多人呢?是我们的觉性在看,如果不是我们的觉性在看,我们这里这么多的人是没有的。我们是什么呢?我们身上的温度是一体的,我们身上的地(就是坚固这个的体叫坚性,)坚性是一体的。水柔软的--软性是一体的。空气流动,我们每个人的呼吸,你呼到我身上,我呼到你身上,你发现两个人都生存了,因为一呼一吸为一生命,那我呼出去,你吸进去,你呼出来我吸进去,这是叫流动性,这流动性是一个不是两个,所以我们的呼吸是一体的。也就是我们的风---外面的空气是一体的。还有我们身上的温度是一体的。水是流动的叫湿性,是一体的。没有温度,没有湿性,没有风的流动,没有骨头坚固的体,没有哪一个我们都会死掉。所以我们地火风水都是一体的,我们现在看到所有的人,…
《《金刚经》系列开示 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