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4)

  心猶懷疑懼未敢即便食,若複得王教然後乃敢食。

  國王說了話,我們才敢動筷子。你看講到這個事情,惠能見五祖的時候,五祖說你來做什麼,惠能說我來做佛,直截了當說做佛,五祖考他,他說:“你是南方人(那個時候南方人沒有受教化,就是野蠻人),怎麼做佛,”你看惠能根性銳利呀,他說“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五祖一聽就知道,慧能不是普通人,這就是敢于承擔。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心尚懷憂懼,

  我們不敢承擔,很多學佛人,講到佛,是寺院佛相的佛,不知道自己的佛性。有句話,“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不要向外面求,要內求。只要我們放下,只要我們徹底的放下,煩惱無盡誓願斷,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華嚴經》講的。用《楞嚴經》講呢,放下“同分妄見、別業妄見”,但是我們很難放下,佛教我們要看破,所以我們要聽佛講,我們才知道我們錯在什麼地方,所以整個佛法說起來四個字:感恩、改過。

  爲什麼講感恩,沒有佛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不知道我們自己原來這麼殊勝、莊嚴。然後呢,感恩明白以後,要煩惱無盡誓願斷,改過。改過就是把業障消掉,就是修行。你才知道,爲什麼一定要修行,爲什麼?修行是提升自己,不修行才冤枉,不修行是冤枉生生世世,修行才是活的明白,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剛開始學佛,爲什麼要修行,不懂爲什麼要修行,原來是,這個修行是要讓我們越活越明白。你不修行的話,越活越冤枉,我們講生糊塗、死也糊塗,所以佛說我們可憐愍者,修行就是把錯誤的知見,行爲轉過來,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智慧是本覺,煩惱習氣是沒有的,我們現在是把煩惱習氣當真,所以這裏要有信心,遇到佛,百千萬劫難遭遇。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需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來世、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于最後身、得成爲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玻璃爲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衆、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爲衆說法

  你看佛是處虛空爲衆生說法,這個也說明衆生的福報大,(衆生)有信心呢。如果說在我們這個世間,佛處虛空說法,我們會有種卑劣心,我們會覺得,佛跟我們距離很遙遠,所以佛要跟我們示現,當時在印度“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以那種普通人(形象)來給我們說法,這個道理很深的,和光同塵。

  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叁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衆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于其中、 度無量衆。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衆、 不可稱數, 皆得叁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于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那個世界依教奉行的多,從經文上(可以)看到。你看佛在《阿彌陀經》講,佛在這個娑婆世界說法,信的人並不是太多。

  其佛當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複告諸比丘衆:“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于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