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

  達照法師

  佛法修證體系非常龐大,漢傳佛教的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和修證體系,其中天臺佛法的教觀理論體系極爲缜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修行方法,二是證果次第。而當今漢傳佛教的核心問題也就出在這兩個環節上。許多學子因爲皈依佛門多年也沒有具體的修行方法可以實踐,或者道聽途說東聞西看學會了一些用功修行的方法,卻不知道證果次第得失進退,而多年辛苦依舊茫然不知所措,良可慨歎!天臺佛法對于佛陀一代時教條分縷析,歸納出佛法修證的實踐方法和理論體系,清晰圓妙誠爲不可思議。佛法就是佛陀應機施教的方法,因爲衆生根器不同,致使如來巧說各異。天臺佛法把佛陀教化衆生的方法內容大致分爲四類,即:藏、通、別、圓四教,基本上概括了一切修行方法和證果次第。所以,這裏就按照四教的不同角度來介紹天臺佛法的修證次第。

  一、藏教的修證次第

  法無定法,對機者善!藏教就是闡述了現實的人生,現實的人生具有很多局限,現實的生命具有明顯的不穩定因素,這種不穩定因素就是藏教所講的“苦谛”,也就是佛教最有特色的主張“六道輪回”,生活的苦樂,人生的曲折,智慧的多少,福報的大小,富貴窮通,悲歡離合,都具有不穩定的因素,所以現實的生命就是叁藏教所要討論的具體內容。藏教理論體系是以現實人生的“真谛”爲核心,而這個真谛之理具有四個方面的內容,即:人生是痛苦的——苦谛、痛苦是有原因的——集谛、痛苦和苦因是可以消滅的——滅谛、消滅痛苦是有方法的——道谛,只要證得了這四種真谛之理,就是藏教修行最高的成就。下面就按照“修行方法”和“證位次第”來逐步說明。

  1、基礎行

   一切佛教修行都需要有紮實的基礎,就像改房子需要堅固的地基一樣,如果沒有基礎便要強行自己修行,就像在沙灘上改房子一樣,蓋得越高就越是危險。佛法的修行基礎是戒律,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以無漏慧,斷除煩惱。在藏教的修行領域裏,概括起來說就是叁個方面的修行基礎:一、持戒清淨。無論是出家師父還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就要守護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輕重等持、盡力而爲,也就是養成一顆認真負責的責任心,培植福德,鍛煉身心,增強毅力。二、奉持叁皈。凡是修學行人,都要做到以叁寶爲生命的依靠和歸宿,在心中生起叁寶是世界上最快樂、最甯靜、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貴之真寶。叁、發出離心。藏教行人必須發起強烈的出離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夠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許多負面的行爲,如貪嗔癡,以及不穩定的輪回特質,生老病死的痛苦煩惱等等,同時也在事相上生起憐憫衆生的慈悲心。做好這叁方面的基礎訓練,也就具備了一個佛教修行人的最起碼最基本的素質,接下去才可以論如何開始修行證道。

  2、資糧位

   入道先要具足資糧,即修道的路資與糧食,如果業障較重,先須調節好身心障礙,所謂“集資淨障”就是資糧位和加行位用功的主要目的。主要修習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

   (一)、五停心

   叁藏教聲聞乘修習的助道資糧,貪、嗔、癡、障、亂這五種就是修觀所對的“境”,不淨、慈悲、因緣、念佛、數息等五種就是對治障礙的觀法,正如《四教義》卷二說:“心既調停,乃可習觀,猶如密室之燈。入道根本,無過此五法也。”以上五種障礙的煩惱心被調停了之後,不受嚴重的習氣毛病所幹擾,就可以進行正式的修習觀法。此時的身心安定,光明坦淡,譬如處于密室之中的燈燭,不會隨風飄散,不會隨境動搖。一切修行的最初上路,莫過于從這裏入手,首先調停自己的粗重障礙了。所以,這五停心觀就是從光明智慧的角度來命名的,而五門禅則是從甯靜禅定的角度來稱呼的,實際上包含了定和慧兩者的適當調和,恰到好處,讓修道人的心變得溫柔、聽話,就象接受了“心靈的按摩”一樣,甯靜致遠,光明愉悅!這就叫做五停心。

   A、多貪衆生不淨觀

   a、九想觀

   即對人的死狀作九種不淨觀,以滅除對男女色身肉體,相互之間所生起來的貪欲。將此九項冠以“想”的名稱,這是因爲此法能夠轉心、轉想、生不淨顛倒想的緣故。依據《法界次第》卷中、《次第禅門》卷九、《法華玄義》卷四(上)所述,略作解釋如次:

   (1)脹想:即觀想人之死屍,臭氣甚濃,腹部脹滿,宛若皮囊盛風盈滿。

   (2)壞想:觀想死屍經風吹日曬,轉而變大,隨後裂壞在地。

   (3)血塗漫想:觀想死屍膿血流溢,汙穢塗漫,不堪入目。

   (4)膿爛想:觀想死屍流出膿蟲,皮肉壞爛,滂沱在地。

   (5)青瘀想:觀想死屍皮肉變黃赤之瘀,複化黑青之黤。

   (6)啖想:觀想死屍蟲蛆唼食,鳥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撕裂。

   (7)散想:觀想死屍爲禽獸分裂肢體,身形破散,筋斷骨離,頭手交橫。

   (8)骨想:乃觀死屍皮肉已盡,但余白骨或連或散。

   (9)燒想:觀想死屍爲火所燒,爆烈煙臭,薪盡形滅,與灰土同;未燒盡者,亦歸磨滅,化爲塵土。色身就這樣,宛若一縷青煙,塵歸塵、土歸土,消逝在茫茫的宇宙間!

   b、八背舍

   八背舍,這是八種由淺入深的禅觀法門,即依八種禅定力以背棄舍離五欲境界的煩擾,且舍離其貪著之執心,故名八背舍。又叫做八解脫,這是指依此八種禅定力量可斷叁界煩惱,證得解脫,故名八解脫。如《大毗婆沙論》卷48說 。

   智者大師的《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十所說的名字比較簡潔,即爲:一、內有色相外觀色。二、內無色相外觀色。叁、淨背舍身作證。四、虛空處背舍。五、識處背舍。六、不用處背舍。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八、滅受想背舍。大概意思是:

   (1)內有色相觀外色:這是指離內心之色想,觀外在諸色爲青瘀膿爛等不淨,從而不起貪欲之心,獲得解脫。

   (2)內無色相觀外色:此謂內心已離色想,然爲欲使心更加堅定不移,故于外在他人的色身上面,修習不淨觀,從而獲得解脫。

   (3)淨背舍身作證:這是指爲欲試練善根是否已經成功或者圓滿,乃棄背前面二種解脫之不淨觀,而修觀外在一切色境之色相,令煩惱不生。

   (4)空處背舍:是說消滅了可以相對的色想,成就了空無邊處的行相。

   (5)識處背舍:這是指棄背空無邊心,成就識無邊之行相。

   (6)不用處背舍:此是說棄背識無邊之心,成就無所有之行相。

   (7)非有想非無想想背舍:這是指棄背無所有心,無明勝之想,住非無想之相且成就之。

   (8)滅受想背舍:這是厭背受想等,趨入滅一切心心所法的滅盡定,從而解脫生死。

   c、八勝處

   八勝處就是八種由淺入深的禅觀行法門。亦即觀欲界色處(色與相),製伏之以拂除貪著的八個階段。因藉觀想製伏所緣之境,摧破愛著,勝過所緣之境及煩惱,故稱爲勝處;或謂依此所得善根,稱之爲處,而彼處遠勝此處,故稱爲勝處。異譯有八除處、八除入、八製入。入是處的別稱,如十二處譯爲十二入。《大毗婆沙論》卷85說 。

   (1)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內心未舍離色身清淨之貪,爲欲舍棄此貪,故緣外界少分色境,起勝知見,勝伏彼色,斷壞超越欲貪。

   (2)內有色想,觀外色多:這是指緣多分色境,勝伏彼色。

   (3)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內心已離色想無須除,更觀少分色境,勝伏彼色。

   (4)內無色想,觀外色多:這是指緣多分色境以勝伏之。

   (5)內無色想,觀外色青:這是指內心已離舍色想,觀外界色法都是青色。

   (6)內無色想,觀外色黃:這是指內心已離舍色想,觀外界色法都是黃色。

   (7)內無色想,觀外色赤:這是指內心已離舍色想,觀外界色法都是赤色。

   (8)內無色想,觀外色白:這是指內心已離舍色想,觀外界色法都是白色。

   B、多嗔衆生慈悲觀

   a、非理嗔:自己沒有道理的嗔恨(突然生起嗔恨之心,也不問是對是錯),這就需要修行衆生緣慈來對治(觀想一切衆生,都是自己的親人眷屬)。

   b、順理嗔:自己有道理的嗔恨(他人真的來惱害于我),這就需要修行法緣慈來對治(觀見一切諸法,都是從因緣和合而生,從而給予包容和理解)。

   c、诤論嗔:爲了诤論問題而産生的嗔恨(執著自己所理解的爲正確,認爲他人所說所做的都是錯誤),這就需要修行無緣慈來對治(能诤論的我和所诤論的問題、主觀的和客觀的都是同一體性,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任何條件就生起了大慈悲心)。

   C、多散衆生數息觀

   根據《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十二說:“經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雲遣來,謂持息入,是引外風令入身義;阿波那者,此雲遣去,謂持息出,是引內風令出身義。” 《雜阿含經》卷二十九說:“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坐禅叁昧經》說:“若思覺偏多,當習阿那般那叁昧法門。”一心念數入息出息,若長若短,數一至十,念與息同,製心一處,數隨止觀,轉觀清淨。心系一處,斷諸貪嗔煩惱等各種粗惑思覺。粗細思覺除卻,心厭世間,得無漏道,方得清淨。《大般若經》也說:“學禅波羅蜜本業,能過欲界,除斷五蓋,成就五支,于四神足,遊戲神通,見佛聞法,速得菩提。佛告清淨智菩薩,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緣念。以不亂心,出息入息。隨入息觸心,彼息觸心者,名之爲覺。隨出息觸心,隨出息觸心者,名之爲觀。乃至喜樂,一心不亂,將出欲界,離于覺觀,斷除貪欲,及嗔恚蓋,伏一切惡法,得初禅有覺有觀。”這是由于利用數息觀對治了散亂,…

《天臺佛法修證次第論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音菩薩的大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