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
达照法师
佛法修证体系非常庞大,汉传佛教的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修行方法和修证体系,其中天台佛法的教观理论体系极为缜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行方法,二是证果次第。而当今汉传佛教的核心问题也就出在这两个环节上。许多学子因为皈依佛门多年也没有具体的修行方法可以实践,或者道听途说东闻西看学会了一些用功修行的方法,却不知道证果次第得失进退,而多年辛苦依旧茫然不知所措,良可慨叹!天台佛法对于佛陀一代时教条分缕析,归纳出佛法修证的实践方法和理论体系,清晰圆妙诚为不可思议。佛法就是佛陀应机施教的方法,因为众生根器不同,致使如来巧说各异。天台佛法把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内容大致分为四类,即:藏、通、别、圆四教,基本上概括了一切修行方法和证果次第。所以,这里就按照四教的不同角度来介绍天台佛法的修证次第。
一、藏教的修证次第
法无定法,对机者善!藏教就是阐述了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人生具有很多局限,现实的生命具有明显的不稳定因素,这种不稳定因素就是藏教所讲的“苦谛”,也就是佛教最有特色的主张“六道轮回”,生活的苦乐,人生的曲折,智慧的多少,福报的大小,富贵穷通,悲欢离合,都具有不稳定的因素,所以现实的生命就是三藏教所要讨论的具体内容。藏教理论体系是以现实人生的“真谛”为核心,而这个真谛之理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人生是痛苦的——苦谛、痛苦是有原因的——集谛、痛苦和苦因是可以消灭的——灭谛、消灭痛苦是有方法的——道谛,只要证得了这四种真谛之理,就是藏教修行最高的成就。下面就按照“修行方法”和“证位次第”来逐步说明。
1、基础行
一切佛教修行都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就像改房子需要坚固的地基一样,如果没有基础便要强行自己修行,就像在沙滩上改房子一样,盖得越高就越是危险。佛法的修行基础是戒律,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无漏慧,断除烦恼。在藏教的修行领域里,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方面的修行基础:一、持戒清净。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守护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轻重等持、尽力而为,也就是养成一颗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培植福德,锻炼身心,增强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学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宝为生命的依靠和归宿,在心中生起三宝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宁静、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贵之真宝。三、发出离心。藏教行人必须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许多负面的行为,如贪嗔痴,以及不稳定的轮回特质,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等等,同时也在事相上生起怜悯众生的慈悲心。做好这三方面的基础训练,也就具备了一个佛教修行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素质,接下去才可以论如何开始修行证道。
2、资粮位
入道先要具足资粮,即修道的路资与粮食,如果业障较重,先须调节好身心障碍,所谓“集资净障”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用功的主要目的。主要修习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
(一)、五停心
三藏教声闻乘修习的助道资粮,贪、嗔、痴、障、乱这五种就是修观所对的“境”,不净、慈悲、因缘、念佛、数息等五种就是对治障碍的观法,正如《四教义》卷二说:“心既调停,乃可习观,犹如密室之灯。入道根本,无过此五法也。”以上五种障碍的烦恼心被调停了之后,不受严重的习气毛病所干扰,就可以进行正式的修习观法。此时的身心安定,光明坦淡,譬如处于密室之中的灯烛,不会随风飘散,不会随境动摇。一切修行的最初上路,莫过于从这里入手,首先调停自己的粗重障碍了。所以,这五停心观就是从光明智慧的角度来命名的,而五门禅则是从宁静禅定的角度来称呼的,实际上包含了定和慧两者的适当调和,恰到好处,让修道人的心变得温柔、听话,就象接受了“心灵的按摩”一样,宁静致远,光明愉悦!这就叫做五停心。
A、多贪众生不净观
a、九想观
即对人的死状作九种不净观,以灭除对男女色身肉体,相互之间所生起来的贪欲。将此九项冠以“想”的名称,这是因为此法能够转心、转想、生不净颠倒想的缘故。依据《法界次第》卷中、《次第禅门》卷九、《法华玄义》卷四(上)所述,略作解释如次:
(1)胀想:即观想人之死尸,臭气甚浓,腹部胀满,宛若皮囊盛风盈满。
(2)坏想:观想死尸经风吹日晒,转而变大,随后裂坏在地。
(3)血涂漫想:观想死尸脓血流溢,污秽涂漫,不堪入目。
(4)脓烂想:观想死尸流出脓虫,皮肉坏烂,滂沱在地。
(5)青瘀想:观想死尸皮肉变黄赤之瘀,复化黑青之黤。
(6)啖想:观想死尸虫蛆唼食,鸟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撕裂。
(7)散想:观想死尸为禽兽分裂肢体,身形破散,筋断骨离,头手交横。
(8)骨想:乃观死尸皮肉已尽,但余白骨或连或散。
(9)烧想:观想死尸为火所烧,爆烈烟臭,薪尽形灭,与灰土同;未烧尽者,亦归磨灭,化为尘土。色身就这样,宛若一缕青烟,尘归尘、土归土,消逝在茫茫的宇宙间!
b、八背舍
八背舍,这是八种由浅入深的禅观法门,即依八种禅定力以背弃舍离五欲境界的烦扰,且舍离其贪著之执心,故名八背舍。又叫做八解脱,这是指依此八种禅定力量可断三界烦恼,证得解脱,故名八解脱。如《大毗婆沙论》卷48说 。
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所说的名字比较简洁,即为: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不用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大概意思是:
(1)内有色相观外色:这是指离内心之色想,观外在诸色为青瘀脓烂等不净,从而不起贪欲之心,获得解脱。
(2)内无色相观外色:此谓内心已离色想,然为欲使心更加坚定不移,故于外在他人的色身上面,修习不净观,从而获得解脱。
(3)净背舍身作证:这是指为欲试练善根是否已经成功或者圆满,乃弃背前面二种解脱之不净观,而修观外在一切色境之色相,令烦恼不生。
(4)空处背舍:是说消灭了可以相对的色想,成就了空无边处的行相。
(5)识处背舍:这是指弃背空无边心,成就识无边之行相。
(6)不用处背舍:此是说弃背识无边之心,成就无所有之行相。
(7)非有想非无想想背舍:这是指弃背无所有心,无明胜之想,住非无想之相且成就之。
(8)灭受想背舍:这是厌背受想等,趋入灭一切心心所法的灭尽定,从而解脱生死。
c、八胜处
八胜处就是八种由浅入深的禅观行法门。亦即观欲界色处(色与相),制伏之以拂除贪著的八个阶段。因藉观想制伏所缘之境,摧破爱著,胜过所缘之境及烦恼,故称为胜处;或谓依此所得善根,称之为处,而彼处远胜此处,故称为胜处。异译有八除处、八除入、八制入。入是处的别称,如十二处译为十二入。《大毗婆沙论》卷85说 。
(1)内有色想,观外色少:内心未舍离色身清净之贪,为欲舍弃此贪,故缘外界少分色境,起胜知见,胜伏彼色,断坏超越欲贪。
(2)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这是指缘多分色境,胜伏彼色。
(3)内无色想,观外色少:内心已离色想无须除,更观少分色境,胜伏彼色。
(4)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这是指缘多分色境以胜伏之。
(5)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青色。
(6)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黄色。
(7)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赤色。
(8)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这是指内心已离舍色想,观外界色法都是白色。
B、多嗔众生慈悲观
a、非理嗔:自己没有道理的嗔恨(突然生起嗔恨之心,也不问是对是错),这就需要修行众生缘慈来对治(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亲人眷属)。
b、顺理嗔:自己有道理的嗔恨(他人真的来恼害于我),这就需要修行法缘慈来对治(观见一切诸法,都是从因缘和合而生,从而给予包容和理解)。
c、诤论嗔:为了诤论问题而产生的嗔恨(执著自己所理解的为正确,认为他人所说所做的都是错误),这就需要修行无缘慈来对治(能诤论的我和所诤论的问题、主观的和客观的都是同一体性,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任何条件就生起了大慈悲心)。
C、多散众生数息观
根据《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二十二说:“经言阿那阿波那念。阿那者,此云遣来,谓持息入,是引外风令入身义;阿波那者,此云遣去,谓持息出,是引内风令出身义。” 《杂阿含经》卷二十九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坐禅三昧经》说:“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嗔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大般若经》也说:“学禅波罗蜜本业,能过欲界,除断五盖,成就五支,于四神足,游戏神通,见佛闻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净智菩萨,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念。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息触心者,名之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之为观。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将出欲界,离于觉观,断除贪欲,及嗔恚盖,伏一切恶法,得初禅有觉有观。”这是由于利用数息观对治了散乱,…
《天台佛法修证次第论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