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

  達 照

  內容提要: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忏法十分重要。本文對目前掌握的四種金剛忏法:《金剛般若忏文》、《金剛五禮》、《金剛禮》、《慈悲金剛寶忏》進行了梳理,探討了金剛忏法的形成原因和流傳狀況,特征與意義等若幹問題。提出:金剛忏法的産生,是中國義理性佛教與信仰性佛教相互融合的結果。此外,對“叁身釋迦牟尼佛”也作了初步的考察。認爲:可能是接受了唐朝“叁身即一佛”的理論而成的。

   關鍵詞:金剛忏法、禮忏儀、《金剛經》。

   作者:達照,中國佛學院研究生。

  一、前 言

  《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是在佛教界及民間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幾成家喻戶曉。無論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還是佛教外的文人學士的修心養性;無論在國王將相的深宮要府,還是在愚夫愚婦的村野陋巷;都與《金剛經》有解不開的緣分,都給了《金剛經》充分自由發揮的余地。這說明了《金剛經》非常適合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長,是完全適應中國這種人文環境的。

   從《金剛經》又派生出許多相關的文化形態,“金剛忏法”就是諸多文化形態之一。所謂金剛忏法,是指與《金剛經》有直接關系的各種忏儀類文獻,我們目前掌握的這類文獻有四種,即:(1)《金剛般若忏文》①,(2)《金剛五禮》,(3)《金剛禮》②,(4)《慈悲金剛寶忏》。除《金剛般若忏文》因收在《廣弘明集》中,而被大藏經所收之外,其余叁種均未被曆代大藏經所收,亦未爲曆代經錄所著錄。

   在忏法研究方面,唐朝的道宣就在《廣弘明集》卷二十八中,把忏法歸類組織,編入“悔罪篇第九”;智昇撰集了《集諸經禮忏文》;清代對忏法的修訂和科注等,都對忏法的研究做了重要的工作。千余年來,也出現了多種有關《金剛經》的忏法,現掌握的上述四種文獻,給《金剛經》相關的忏法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原始資料。

   二十世紀初,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寫經中,有不少關于忏法方面的內容,此後,也有人在做忏法方面的研究,除了一些篇幅較短的論文或在某部書中的個別片段外,還有鐮田茂雄的《中國的佛教儀禮》、汪娟的《敦煌禮忏文研究》等專著問世。對《金剛經》相關忏法的研究,柳田聖山、川崎ミチコ、廣川堯敏等日本學者曾對《金剛五禮》作過收集判別;陳燕珠在《房山石經中通理大師刻經之研究》中曾對通理大師撰的《金剛禮》作解讀分析;汪娟在《敦煌禮忏文研究》中也對敦煌遺書中十八個寫本的《金剛五禮》作了詳細的校錄和研究,以及對梁武帝作的《金剛般若忏文》、通理作的《金剛禮》也進行簡要的評介。以上這些研究成果,給我們探討金剛忏法提供了參考。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上述四種金剛忏法作進一步的探討。

  二、金剛忏法的形成及其流行狀況

  1、金剛忏法的形成

   金剛忏法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羅什叁藏來中國後,翻譯了大量的佛經,並使般若思想爲中國人所理解、所接受。在般若類經典中,《金剛經》高度濃縮了般若思想,篇幅簡短,受到“好簡”的中國人所歡迎。到了隋唐時期,宗派佛教的興起,《金剛經》相關的文化形態更是豐富起來了:禅宗從五祖弘忍之後,《金剛經》已取代四卷《楞伽經》而受重視,六祖慧能的大力弘揚,奠定了《金剛經》在禅宗乃至整個佛教界的地位,如《壇經》說: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得般若叁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別贊歎,莫能見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爲大智人說。③

  這裏說《金剛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若能持誦《金剛經》,就能見性成佛,禅宗大德們對般若思想的極力推廣,促使《金剛經》被每個宗派所重視。另從唐代孟獻忠的《金剛般若集驗記》、段成式的《金剛經鸠異》等,對持誦《金剛經》的靈驗方面所搜集的材料看,文學作品和民間故事中對《金剛經》的描繪,也能體現出《金剛經》是當時最受社會大衆歡迎的佛教典籍之一。

   佛教認爲衆生之所以輪回生死,是因爲迷失自性、起惑造業;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讓衆生明悟自性,消除惑業,從而超脫輪回。想獲得明悟自性,超脫輪回,除了“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的“衆善奉行”之外,還要“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的“諸惡莫作”。“忏悔”就是“消除惑業”的方法之一,就是一種“忏,“已生惡令斷滅””和“悔,“未生惡令不生””的行爲。所以,“忏悔”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種修行方法,通常也稱“忏法”。佛教忏法在中國,得到人們的重視,可能與儒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主張有直接關系。

   我國佛教的忏法,據說于晉代就已流傳;南北朝時期,有梁簡文帝、沈約、梁武帝、陳宣帝、陳文帝等,依《涅槃經》、《般若經》、《法華經》、《金光明經》等而作的諸多忏法;隋唐時期,宗派忏法比較興盛,如天臺的智顗、叁階教的信行、淨土的善導與法照、華嚴的宗密、密宗的不空等,各個宗派都有依據自宗的經典而作的忏法流行于世;宋代有四明知禮、慈雲遵式、東湖志磐、元照等都在忏法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知禮作了數十篇忏法,慈雲被稱爲“忏主”;遼代的通理;金代的王子成;明朝的蓮池、蕅益等均作了各種各樣的忏法;清代有繼僧、弘贊、大基、智證、西宗等也都做過忏法方面的工作。或撰寫修訂,或隨聞科注,通過各種形式對忏法的流行和發展做了貢獻。從高僧大德們進行了大量忏法方面的撰著以及敦煌遺書中收有大量忏法方面的寫本等情況看,“忏法”在中國是受到重視並得以盛行的。

   第二、《金剛經》屬《般若經》系統,是大乘破除妄執的代表經典,闡述無相的中觀正見。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世俗谛、二第一義谛,不依世俗谛,則不得第一義谛。所以,要闡述第一義谛,就必須闡述世俗谛;第一義谛是般若畢竟空,世俗谛是緣起假名有,二者不一不異。因此,《般若經》系統的佛經中,在闡述“畢竟空”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緣起有”,《金剛經》的主旨是在闡明無相的空義,同時也不得不描述有爲法的義趣。所以,《金剛經》本身帶有的“消業思想”,恐怕是人們依此經而作忏法的最好憑籍吧!如經中說: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薩提。④

  這裏的“消業”是指誦經說的,忏法的目的之一就是“消業”,而忏法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依《金剛經》而造的忏法,有贊歎般若妙法的《金剛般若忏文》,有禮敬佛的叁身以及《金剛經》和說經處的《金剛五禮》,有對《金剛經》的叁十二分提要作爲代表一經的《金剛禮》,也有把《金剛經》的內容插入忏儀之間的《慈悲金剛寶忏》等等。這一切的思想好象都有圍繞“《金剛經》能消業障”這一主題的痕迹,如《金剛五禮》說的:“金剛般若,甚深微妙,不可思議,生諸佛身,滅凡夫罪”。《金剛禮》所說的:“先身有報障,今日受持經,暫被人輕賤,轉重複還輕”,更明顯的是從上述《金剛經》的引文中來,《慈悲金剛寶忏》中也同樣有這種傾向。從這一點上講,《金剛經》的“消業思想”恐怕也是引發金剛忏法産生與發展的原因之一。至于《金剛般若忏文》中雖然沒有提及“消業思想”,但據道宣的研究,這仍然是依經而作的悔罪文⑤。

   第叁、在佛教的忏悔法裏面,分“理忏”和“事忏”兩種。理忏是一種“無相忏”,又稱觀察實相忏悔,即過去、現在所作一切罪業都是由心而起,如果了知自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福之相也都是空寂,這樣觀察實相之理以滅其罪,稱爲理忏,如說:

  “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⑥

  在《壇經》中把“無相忏”表達得更爲淋漓盡致,而六祖慧能據說又是聞《金剛經》開悟的,《壇經》中的“無相忏”與《金剛經》乃至金剛忏法有無必然的聯系,姑且不論,但其義理的相通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事忏是一種借諸儀式,至誠披露的忏悔,又作隨事分別忏悔,以身禮拜瞻敬,口則稱唱贊誦,意則存想聖容,披露過去、現在叁業所作的罪業,如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借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⑦

  這在佛教各種忏法的形式上也表現得非常突出。

   然而,以《金剛經》爲主題的“忏儀”,就是把《金剛經》的般若思想納入忏儀之中,也就是想把“理忏”與“事忏”結合起來,融爲一體,從而更全面徹底地忏悔過去所造的罪障,顯示自性本具的圓滿清淨與自在。

   從《金剛經》的信仰,到忏法理論及其流傳來看:《金剛經》本身是闡述般若義理的典籍,而在義理性的典籍裏帶有信仰性的特質,即《金剛經》中的消業思想;忏法本身具備佛教的信仰性,而在信仰性的忏法裏融入了“理忏”這義理性的特質,即忏法裏“罪性本空”的般若思想;由此形成了《金剛經》相關的各種忏法。說明《金剛經》與忏法的結合,正是中國義理性佛教與信仰性佛教相互融合的結果。

  2、金剛忏法的流行狀況

   自梁武帝撰《金剛般若忏文》以來,金剛忏法就流行于世,《金剛般若忏文》被道宣收錄在《廣弘明集》裏,放在般若類的忏文中間,與其它的忏文受到同樣的待遇。

   及至唐朝,隨著佛教的不斷發展,金剛忏法也流傳到了邊遠的地方,如《金剛五禮》就曾以各種形式流通到各地,在敦煌寫經的十八個本子中,竟然沒有一個寫本的文字是完全相同的,有些寫本的書品極差,有些書品則較佳,可見不同層次的人、不同文化修養的人都對它進行過書寫、受持,流通面極廣。據敦煌遺書的形式看,它既…

《《金剛經》相關的忏法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