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自我關懷——自我即生死之主人
達 照
下篇——臨終自我關懷與反向關懷
傳說有一次蘇東坡問佛印禅師:“一般人手裏拿著念珠是在念觀音菩薩,但觀音菩薩手裏拿著念珠又是念誰呢?”禅師回答說:“也是念觀音菩薩。”又問:“爲什麼?”禅師說:“求人不如求己。”
現實生活中,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和現象,實在是太普遍了。生是如此,死亦如此。當生死之痛威脅我們的時候,我們提倡“臨終關懷”,期望在一生的最後時刻,能夠得到親人朋友們的特殊照顧,然而我們卻要自己忍受一生的艱辛。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斤斤計較。
不過,有時候的求人或者求己,卻都不是爲了自己,就象這位觀世音菩薩的念佛一樣。
當我們千方百計呼籲文明之神能夠降臨在亡者身上時,是否考慮過死亡的文明提早來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呢?當我們至誠懇切地關懷他人走向死亡通道時,是否想到過自己到時候有誰來關懷我們呢?當我們精疲力竭地爲臨終者開導、護理、關懷時,是否也盼望臨終者賜給我一個歡樂的微笑呢?使我們的心頓時如同涅槃一般的寂靜安樂!
任何的追求和獲得,都需要代價,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任何的施舍和付出,都會有回報,無論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
能力都是慢慢培養起來的。當你沒有能力的時候,一切都得靠別人,或者幹脆就失去了所應擁有的一切。這很公平,沒有人能夠改變這個事實。
中國人都知道“未雨綢缪”和“回光返照”這兩個詞,不要等到上陣的時候再來磨砺兵器,不要等到老死的時候才想起年輕時就應該做的事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生命的真理有時候就這麼簡單:得到關懷→關懷自己→關懷別人。我們的成長也是這樣,小時候得到關懷,長大了自己關懷,然後應該關懷別人!叁位一體,不一不異。
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不明白生命真相的人,需要得到關懷;獲得解脫的人,就能自己關懷;具有覺悟能力的人,則可以微笑著關懷別人。
真誠,沒有任何尺寸去衡量生命,這是對生命最高的享受。是的,“沒有尺寸”也是對付煩惱痛苦(包括死亡在內)的絕招。
沒有人不會死亡,沒有死亡不需要關懷。但是,關懷的內涵卻可以有無限的延伸,直到生命的盡頭……
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是建立在“正面關懷”基礎上來說的,自我關懷也就是“臨終自助”,反向關懷則是“死亡微笑”,比起老病死的痛苦,佛陀又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無盡的莊嚴和慈悲!
佛法就是這樣讓我們明白生命的真相,亦是如此提倡生命的關懷,絲毫沒有做作,沒有勉強。這是緣起緣滅的實相,這是無牽無挂的灑脫!赤條條,來去無牽挂。這是我們在死亡面前的永生——寂靜和微笑——涅槃。
不要說在盛行“自助餐”的年代,要大力提倡自我關懷,就是在二千多年前的遠古時代,也早已證實了自我關懷的存在。不惟如此,能夠在死亡到來之際,依然念念不忘記衆生的苦難,仍然孜孜不倦地關懷衆生,這才是真正的佛法高妙之處。同時,也表明了佛法不僅有理論,而且還有實踐。
我們在上篇介紹了佛教對于臨終者的正面關懷,亦即佛教對一般人的老病死之關懷。人世間的悲哀和老病死的痛苦,是佛陀在人間建立教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佛法修學也是以解脫世間之苦爲出發點的。因此,上篇對于老病死者的正面關懷,也僅僅只是表明了佛教在人間的初步工作,換句話說,也只是一種迫于無奈的應急措施而已。
實則,佛教的正面臨終關懷,是作爲佛法對人間諸多透視的一種證實。佛說八苦,乃至死亡、中陰、輪回等理念,都通過正面臨終關懷這個環節顯示出來。要想認識人生的真相,首先就要認識現實生命的各種曆程和心理,生命的重心在于心境的感受,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臨終者的心境又是何等脆弱,何等複雜?到了死亡來臨之際,才手忙腳亂地來關懷。雖然如有這樣的緣分仍算難得,但這顯然已是處于較爲被動的地位。所以,對于臨終心境的創造,如不是光靠老病死之際才開始,而從成年時候就已作了充分的准備,那就一定可以獲得更佳的死亡效果。
是的,死亡的效果可以從每個人對死的態度中窺見,那才是臨終心境的全體展現。許多人都認爲老、病、死都是丟臉的事情,而對老病死産生畏懼和掩蓋,卻不知道老病死也是毫無造作的生命真相。特別是死亡,如此無欺地將內心世界的情感和智慧都寫在外表的形體上,令人知道這是事實,而不是玩笑!
這種死亡效果和死亡心境,體現了生命層次的高低,一個在痛苦哀嚎中離去的人,層次一定不會很高,有可能就會進入生命的低谷,從此再也見不到生命中光明燦爛的明天。而一個含笑吉祥而逝者,層次也就不會太低了。這種層次的差別,同生前的修爲境界有直接關系。佛教是講究人生修爲的教育,所以受過正規佛法訓練的人,其臨終效果和死亡心境一定超勝于未曾修行的人。
佛教的正面臨終關懷,是針對未曾受過訓練的人而施設的。那麼,自我關懷和反向關懷則是對于已經受過訓練的人而言了。
有些眼光短淺的人,也許會說,死亡還沒有到來,離我那麼遙遠,我爲何不趕緊享受生活而去管那未知究竟的死亡呢?
這正是佛陀的悲心所在,人們常常會受這種情緒化的誤導,譬如學生到了考試的時候才發現功課沒有在該學的時候學好,又象農民到了秋收的時候才後悔在春天沒有好好的耕種,而實際上是學會了死亡,才會更好的生活。我們天天在作各種打算,預算著考試能得好成績,打算著做生意能夠發大財,打算著豐收時碩果累累,爲生活作了一生的打算,難道就不能爲自己的死亡做一次有益的、徹底的打算嗎!
佛法洞察人性的各個環節,並且指出其真相。當一個人把握了這種真相之後,在生活中對于每件事務就都能夠了然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無論處于何等境況,都能夠遊刃有余了。此時,當死亡降臨,其內心充滿了甯靜和喜悅,就象參觀一個此生未曾去過的美景一般,毫無顧慮,毫不猶豫,走向生命的另一個世界,這正是佛教自我關懷的死亡效果。
佛法中詳細地說明了這種關懷的前提、方法、範圍和結果。甚至在佛教史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已經爲此作了見證。他們以身作則,活得潇潇灑灑,死得自自然然,來去自如,無牽無挂。世界上沒有比面對死亡的坦然更加感人了,他們沒有怨恨無奈,沒有痛苦不滿,沒有僞裝執著,一切都象是演戲結束時的謝幕,充滿感恩激動和成就,又象是流浪的人回到了家的那刻,完全被甯靜喜悅和滿足所陶醉。故令人們充滿信心,千百年來,前赴後繼,代代相傳,直到如今!
第七章 自我關懷——自我即生死之主人
第一節 我是誰
我是誰?《順治皇帝贊僧歌》說:“來時糊塗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誰?”
當我們考慮“我是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早已忘記掉“未曾生我誰是我”了。而且,一般情況下,我們也都無法追溯到“生我之時我是誰”,更不懂“合眼朦胧又是誰”。
所以,很多人就以爲:這是哲學家、宗教家以及社會學家們所要考慮的問題,連科學家、詩人都不想過問,何況我們一介草民尋常百姓,何必多問,徒勞無益呢?
對于過去、未來之“我”的無知,情有可原,而對于現在當下的“我”依然無知,實乃人類之大不幸!這種無知正是衆生輪沒于煩惱深淵、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
有些人就簡單的把這個肉體之軀看成“我”,一切爲了滿足肉體的需求,生活在自我感覺很“充實”的物質世界裏。而我們的肉體之身都是由各種元素組合而成的,如以實用材料的眼光去看,一個成年人全身的所有物質,所含的鐵可以製造兩根鐵釘,所含的磷僅可以製作二十包火柴,所含的脂肪也只能製造七塊肥皂,總共加起來也就值得十幾塊錢而已,除此之外就沒有什麼更加值錢的東西了。
當然,人類就在這個肉體上,又賦予了某種內在的價值,通過美學審定的“美與醜”、通過醫學審定的“壯與弱”、通過倫理審定的“善與惡”、通過社會審定的“好與壞”、通過思辨審定的“智與愚”等等,這一系列的價值判斷,都只是通過肉體來體現的,並不是肉體本身就具有這些內容。所謂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八風,也並不是肉體自身所本有。因此,人們在思索一切價值觀背後的主宰——我。
自我關懷當然首先就要認識自我,那麼何爲自我?“我”又是什麼意思呢?《成唯識論》卷一說:“我謂主宰。” 《述記》卷一本說:“我如主宰者,如國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輔宰能割斷故。有自在力及割斷力,義同我故。或主是我體,宰我所。或主如我體,宰如我用。” “我”的梵語音譯是阿特曼、阿坦麼。原意爲“呼吸”,引申爲生命、自己、身體、自我、本質、自性、主宰。泛指獨立永遠之主體,此主體潛在于一切萬物之根源內,而支配統一之個體。
照人類的文明來看,對于這個“我”的理解,真是千奇百怪,衆說紛纭。在阿含經典中,否定了下列四種有關的“我”的觀點:一是人類個體之全體爲“我”,即五蘊爲我。二是各個體內之中心生命爲“我”,即我有五蘊。叁是宇宙原理爲“我”,即我中有五蘊。四是存在的每一要素皆各有其固有之性質(自性),即五蘊中有我。上述四種“我”都是佛經中所說的身見,身見又可分爲二種,一爲我見,即第一項之五蘊爲我;二爲我所見,即其余叁項。我所,就是指我的所有、所屬及不離于我的事物。這四種“我”都沒有離開“五蘊”,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即物質和精神的集聚。佛法講“五蘊皆空”,所以才不予承認其中的“我”。
對于構成生死輪回之主體與無我說的關系,部派佛教作了各種解釋。說…
《超越死亡·第七章、自我關懷——自我即生死之主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