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自皈依佛 當願衆生
體解大道 自皈依法
當願衆生 深入經藏
自皈依僧 當願衆生
智慧如海
頂禮蓮花生大士
頂禮西天東土
弘宗演教
諸大善知識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尊貴的公巧仁波切,西蓮閣的住持真偉法師,及在座的各位法師、大德、菩薩、居士,我們又一次地相聚在這裏,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力量,把我們團結在一起。所以像昨天我們在說,佛,你們有沒有看見呢?大家說沒有看見。但是我們可以感受到。就像我們爲什麼會來到這裏,這都是佛的力量的加被,乃至可以看到出家的形象,可以聽到佛法,所以我們先我們先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再叁皈依。
這皈依裏面,“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爲什麼要體解大道?這就是我們的皈依處。那我們平時皈依了什麼呢?平時皈依的不是大道,皈依的都是煩惱。因爲我們把那個假的誤以爲是真的了,所以你追到這個假的,是煩惱;追不到它,也是煩惱。方向錯了,就呈現出我們這個世界來——這是由虛妄而集合的世界,所以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當我們用智慧去關照的時候,發現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像泡沫一樣,“照見五蘊皆空”。那個“五蘊”,如泡具,就像洗衣服那個肥皂泡沫一樣,看到它似乎有,其實不存在。包括我們坐在這裏當下回光返照,這個“我”在哪裏?你去找個“我”試試看。在哪裏?但是很奇怪,平時就是這個“我”在指使著我們啊。所以,大家迷失了真正的我,而是一個妄我當中,所以佛教告訴我們,叫“認賊爲子”。觀世音菩薩要度我們的苦厄,首先要告訴我們什麼是假的,我們平時執著的這些,錯路了。我們大家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是凡夫,我們智慧很淺薄,業障很重。但是具體體現在什麼方面,我們爲什麼是凡夫。因爲我們有凡夫的知見,有凡夫的行爲,也享受著凡夫的果報。所以皈依,要“體解大道”,要發明我們自己每一位衆生無上的道心。
佛陀來到世間,他覺悟到的,是一切衆生份上的佛性。所以作爲一個金剛乘的上師,他是看每一個衆生,不以衆生相來見衆生,就像《金剛經》裏說的。金剛乘配《金剛經》很恰當。《金剛經》裏說: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壽者相”,就是沒有這個相續的相;我們中國叫兩個爲伴,叁個爲群,四個爲幫,衆生是大家加在一起的。那什麼是“人相”呢?如果你了解自我,你就了解他人,所以中國又有一句話叫“知己知彼”。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怎麼會了解他人呢?如果你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你就會知道衆生是什麼。
所以觀世音菩提給我們做示範,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在智慧的關照下,發現組成我們這個身體外在世界的基本元素,“五蘊”是空無所得的,它是因緣聚合的。《金剛經》裏也說:所有一切如夢幻,就是因爲我們這個人道,你定在我們這個人道裏面,入了人這種定、虛幻的定,所以感受現這些都是真的,就像做夢裏面一樣。我們顯現夢境的時候,會發現天上會往下掉錢,自己會去抓魚,甚至自己會開車在路上跑,甚至有時候發現自己從什麼山上飛下來,這幾乎像真的一樣。你也會害怕,甚至做夢做到有蛇的時候,你怕得不得了,要到處跑。我們這個現實也是一場夢境,所以我們用夢的方法來解釋它的時候,稱爲叫“中陰”,我們現在叫“身處中陰”,入定的時候叫“禅定中陰”,做夢的時候叫“夢境中陰”,死亡的時候也叫中陰。我們現在就是中陰的狀態,一種陰境,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一直在這個影子的狀態裏面。大家如果沒有明白這一點,你就這樣去求這個,求那個,叫“夢中明明有六趣,醒來空空無大千”。你好像在求這個、求那個,但是當你醒來的時候,你發現什麼都沒有得到。所以我們人爲什麼自欺,自己被自己騙了,到死的時候,將“萬般將不去”,死了之後是身處中陰的結束。當夢結束的時候,發現夢中的東西沒有帶出來,只有你夢裏面的喜悅,或者夢裏面的這種恐怖,還感受到“心有余悸”,所以“唯有業隨身”。
對這個生命的本相要去研究的。所以今天我們說的是“菩提的路”,菩提,叫“發明心性”,從發明心性的(開始),佛教裏講“本覺”,一切衆生份上的本有的覺悟、本有的佛性始,爲我們的正知正見,開了這個正知正見後,依這個而起修;依著“本覺”,由善知識引導,或者你在生活當中,通過經典的學習開悟了,稱爲叫“始覺”,“本覺”的這個理性,加上“始覺”的觀照,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在理性的指導下來做,反妄歸真,消磨習氣,這個就是“菩提路”的整個過程,最後“始覺”還歸于“本覺”,名“究竟覺”,就成佛了。
這個在續部的經典(有的母續經典,有的父續經典,還有的續部的經典叫母子彙合的續)裏又稱我們“本覺”像母親一樣,“始覺”有時候比喻它像兒子一樣。所以包括我們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就是每一位念佛者本有的佛性,無量光無量壽,然後我們發心回歸。因爲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它是無上道,它是真理,它是不生不滅。當我們的生命踏上了這一條道路,才是快樂的道路,否則都是痛苦的。所以,凡夫的世界是痛苦的世界,念佛所追求的是極樂的世界,追求往生的;念佛所念的,就是“本覺”,那你念念清淨,念念佛,這個就是“始覺”,越念越純熟,最後始覺歸于本覺,就像《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裏說,“母子不相違遠”,母親和兒子這樣“不相違遠”,現前當來必定能夠見面。
衆生,特別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的這個聰明,讓我們走得越來越遠。雖然我們一直享受著科技的成果,但是同時帶來了更多的負面。最大的負面,是對我們生活環境造成的汙染。對祖先留下來的産業和子孫所要享受的財産,過度消費了。像過去祖先留下來的煤炭、石油、黃金、白銀,我們利用現代科技,快速地開發,是吃祖先的飯,斷子孫的路。而這個時代,我們甚至樂在其中,實在忘掉了這些。但是最終我們人過份享受這些,他會有他的因果的。不單單自我迷失,就在這個世界裏的因果都不不得了的。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乘著飛機,來到這麼遠的地方;我們反過來要仗著現代的科技,用錄像來弘揚這個真理,讓這個真理的聲音,通過衛星傳播到世界各地。
我們真正的財富,是每一個衆生份上的佛性。我們懂得修行護持,讓我們返迷歸悟,這才是真正快樂之道,這才是這個世界得以和平,一切的衆生都能得到安養天年的一種方法。所以佛法,我們這兩天一直在研究。在吉隆坡叁天的講座裏面,第一天叁皈依,主要是講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叁寶是什麼;皈依了之後如何來依教奉行,怎麼去實踐叁皈依;第二天講《楞嚴經》大意,我們很多馬來西亞的佛教徒,水准很高,對《楞嚴經》都比較熟悉,甚至有一些人還專門在研究,它是開智慧之門,我們漢傳佛教裏說,“開智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所以《楞嚴經》的大意,所要開顯的,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這菩提路的門,入了這個門之後,才展開菩提路,才有這個路可走。所以昨天我們又講了“佛光西漸”這個課題,主要是現代的高科技,怎麼樣來認識佛教,西方人怎麼透過現代科技,透過對真理的追求,而遇到了佛教、而信仰佛教;還有我們現在的人,怎樣在生活當中,簡單易行地去實踐佛教。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菩提路,我們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怎麼樣發明心地,怎麼找到真理的大門,一路這樣走進去,通過六度萬行,讓我們把這個“迷”的習氣消磨掉,讓覺悟的這一方古鏡越發的光明,能夠照天照地。那個時候,我們這個人,才不愧爲是一個萬物之靈。
我們現在坐在這裏,你靜靜地跟著我們指導,你想:什麼是“我”呢?所以《楞嚴經》裏面,首先是因爲阿難尊者在外面被迷失了,非常慚愧地來到佛的面前,佛才問他,你爲什麼出家?阿難尊者回答:“我當初是看到佛的相好,心生愛樂,所以決定出家了”。佛繼續問他:“你以何爲見,以何爲心呢?”
我們現在也是這樣,什麼是我們的心,在經典裏,通過種種的考驗,把這個真正的心顯發出來。平時我們所想當然的那個心,佛加以剖析,然後讓我們知道,原來這個心都是虛妄的,真正的在哪裏?——真正的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說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兒?這個佛性,比整個馬來西亞的財富還要尊貴,但是我們有這麼尊貴的佛性,在哪裏?
所以佛在《楞嚴經》裏,用很簡單的方法,就指示給我們,這就是我們中國禅宗裏所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真正的心顯發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對于淨土法門裏,什麼是阿彌陀佛,他就要指示出你身上的無量光、無量壽來,然後你念念彌陀。我們淨土宗裏說,“彌陀叫我念彌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最後發現你的心光,就是澈天澈地的,天地皆由你的佛性所生化,一切衆生乃自性當中之衆生,一切煩惱是自性中的煩惱;乃至佛果,都是你自性裏具足的佛果。這個時候,像六祖大師說的“何其,何其,何其”,好多的“何其”,乃至我們金剛乘裏要說的,也是這個。所以《楞嚴經》,是打開菩提之路的一扇門,今天在這裏我們還是要講解,這一扇門在哪裏。
佛陀在這裏跟阿難尊者繼續開示,因爲阿難尊者這個時候聽了佛陀的剖析之後,他越來越害怕了,他就說:照這樣說,我這個人沒有心了?因爲佛陀問他的時候,“什麼是你的心呢”,阿難說了種種,最後說道:“你問我的時候我到處在找,這個能找的東西就是我的心”,——這個“能找的就是我們的心”嗎?阿難尊者做我們的代表了。結果佛陀很嚴厲的口氣批評他說:“那個不是…
《菩提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