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智慧如海

  顶礼莲花生大士

  顶礼西天东土

  弘宗演教

  诸大善知识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尊贵的公巧仁波切,西莲阁的住持真伟法师,及在座的各位法师、大德、菩萨、居士,我们又一次地相聚在这里,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力量,把我们团结在一起。所以像昨天我们在说,佛,你们有没有看见呢?大家说没有看见。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就像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这都是佛的力量的加被,乃至可以看到出家的形象,可以听到佛法,所以我们先我们先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再三皈依。

  

   这皈依里面,“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为什么要体解大道?这就是我们的皈依处。那我们平时皈依了什么呢?平时皈依的不是大道,皈依的都是烦恼。因为我们把那个假的误以为是真的了,所以你追到这个假的,是烦恼;追不到它,也是烦恼。方向错了,就呈现出我们这个世界来——这是由虚妄而集合的世界,所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当我们用智慧去关照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都像泡沫一样,“照见五蕴皆空”。那个“五蕴”,如泡具,就像洗衣服那个肥皂泡沫一样,看到它似乎有,其实不存在。包括我们坐在这里当下回光返照,这个“我”在哪里?你去找个“我”试试看。在哪里?但是很奇怪,平时就是这个“我”在指使着我们啊。所以,大家迷失了真正的我,而是一个妄我当中,所以佛教告诉我们,叫“认贼为子”。观世音菩萨要度我们的苦厄,首先要告诉我们什么是假的,我们平时执着的这些,错路了。我们大家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凡夫,我们智慧很浅薄,业障很重。但是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我们为什么是凡夫。因为我们有凡夫的知见,有凡夫的行为,也享受着凡夫的果报。所以皈依,要“体解大道”,要发明我们自己每一位众生无上的道心。

   佛陀来到世间,他觉悟到的,是一切众生份上的佛性。所以作为一个金刚乘的上师,他是看每一个众生,不以众生相来见众生,就像《金刚经》里说的。金刚乘配《金刚经》很恰当。《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寿者相”,就是没有这个相续的相;我们中国叫两个为伴,三个为群,四个为帮,众生是大家加在一起的。那什么是“人相”呢?如果你了解自我,你就了解他人,所以中国又有一句话叫“知己知彼”。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怎么会了解他人呢?如果你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你就会知道众生是什么。

   所以观世音菩提给我们做示范,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在智慧的关照下,发现组成我们这个身体外在世界的基本元素,“五蕴”是空无所得的,它是因缘聚合的。《金刚经》里也说:所有一切如梦幻,就是因为我们这个人道,你定在我们这个人道里面,入了人这种定、虚幻的定,所以感受现这些都是真的,就像做梦里面一样。我们显现梦境的时候,会发现天上会往下掉钱,自己会去抓鱼,甚至自己会开车在路上跑,甚至有时候发现自己从什么山上飞下来,这几乎像真的一样。你也会害怕,甚至做梦做到有蛇的时候,你怕得不得了,要到处跑。我们这个现实也是一场梦境,所以我们用梦的方法来解释它的时候,称为叫“中阴”,我们现在叫“身处中阴”,入定的时候叫“禅定中阴”,做梦的时候叫“梦境中阴”,死亡的时候也叫中阴。我们现在就是中阴的状态,一种阴境,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一直在这个影子的状态里面。大家如果没有明白这一点,你就这样去求这个,求那个,叫“梦中明明有六趣,醒来空空无大千”。你好像在求这个、求那个,但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发现什么都没有得到。所以我们人为什么自欺,自己被自己骗了,到死的时候,将“万般将不去”,死了之后是身处中阴的结束。当梦结束的时候,发现梦中的东西没有带出来,只有你梦里面的喜悦,或者梦里面的这种恐怖,还感受到“心有余悸”,所以“唯有业随身”。

   对这个生命的本相要去研究的。所以今天我们说的是“菩提的路”,菩提,叫“发明心性”,从发明心性的(开始),佛教里讲“本觉”,一切众生份上的本有的觉悟、本有的佛性始,为我们的正知正见,开了这个正知正见后,依这个而起修;依着“本觉”,由善知识引导,或者你在生活当中,通过经典的学习开悟了,称为叫“始觉”,“本觉”的这个理性,加上“始觉”的观照,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在理性的指导下来做,反妄归真,消磨习气,这个就是“菩提路”的整个过程,最后“始觉”还归于“本觉”,名“究竟觉”,就成佛了。

   这个在续部的经典(有的母续经典,有的父续经典,还有的续部的经典叫母子汇合的续)里又称我们“本觉”像母亲一样,“始觉”有时候比喻它像儿子一样。所以包括我们念佛的人,“阿弥陀佛”就是每一位念佛者本有的佛性,无量光无量寿,然后我们发心回归。因为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它是无上道,它是真理,它是不生不灭。当我们的生命踏上了这一条道路,才是快乐的道路,否则都是痛苦的。所以,凡夫的世界是痛苦的世界,念佛所追求的是极乐的世界,追求往生的;念佛所念的,就是“本觉”,那你念念清净,念念佛,这个就是“始觉”,越念越纯熟,最后始觉归于本觉,就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说,“母子不相违远”,母亲和儿子这样“不相违远”,现前当来必定能够见面。

   众生,特别在二十一世纪,我们的这个聪明,让我们走得越来越远。虽然我们一直享受着科技的成果,但是同时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最大的负面,是对我们生活环境造成的污染。对祖先留下来的产业和子孙所要享受的财产,过度消费了。像过去祖先留下来的煤炭、石油、黄金、白银,我们利用现代科技,快速地开发,是吃祖先的饭,断子孙的路。而这个时代,我们甚至乐在其中,实在忘掉了这些。但是最终我们人过份享受这些,他会有他的因果的。不单单自我迷失,就在这个世界里的因果都不不得了的。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乘着飞机,来到这么远的地方;我们反过来要仗着现代的科技,用录像来弘扬这个真理,让这个真理的声音,通过卫星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们真正的财富,是每一个众生份上的佛性。我们懂得修行护持,让我们返迷归悟,这才是真正快乐之道,这才是这个世界得以和平,一切的众生都能得到安养天年的一种方法。所以佛法,我们这两天一直在研究。在吉隆坡三天的讲座里面,第一天三皈依,主要是讲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是什么;皈依了之后如何来依教奉行,怎么去实践三皈依;第二天讲《楞严经》大意,我们很多马来西亚的佛教徒,水准很高,对《楞严经》都比较熟悉,甚至有一些人还专门在研究,它是开智慧之门,我们汉传佛教里说,“开智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所以《楞严经》的大意,所要开显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菩提路的门,入了这个门之后,才展开菩提路,才有这个路可走。所以昨天我们又讲了“佛光西渐”这个课题,主要是现代的高科技,怎么样来认识佛教,西方人怎么透过现代科技,透过对真理的追求,而遇到了佛教、而信仰佛教;还有我们现在的人,怎样在生活当中,简单易行地去实践佛教。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菩提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发明心地,怎么找到真理的大门,一路这样走进去,通过六度万行,让我们把这个“迷”的习气消磨掉,让觉悟的这一方古镜越发的光明,能够照天照地。那个时候,我们这个人,才不愧为是一个万物之灵。

   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静静地跟着我们指导,你想:什么是“我”呢?所以《楞严经》里面,首先是因为阿难尊者在外面被迷失了,非常惭愧地来到佛的面前,佛才问他,你为什么出家?阿难尊者回答:“我当初是看到佛的相好,心生爱乐,所以决定出家了”。佛继续问他:“你以何为见,以何为心呢?”

   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什么是我们的心,在经典里,通过种种的考验,把这个真正的心显发出来。平时我们所想当然的那个心,佛加以剖析,然后让我们知道,原来这个心都是虚妄的,真正的在哪里?——真正的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佛性在哪儿?这个佛性,比整个马来西亚的财富还要尊贵,但是我们有这么尊贵的佛性,在哪里?

   所以佛在《楞严经》里,用很简单的方法,就指示给我们,这就是我们中国禅宗里所讲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真正的心显发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对于净土法门里,什么是阿弥陀佛,他就要指示出你身上的无量光、无量寿来,然后你念念弥陀。我们净土宗里说,“弥陀叫我念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最后发现你的心光,就是澈天澈地的,天地皆由你的佛性所生化,一切众生乃自性当中之众生,一切烦恼是自性中的烦恼;乃至佛果,都是你自性里具足的佛果。这个时候,像六祖大师说的“何其,何其,何其”,好多的“何其”,乃至我们金刚乘里要说的,也是这个。所以《楞严经》,是打开菩提之路的一扇门,今天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讲解,这一扇门在哪里。

   佛陀在这里跟阿难尊者继续开示,因为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听了佛陀的剖析之后,他越来越害怕了,他就说:照这样说,我这个人没有心了?因为佛陀问他的时候,“什么是你的心呢”,阿难说了种种,最后说道:“你问我的时候我到处在找,这个能找的东西就是我的心”,——这个“能找的就是我们的心”吗?阿难尊者做我们的代表了。结果佛陀很严厉的口气批评他说:“那个不是…

《菩提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