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衆多賢友共同努力完成,
但盡管這樣,也不能保證裏面完全沒有錯漏,
未經尊者最後校對,僅供大家學習參考,不宜公開。
第五期寶峰禅寺止觀禅修營
《業的分類》五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們先來講講這期禅修營開示的安排。
在這期禅修營中我們將會繼續講我們在上期還沒有講完的關于業的部分,不過爲了照顧這期剛來的禅修者,我們打算將上一期禅修營中講過的主要內容再複習一遍,今天晚上就是以複習爲主,我們複習一下業,之後呢,把業的部分講完,講完了之後,我們看時間安排,再繼續討論《Cåëakammavibhaïgasuttaü小業分別經》。
現在大家請合掌一起來禮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
各位賢友、各位法師、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
我們今天晚上一起來學習業的部分。
業是佛陀教法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爲根據佛陀的教法,業是支配著我們衆生的各種各樣的現狀的。業是屬于緣起中很重要的一環,業是使衆生殊勝、低劣的因。因爲衆生造了業,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會帶來果報。這種果報能造成我們這個世間千差萬別,人類的生命也是千差萬別的。而業的運作是獨立的,雖然業的運作是獨立的,但是還是有自己的規律。業力的規律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就從今天開始再來繼續探討業的運作規律與業的分類,以及業是如何表現、如何呈現的。
什麼是業呢?業巴利語叫做Kamma,是源于字根Ka,Ka是去作,字面意思是行爲、造作、做。它的梵語呢就是karma,就是kar+ma,古代翻譯做“羯磨”。在巴利語裏面的ka再加上m,它就轉成二個m,叫做Kamma。這個是從詞源學來分析的。
任何在身、語、意方面有意志的行爲,不管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都是業。然而在究竟意義上,業是指所有善跟不善的思(Kusala、akusala- cetanā)。也就是說,業其實是一種心所,是思心所。思是什麼呢?佛陀說:“Cetanahaü,bhikkhave,kammaüvadami.Cetayitva kammaü karoti-kayena vacaya manasa.”就是《增支部》第六集第十叁經當中佛陀說的,他的意思是:
“諸比庫,我說思既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
這裏呢,佛陀明確地說到了思是業,也就是業的造作是在思心所裏面。
心所是什麼呢?心所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心運作的一種作用。一個心生起必定會伴隨著很多的心所,一起同生同滅。也就是說當我們去認知外在的事物、外在的境界的時候,心不是單獨生起的,它是很多作用一起生起、一起産生。除了佛陀與諸阿拉漢之外,任何的思都稱爲業。沒有意思、無意的、無念的、無心的行爲並不構成業,因爲沒有造業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或者我們說,只要你不是故意的,你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做一樣事情,往往不會構成業,沒有業。如果你故意去做,就會構成業。
我們先講業的分類。
業可以分一種,以一種來分,那就是思即是業。也就是說,所有的業其實只有一種,那就是思心所。或者我們說到思心所的意思就是意願,一個人、一個有情、一個衆生怎樣做一樣事情的意願,那種動機、意志力,這是思心所。
業又可以分爲兩種:這兩種就是善的業和不善的業。善的業可以稱爲善思,是由善思而執行的。不善業是由不善思而執行的。爲什麼說只有兩種業,而沒有說無記業呢?因爲心依照本性可以分爲四類,就是四種心:第一種是不善心akusala cetanā,第二是善心kusala cetanā,第叁是異熟心vipaka cetanā,第四是唯作心kriya cetanā,不善心就是只要衆生生起的貪、嗔、癡的心,都是屬于不善心。而善心是擁有智慧的,或者說只要在這種心當中沒有貪、嗔、癡或者沒有貪、嗔,這種心都可以稱爲善心。
異熟心或者又稱爲果報心,是由于過去造的業成熟了,去體驗過去所造的這種業成熟所帶來果報的那種心,叫做果報心。由于果報心只是體驗過去的業,因此它不會再重新造業。
而第四種是唯作心,對于凡夫、有學聖者,乃至很低等的衆生都會有唯作心。有兩種唯作心,哪兩種呢?一種是五門轉向,一種是確定心,確定心或者也叫做意門轉向心。這兩種轉向心是屬于唯作心,就是五門轉向心跟意門轉向心也叫做確定心,這是唯作。
然而,包括佛陀在內的一切阿拉漢,他們不會生起任何的不善心,同時他們也不會生起善心,爲什麼呢?如果是善心的話,它就是業。但是諸佛跟阿拉漢不會造業,他造作的就是唯作,純粹只是作,並沒有再産生結果。正如在《法句經》裏面講到的:“有如天上的鳥飛過不留下任何痕迹。”同樣的,一個已經解脫煩惱的人,他造任何業不會留下任何痕迹,就是這麼樣的,這種心叫做唯作心。由于果報心只是體驗業的果報,因此它不會再造業,它本身不會造業。唯作心只是作,它不會留下業的潛伏力量在那裏,唯有善跟不善這兩種心才能夠造業。因此,我們說不善業是由不善心造作的,特別是不善心裏面的思心所。善業是由善心造作的,特別是善心裏面的思心所所造。
那我們再依門而把業分爲叁種。門就是造業的管道、造業的通道。造業必須得用一種形式呈現出來,呈現在身體行爲上的我們稱爲身業,例如殺生、偷盜、邪淫,這是屬于身的業。語的業呢?例如說騙人的話、挑撥離間、罵人、說那些毫無意義的話——绮語,這個是屬于語的業。而意的業呢?貪婪、嗔恚、邪見,這些是屬于意的業。這些是所謂表面上的反應,就是表現在身體的行爲,或者語言,或者純粹只是在心念當中,起心動念造的業。這是依門來分,分爲叁種業。
佛陀說:
“Manopubbaïgamà dhammà manoseññhà manomayà
Manasà ce paduññhena bhàsati và karoti và
Tato naü dukkhamanveti cakkaü”va vahato padaü.”
這是《法句經》第一首偈頌,它的意思是: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由此苦隨他,如輪隨獸足。”
也就是說,無論我們造作是身的業,或者造作語的業,無論這種業是通過哪一種造作的,它都必須得有心念先生起,也就是意念先生起。正是因爲如此,所以佛陀說“在身、語、意叁業當中,意業是最重的”。而且意業最先生起。由于一個人通過邪惡的意,懷著貪、嗔、癡的心念,他是起心動念或者又有行爲,造作的時候就形成了業。而一旦業造作了,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將會帶來果報。造不善的業,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必然會帶來苦的果報。就好象輪隨著拉車的牛啊、馬啊等等的腳背後一樣。同時如果一個人是用清淨的心念、用善的心念而去造作,生起一些善的思念,然後去造作身體方面的善行,或者說語方面的善語。當他做了這些行爲之後呢,這是屬于善業。善業造作了,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將會帶來樂的果報,將帶來好的果報、善的果報。因此kamma niyāma,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作了什麼樣的行爲,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你將會得到相應的果報。
那我們再來看業的分類。
首先,我們依作用來分。業依作用可分爲四種,它們分別是:令生業janakakamma,支持業upatthambakakamma,阻礙業upapilakakamma,以及毀壞業upaghatakakamma。
什麼是令生業janakakamma呢?在結生時與生命期間産生果報名法與業生色等善或不善的思。令生業只會在一種情況下成熟,也就是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在臨終的時候,成熟的業將會使他投生到下一世。而從下一世來說呢,使他有了下一世的生命,這種業稱爲令生業。令生業可以決定一個有情、一個衆生一輩子。如果是善的令生業,可以使一個衆生投生到人或天的善趣。不善的令生業可以使一個人、一個有情,投生到惡趣、苦處、墮處、地獄等。因此,在一個人臨終的時候,成熟或者所造作的業是很重要的,因爲它可以影響一個有情的下一生。一旦這種業已經帶來了結生,就是帶來了新的生命之後,它在整個生命期間都會起作用。好象說,如果一個人天生是瞎子,那你無論如何去治療,都不可能讓他的雙目複明。如果一個人是天生小兒麻痹,那無論如何治都治不好,是不是?如果一個人天生都很漂亮,那她可能到老時候都還很漂亮,如果一個人天生很矮小,那無論如何長他都長不大。是不是?也許,如果從古代來講業生色可能會很難理解,很難明白。然而,現在在最近幾十年乃至上百年,隨著醫學跟科學發現了基因,什麼是基因呢?基因就是任何的生命,動物包括人的生命,它們基因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人跟猿猴的基因其實90%都是一樣…
《《業的分類》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