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智度論卷第十

  大智度論卷第十

  釋初品中十方諸菩薩來之余

   ﹝經﹞寶積佛報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欲爲諸菩薩摩诃薩說般若波羅蜜,是其神力」。

   ﹝論﹞問曰:佛譬如須彌山,不爲大海水波所動,今何以答普明?是則動相。攝心則無語,散心則有說。說法從覺觀生,覺觀粗事,佛不應有此粗事!答曰:佛雖入深禅定,不爲世事所動,今以大慈悲心憐愍衆生,爲之說法斷疑。如須彌山王,小風則不能動,若隨岚風至則大動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風來,憐愍心動,散身無數,入五道教化衆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複次,佛實不動,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緣故,身遍出聲,應物如響。如天伎樂,自然發聲。又如摩尼珠,隨人所欲,種種與之;若欲衣被、飲食、醫藥,自恣所須,自然皆得。佛亦如是,從其身邊諸毛孔中自然有聲,隨心說法,是中佛無憶想,亦無分別。如說密迹金剛經中,佛有叁密:身密、語密、意密。一切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會衆生,或見佛身黃金色,白銀色,諸雜寶色;有人見佛身一丈六尺,或見一裏、十裏、百千萬億,乃至無邊無量遍虛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語密者,有人聞佛聲一裏,有聞十裏,百千萬億無數無量遍虛空中;有一會中,或聞說布施,或有聞說持戒,或聞說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經、八萬法聚,各各隨心所聞,是名語密。是時目連心念,欲知佛聲近遠,即時以己神足力,去無量千萬億佛世界而息,聞佛音聲如近不異。所息世界,其佛與大衆方食。彼土人見目連立其缽緣,彼佛弟子問其佛言:此人頭蟲從何所來?著沙門被服而行!其佛報言:勿輕此人!此是東方過無量佛界,有佛名釋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彼佛問:目度伽略子!汝何以來此?目連答言:我尋佛音聲故來至此。彼佛告目連:汝尋佛聲,過無量億劫,不能得其邊際。

   複次,佛出世,爲斷衆生疑故爲說法,此不應難!汝不應問:日何以除暗?佛亦如是,不應問佛何以故答。

   問曰:諸佛等故,名爲等覺,今何以稱言是彼神力?答曰:示無吾我,彼此滅嫉慢故。

   複次,世界有天,常求尊勝,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謂諸梵言:我作汝等。毗紐天言:世間有大富貴名聞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間,亦能破壞世間,世間威德皆是我作。有如是天破因緣法相;諸佛實語不壞因緣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經﹞是時,普明菩薩白寶積佛言:「世尊!我今當往見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及見彼諸菩薩摩诃薩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叁昧,于諸叁昧中而得自在」。

   ﹝論﹞問曰:若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薩何以欲來見釋迦牟尼佛?答曰:諸菩薩常欲見佛無厭足,聽法無厭足,見諸菩薩僧無厭足;諸菩薩于世間法皆以厭患,于上叁事心無厭足。如手居士從淨居天來欲見佛,其身微細沒失,譬如消蘇,不得立地。佛語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觀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觀念地相,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問居士:汝幾事無厭生淨居天?答言:我叁事無厭生淨居天:一、見佛供養無厭;二、聽法無厭;叁、供給僧無厭。如佛在閻浮提,四部衆常隨逐佛,聽法、問法;是我淨居諸天,亦常從我聽法、問法。聲聞猶尚聽法無厭足,何況法性身菩薩?以是故,普明菩薩來見釋迦牟尼佛,及見此間諸菩薩摩诃薩紹尊位者。皆得陀羅尼及諸叁昧,如先贊菩薩品中說。于諸叁昧而得自在者,

   問曰:如佛一人,一切叁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薩亦一切叁昧中得自在?答曰:有二種叁昧:一者、佛叁昧;二者、菩薩叁昧。是諸菩薩于菩薩叁昧中得自在,非佛叁昧中。如說諸佛要集經中,文殊屍利欲見佛集,不能得到。諸佛各還本處,文殊屍利到諸佛集處,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叁昧,文殊屍利入,禮佛足已,白佛言:雲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屍利:汝覺此女人,令從叁昧起,汝自問之。文殊屍利即彈指覺之而不可覺,以大聲喚亦不可覺,捉手牽亦不可覺,又以神足動叁千大千世界猶亦不覺。文殊屍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覺。是時,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薩名棄諸蓋,即時從下方出,來到佛所,頭面禮佛足,一面立。佛告棄諸蓋菩薩:汝覺此女人!即時彈指,此女從叁昧起。文殊屍利白佛:以何因緣,我動叁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棄諸蓋菩薩一彈指,便從叁昧起?佛告文殊屍利:汝因此女人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是女人因棄諸蓋菩薩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覺。汝于諸佛叁昧中功德未滿。是諸菩薩叁昧中得自在,佛叁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經﹞佛告普明:「欲往隨意,宜知是時。」爾時,寶積佛以千葉金色蓮華,與普明菩薩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華散釋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諸菩薩,難勝難及,汝當一心遊彼世界!」

   ﹝論﹞問曰:佛何以言欲往隨意,宜知是時?答曰:佛于弟子愛斷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

   複次,是菩薩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謂釋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勝,是故語言欲往隨意。

   複次,是菩薩遙見釋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語:汝往莫觀佛身,勿念世界,但聽佛說法!

   複次,是世界離娑婆世界極遠,最在東邊。是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諸法相,與寶積佛說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雖遠,法相不異,增益大信,心轉堅固。

   複次,先世因緣故,雖遠處生,應來聽法。譬如繩系雀腳,雖複遠飛,攝之則還。

   複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薩,見普明遠來聽法,便作是念:彼從遠來,況我生此世界中而不聽法?如是種種因緣,是故佛言欲往隨意,宜知是時。

   問曰: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華爲信?答曰:隨世間法行故。如二國王力勢雖同,亦相贈遺。

   複次,示善軟心故,以華爲信。世間法中,使從遠來,必應有信;佛隨世法,是故致信。

   複次,諸佛恭敬法故,供養于法,以法爲師。何以故?叁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爲師。

   問曰:何以不自供養身中法,而供養他法?答曰:隨世間法,如比丘欲供養法寶,不自供養身中法,而供養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雖身中有法,而供養余佛法。

   問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養?答曰:佛從無量阿僧祇劫中修諸功德,常行諸善,不但求報,敬功德故而作供養。如佛在時,有一盲比丘,眼無所見而以手縫衣,時針衽脫,便言:誰愛福德?爲我衽針!是時佛到其所,語比丘:我是愛福德人,爲汝衽來!是比丘識佛聲,疾起著衣禮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滿,雲何言愛福德?佛報言:我雖功德已滿,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報,功德力,今我于一切衆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愛。佛爲此比丘贊功德已,次爲隨意說法。是比丘得法眼淨,肉眼更明。

   複次,佛雖功德已滿,更無所須,爲教化弟子故,語之言:我尚作功德,汝雲何不作?如技家百歲老公而舞,有人诃之言:老公年已百歲,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須舞,但欲教子孫故耳。佛亦如是,功德雖滿,爲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養。

   問曰:若爾者,佛何以不自遙散釋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養?答曰:爲此間諸菩薩信普明故。

   複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種害,終不能傷;道裏懸遠,欲令安隱故。

   問曰:何故不以好寶深經,若佛菩薩寶言此寶諸天所不見能出種種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寶也。爲信,而以蓮華?蓮華小物,何足爲信?答曰:佛不須物,佛寶、天寶尚亦不須,何況人寶?以不須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經亦爾。

   複次,諸經于佛則無甚深,甚深之稱,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無礙;凡人所難,佛皆易之。

   複次,華香清妙,宜爲供養。如人獻贈,必以異物。

   問曰:何故正以蓮華,不以余物?答曰:供養唯以華香、幡蓋;華有二事,有色、有香。

   問曰:余華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蓮華供養?答曰:如華手經中說:十方佛皆以華供養釋迦文佛。

   複次,蓮華有叁種:一者、人華,二者、天華,叁者、菩薩華。人華,大蓮華十余葉;天華百葉;菩薩華千葉。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葉蓮華;娑婆世界中雖有化華千葉,無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蓮華千葉金色,如上舌相中說。

   問曰:佛何以令普明以華散佛上?答曰:供養法,華香、幡蓋:幡蓋應上,幹香應燒,濕香應塗地,末香及華應散。

   問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答曰:自手供養是身業,軟言問訊是口業,能起身、口業是意業。是叁業得功德牢固,與佛道作因緣。

   問曰:何以言汝當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諸菩薩難及難勝?答曰:佛、辟支佛、阿羅漢一切諸賢聖,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內身結使,種種先世罪報,皆是賊;近此諸賊故,應一心敬慎。譬如入賊中行,不自慎護,爲賊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遊彼界。

   複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則是諸功德初門。攝心得禅,便得實智慧,得實智慧,便得解脫,得解脫便得盡苦。如是事,皆從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後一百歲,有一比丘,名憂波[毛@匊],得六神通阿羅漢,當爾時世爲閻浮提大導師。彼時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歲,此比丘尼年少時見佛。憂波[毛@匊]來入其舍,欲問佛容儀,先遣弟子。弟子語比丘尼:我大師憂波[毛@匊],欲來見汝,問佛容儀。是時,比丘尼以缽盛滿麻油,著戶扇下試之,知其威儀詳審以不?憂波[毛@匊]入,徐排戶扇,麻油小棄。坐已,問比丘尼:汝見佛不?容貌何似?爲我說之!比丘尼答:我爾時年少,見佛來入聚落…

《大智度論卷第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