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P17

  ..續本文上一頁的話我想想就降一格,就開始一步一步,講到最後就教你人格要具足,心理要健康,不知道在教什麼,最近的已經超度了,最遠的慢慢度,爲什麼?這個就是善根的問題,各種福德因緣不同,所以我們說資糧道你要具足,而最重要的就是五大人格性你必須要能夠健康,這個是文殊菩薩所舉的例子。

  

第叁個得平等心以外那就真供養,怎麼修真供養?也是要十法具足。

  

第一以法供養,第二修行諸行供養,第叁平等利樂一切衆生供養,所以跟各位說,你供佛誰都可以供,平等利樂一切衆生供養可以嗎?我平等利樂一切衆生就是供養如來,你不用每天跪在佛前說我跟你講,今天我平等利樂叁個衆生你有看到,不用了,你去利樂衆生就好了,你修行諸行就是供養了,這是最佳的供養,你跟師父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啊,跟諸佛菩薩之間的關系也是這樣啊,沒有什麼特別關系啊,要真有特別關系,我們多生累劫有什麼因緣,也是這個因緣,這種供養的因緣,要看經典寫剪頭發供養,你回家都剪下來供養,那人家說你到底哪裏壞掉,不是啊,你看真修行,真供養,這個叫修真供養。

  

第四以慈悲心隨順攝取,第五以如來力隨順一切,這個我們不詳細跟各位講了,慈悲心隨順攝取,你不要臨時起意,小偷又來偷了,慈悲心嘛,他偷了就是我前輩子給他偷了,這輩子給他偷,我告訴你最好不要這樣想,小偷來偷你,最好還是一樣報警,要不然你恐怕問題會沒完沒了,你不要想說既然是用慈悲心就不要報警,不是這個樣子,那你通通弄錯了,如來力隨順一切,如來是自性力,隨順不是你自己想的,這個前提你要弄清楚。

  

第六,不舍勤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勤修而不舍離,不舍一切菩薩事業,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我們是如說不能行,能行,行的不能說,這個就麻煩了。

  

第九常時遍修心無疲厭,你一切法都要修心無疲厭,長時間是盡未來際的意思,過去如何你先不管,你盡未來際。

  

第十,常不舍離大菩提心,這個是十個,講起來都沒完沒了,這個相當的多。

  

【打造唯心淨土】

  

提醒各位這些東西,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當你把這些所謂疑情,簡單就是修這四十個法,而這四十個法都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運作,日常生活中你要一直去積極的去運作,那麼你在止住妄想的這種環境裏,這種心態中,那我們假如要用標准的話說,在禅定中,你的生命境界就會現前,而且告訴各位,這個境界現前,永不退失,是真實的世界,是你的生命品質他會兌現。

  

就是一切唯心造他殊勝的地方,而這個時候所造的是法身淨妙國土,這個淨妙國土範圍很廣,現在我們所講的極樂世界也是淨妙國土之一,那你願不願意安住在極樂世界那個定義裏面的範圍裏頭,那就看你了。

  

假如願意呢,那你修這樣的一個法,你直接就進去了,假如不願意呢,那還有跟你生命質感相應的那個淨妙國土,那我們把這些種種不同的淨土融攝在一起,統稱一個名字,叫做華藏世界,是指這個意思。

  

那麼在華藏世界裏頭,那你要住哪邊,那就個人選了,就像我們去看病一樣,你會挑了好幾家到了最後說這一家好,爲什麼好呢?因爲都沒有窗戶,太陽照不到最好,那是你喜歡的嘛,還有人就不是啊,他喜歡四面都有窗戶的,那是個人選的,因爲個人的性向不同,他的選擇會不一樣,那這是指有爲法的部分了,那無爲法中的淨土成就,那是你自己的淨土成就,是按照這些法門,這些行法,你在修學的時候,他有各種因緣。

  

譬如大家說,我要度衆生,各位大概還沒有度過衆生,臺灣人有一句話頭一次剃頭就碰到落腮鬍的,你有沒有聽過,剛學會剃頭,才發心剃頭,就碰到落腮鬍的,那落腮鬍怎麼剃啊?你沒有渡衆生你還不知道,你以爲衆生都很乖,我講話他都會聽啊,你要是第一個就碰到鐵齒族的,尤其是不鏽鋼製造的,那你就知道,你碰到鐵齒牌的,那看你去度吧,但有的人就不是這個樣子,他能夠很順利的去完成,那這個是又爲什麼?

  

我們在公案裏看到很多,你看來果禅師,我們很欣賞,也很感恩,他的視線,但是你會發現他很厲害,他遇到各種障礙,他都能克服,我們有看他很厲害啊,那你要看懷讓,馬祖,道一,幾乎都沒有什麼業障了,因爲沒有業障,所以他的一生就不精彩了,你可以從這個地方看,那一種一生當中非常精彩的修行人,那我告訴你,精彩是你看的,那種精彩要是降到你身上來,你就會知道那是業障,那是痛苦,所以我們看別人好像很精彩,你去演演看,落到你身上來是什麼?那不叫精彩,那叫痛苦,所以我們真正這個時候你會看到說,一個行者本身他所要具足的條件是會因人而不同。

  

【禅行者帶著警覺性在行】

  

同樣是發心度衆生,同樣是發心行菩薩道,同樣發菩提心行菩提道,每個人都不一樣,那這一個不同,你所塑造出來的國土也不會一樣。現在問題就在,你所累積的這些資糧,他到了那一個狀況的時候,那個狀況就是,那個因緣要成就的時候,你要怎麼入,就在這裏。

  

所以我們告訴各位,你疑情要帶著,你帶著疑情他自然的就會走到那個地方,你不用擔心,而要告訴各位,要進入那個領域裏頭,那生命觀境要現前,他不那麼容易。就像置心一處這好像很簡單了,若心他緣,攝心令返就好了,所以你都會發生心他緣了,怎麼抓回來,怎麼抓回來是你的事啊,你不要再問了,要不然我跟你講,你又要說,又要怎麼這樣做,因爲那是你實際要去做的,這是實踐的部分。

  

同樣的,當你止住妄想,我們這樣講說大概叁年你可以止住妄想,大概叁年,你這個方法搞不對,大概叁年都還在數法,你搞清楚,要到止法才能夠止住妄想,止住妄想不是今天止住妄想明天就觀境現前了,沒那麼快,止住妄想還要一段時間觀境才會現前,在觀境現前的時候你還要再抉擇,這個時候才是真的驗證,驗證以後再超越,因爲既然現前了就要求證了,你要證明那個對不對了,對了以後還要再驗證,驗證以後還要再超越,那這裏面還有很多細節,那密密麻麻的細節很多,現在沒有辦法跟你講,每一個人所遇到的都不一樣,你必須趕快到這個地方,我們才能跟你講。

  

因爲你還沒有到這裏,我們把叁年叫做一句話,叁年就過去了,你要知道,叁年要吃多少餐飯,要見過多少人,要處理多少事,要睡多少次覺,那不一樣啊,大概要睡一千次,要吃叁千次,叁千次不是什麼,我告訴你,假如每一次是吃一個巴樂,你就要吃叁千個巴樂,每一次吃一個巴樂大概要咬一百次,那叁千個巴樂你要咬多少次,你自己算算看,牙齒不知道要掉幾個,那會發生哪些事,你要知道,密密麻麻的事都是你要一次一次必須帶有警覺性去處理,帶有警覺性啊,你要知道,從慣性這樣走過去沒有用啊,不起作用的。

  

一個禅行者不管做任何事,他都很清楚,不但很清楚,要記得置心一處,很清楚又要心不他緣,若心他緣還要攝心令返,那這個你就要去鍛煉這個部分,告訴各位,很清楚又不他緣,你肯定很清楚,心就跑掉了,要怎麼樣清楚而不他緣,你只有在訓練,妄想來不理他,這個時候你才會發現,我很清楚知道妄想,但是我又沒有被妄想俘虜,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了。妄想來我很清楚,但是我不理他,不理他心就不他緣,但是妄想來你不清楚那就不對。

  

我們跟各位講說光是息出息入清清楚楚,他的冷暖,息進涼的,息出暖的,光是這樣子而已,恩,好涼快,這一口氣不錯,今天空氣不錯,今天空氣不錯心就跑掉了,對,剛才窗戶打開太大了,今天風比較大,你心就跑掉了,我們是告訴你清清楚楚,息出息入清清楚楚,沒有說空氣好不好,沒有說窗戶有沒有關,可是呢,你因爲要很清楚,你就被妄想抓走了。

  

同樣的,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好多事,那麼古人有個修法就是不理他,什麼都不管,吃飯也如同嚼蠟,雖然吃是吃,心都不在飯上面,那這是一個修法,但是你要知道,你必須要有超越的能力,這個都是你自己去訓練,你自己去經驗你才會知道,我們沒有辦法跟你談這些,那你記得這兩個方法同時運作,要很清楚又不被他抓走,從這個地方來做自我訓練,那麼要這樣訓練你要多少的時間呢?那就看你個人用心抉擇的狀態。

  

假如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處理好,你很難進入狀況。所以置心一處完成以後,那麼就到疑情的地方,這個地方,文殊師利菩薩有一句話,叫做令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要善財童子來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要他入普賢行的道場,這個怎麼入啊,經典沒講,經典只說文殊菩薩色身不現,自己就跳掉了,突然間你那個電腦鍵盤一按,文殊菩薩就不見了,就這樣,剩下就善財童子茫然,師父給我帶路帶到一半,他突然不見,那我要到哪裏去,這個時候就看到行者的心在起作用,華嚴經文裏頭很多這種狀況,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心馬上就起觀想,觀想都不是各位講的那種緣想,他的心馬上一轉移,就象限就轉移了,我是用這個字,象限轉移,那你要慢慢的去體會,怎麼樣子去轉…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