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P9

  ..續本文上一頁就只好當單身貴族,因爲他是假設,這個東西不能用假設,內心世界這條路要走的,不是假設的問題,是你必須去面對它的問題。

  

那麼凡夫的內心世界,他是都在已知的範圍裏頭,他不可能走向未知,所以,凡夫強調的叫做經驗主義,曾經有過的經驗他再做一遍,沒有走過的經驗他不走,那麼即使要走也是假設,假設什麼?都是別人講的,爸爸講的,老師講的,報紙講的,電視講的,人家說,因爲有這些,所以他就內心有依靠,要記得,這個內心的依靠,就是你生死輪回的根本。

  

我們修行,學佛,禅修,密法,淨土,不管哪個法門,他的目的就在這裏,不要去找尋內心的依靠,但是這句話在現實的社會裏頭不能成立,因爲現實的社會他所教你的就是內心要有依靠。

  

盡管是學術家哲學家,他們要的也是一種依靠跟證據,誰說,某人說,你去看每一本書,學者的論著裏頭,他一定有很多注解,那些注解都是古人說的,古人說你聽懂嗎?古人說是騙人的,應該講實際一點應該是死人說的,都是那些死掉的人說的,他所有的出處都是指那些死人講的,他必須相信死人的話,他沒有辦法相信活人講得話。你要注意,當這種現象産生的時候,你就是走在生死輪回的範圍裏,這個叫凡夫的世界。

  

【凡夫世界成立的叁個條件】

  

所以你看凡夫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我們跟各位講很簡單的,他只有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去記憶,記憶很多資料,然後去推理,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就是這叁個,你去看看你內心世界只有這叁個因素,記憶是你的依靠,合理的推理也是你的依靠,達到你預期的目標也是你的依靠,這個叫有依,有依叫做有,叁有,就是依你的欲望,依你的形象,依你的想象,這叁有叫做叁界,叁有輪回,叁界輪回,因爲你會這樣子一再的循環。

  

【禅行--帶著覺性的獨立】

  

那我們在修行在訓練你,就告訴你不要有,不要依,要能獨立,那你要怎麼去獨立呢?那這個就是禅行的過程,做一個完全獨立的,那從佛教的立場來講,就是帶著覺性,帶著覺性有個好處,你可以依,也可以不依,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是叫你絕對不依,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我要依,非要依不可。

  

這個開車上高速公路,只能靠右邊走,這個就是依,你不能夠說我不依,那我就靠左邊走,那你就會看到,所有的車都違規,只有你是朝正前方走,人家通通朝後方走,因爲在這個時候我們有覺性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依,因爲你不依不行,這是世間法中的,可是,那一個你能夠覺知你在依的那一個覺知本身,就是智慧。

  

問題是,我們都無知,你都用大腦慣性,或者是一種好惡的選擇,那就不對,第一個不能慣性,慣性就是生死輪回,第二個不能用好惡選擇,好惡選擇不是覺知,覺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知道有這件事,那並不是我做這件事情就對,我們發現很多人有這種情況,我很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你那樣做不對,那你是用好惡在做選擇,你才會有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你很清楚就好了,那我要這樣做就這樣做,那他這樣講,好了。那我依你,我是依你,對不對你負責,那我依你,這個時候不說對不對,我依你而已。

  

我們現在知道,最痛苦的是你的好惡做選擇以後,你無法依你,你無法依他,因爲你要的是這個,你無法那個,這個就是你痛苦的地方,看起來很像在修行,其實根本就不是,口口聲聲說說是佛法,所要的都是你選擇的,當你要做的時候,你說這是我的福報,那我發心,你要做你就發心了,你不想做的時候,那你就隨緣了,所以你會發現,當人家講隨緣了,差不多OK了,他就是不幹了。

  

【在華藏工程中放下對立】

  

爲什麼?你用的都是佛教的術語,但其實是你內心在做選擇,那這個不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選擇的,所以華藏工程要各位去進行就在這裏,你不要一直點頭,你根本就沒有參加華藏工程,有參加華藏工程,你內心就會轉變,你世界就會轉變,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他就是讓你放下好惡對立的選擇,你很清楚,帶著覺知,帶著覺知,那麼依靠,依他,他有意見,我聽你的,我清楚這個意見是你的,做,我做,我做了,將來人家會罵我,我很清楚,因爲我是聽他的所以被罵,那你也不必把它公布,那也沒有意義,那是世間法中的,你要很清楚的,明白到這一點,這個就是學佛。

  

那個佛,覺知,我覺知我這樣做會出問題,那這樣就好了,出了問題是必然的,被K啊,被罵啊,被揍啊,這是我很清楚,那假如沒有呢,沒有是我福報,因爲前輩子我沒造業,所以這輩子我聽他的,撂下去,結果他不是陷阱,他只是兩寸水而已,所以我通過了。

  

【疑情、覺知的運作而讓生命燦爛】

  

這一點覺知在運作的時候,生命是非常燦爛的,你自己要去經驗,所以禅本身是一種覺知的行爲,學佛爲什麼跟禅扯在一起,禅修爲什麼跟學佛扯在一起,關鍵就在這個。

  

這個地方你會發現,他的一個根本就是那個疑情一直在起作用,因爲有疑情,你才有可能覺知,沒有疑情你不可能有覺知,而疑情不是疑神疑鬼,疑情也不是製造進展,疑情只是讓你環顧四周無有壓力,這樣而已。

  

各位想想看,你在像車站那樣人潮洶湧的地方跟人家約會過沒?這個例子我們常跟各位舉了,我記得讀書的時候,臺北車站人很多,臺北車站又那麼大,人那麼多怎麼辦呢?臺北車站有四個字,臺那個字,那邊找來找去那是最慘的,最不好找人,那我們就在北那個字下面等,大家都到了,大家都是背靠著柱子都在等,等了一個鍾頭怎麼還沒來,只是無聊,無聊要走出來抽個煙,哎呀,你到多久了,他也到一個鍾頭,你也到一個鍾頭,兩個人都一個向北看,一個向東看,都靠在那裏,

  

爲什麼?因爲都沒有疑情,反正我到了,人又很多走來走去,那我就盡量靠著那個柱子,我就守著那個柱子,他就會來找我,大家都想著他會來找我,所以大家都在那裏等,這個爲什麼?這個就是一種慣性。

  

【慣性阻擋了覺知】

  

你會發現我們在慣性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發揮你的警覺力,甚至你周遭的事業也一樣,那麼禅修的本身,他就是帶著疑情,這個覺性都一直起作用,但你會發現,在等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在那個地方你就站好,那麼有一個動,動是要動給人家看,你在找我,因爲我們約了,那你也會找我,那我呢,我稍微有點動,我也可以保持一個覺知,那你就會很輕松又不會緊張,不會失落,像這種情況,你如此帶著疑情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應該有壓力的,所以假如會産生壓力的話,那你的疑情應用是産生錯誤。

  

那麼當我們這個疑情帶著,你不是要在哪裏起作用,你疑情會有世俗的,有勝義地的,也就是佛法,我們追求生命止于至善的這一方面的,那麼當這些疑情在起作用的時候,你會一直往上提升,但是你感覺不到,你在哪裏最清楚呢?就是當你置心一處的時候,他才會發揮作用。

  

【覺知在置心一處處發揮極致】

  

就像小孩子長大,小孩子在長大,小孩子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在那個時候會知道呢?鞋子太小了,衣服太小了,那個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孩子長大了,那時候告訴他說你長大了,他就會說哦,我長大了,事實上你知道,最初的時候他根本感受不到,他哪裏知道什麼叫長大,但是呢,他確實是在長大,現在各位的生命品質,你有沒有在提升,各位的法身慧命你有沒有在兌現,這是個關鍵處。

  

那麼,他是一定在成長,那你呢,是不是有足矣讓他成長的因素,假如不能成長,那就叫一闡提人,一闡提人用現在的話來講叫木頭人,木頭人就不會長大。而我們呢,不是一闡提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是在鍛煉我們的人性,使他達到百分之百的純,那就變成佛性,所以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怎樣的來進行這個工作,那就這麼兩個了,置心一處這個殊勝,我們要跟各位仔細的說明了,前面我們跟各位談過。

  

【安住置心一處】

  

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在訓練置心一處,那麼問題是,你對于置心一處的這個東西認知不夠,用你自己的想法那就發生問題。

  

這個禮拜禅修班的同學問了一些問題,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在數息,有人教你置心一處,他怎麼教呢?他說這個吐氣啊,吐出去的時候,這個氣一直走一直走,盡虛空遍法界,那麼吸氣的時候,他就一直吸一直吸,經過喉嚨經過肺部,經過丹田,然後呢,從大動脈到小動脈,到微血管,到每個細胞去,置心一處嗎?這叫胡思亂想,有嗎?有啊,是有這樣講,這樣講有什麼意思?然後你就心包太虛了,然後,一口氣吸進來,又是腹式呼吸,這個一口氣吞下去,可以吞到丹田,讓肚子破一個洞,還是肺破一個洞,我也不知道,難怪現在典型…

《華嚴六科 華嚴禅行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