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絕對論
月溪法師
摘要前言
月溪法師是已見性的人,在一九六五年圓寂于香港九龍(輸入者注:月溪法師的金剛不壞之身現供奉在香港萬佛寺,生前悟道弟子8人,皈依弟子50多萬)。他著《大乘絕對論》是有意要幫助西方人進入佛法。原著舉出許多著名的東西方哲學家、思想家的主張和思想,但最高的思想也沒有離開相對的範圍,能夠接近絕對的就更少了,至于能夠進入絕對的連一位都沒有。論中所述有關西方哲學的辯證法,都徘徊于相對的範圍(即一念無明),其中也有人推論到無始無明。但尚未有人能達到究竟絕對。這一切都是不懂實行的路線而只靠腦筋推理,所以月溪法師用釋迦牟尼的辯證法加以證明,並介紹實行方法,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傳授的直接禅法。如果西方人肯跟著來實行,就將會打破無始無明而進入絕對存在的宇宙。
全書很長,其中也有些重複,所以我們只精選全文的二十分之一,認爲以足以代表作者的全部思想。不過錯漏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原諒並加指教。
釋覺開(惟力)
釋迦佛用無上智慧傳授直接禅法,本來沒有相對和絕對,但是爲了引導衆生脫離虛妄,叫做相對,以便登上真實的國土,叫做絕對,所以才有說法普渡衆生的事。
這種禅法不外否定相對,就是破我執、法執、空執(注一),以證明絕對,也就是發揮真如(注二),釋迦佛稱他所傳授的法,叫做“本住法”。本住的意思是說從古來就現成有的,也是人類的自然本性,所以大乘法門,用各種特別方便,以否定相對而進入絕對。凡是宇宙一切事物,用人類的腦筋可以認識的都是相對,由相對就會生出矛盾,由矛盾就一定會生出苦惱,因此才需要否定相對。否定到最終的時候,就是宇宙的相對結束,也是宇宙絕對的開始。
在宇宙的絕對中沒有相對,所以沒有矛盾,不矛盾就不用再否定,一切都是絕對本性住現成的,永遠不會變遷,如此宇宙才能夠究竟圓滿,人類的生活才能夠充滿幸福。
爲什麼說從相對會生出苦惱呢?因爲是相對,所以有利就有害。舉例來說,現代科學文明,每年所造就的許多科學人才,都不斷地在發明和改善各種機器來增加生産,以豐富人類的生活和供應更多的方便,這是對社會有利的一方面,但是由于有利也就生出更多的害,爲什麼呢?依照已經發生的事實來看,好象科學的進步、工廠廢料、汽車排煙等,早晨環保的汙染,空氣飲水的汙染、甚至植物、食品等的汙染,造成各種現代疾病,就算是新發明的藥也無法醫治......這些都是科學進步帶來的災害。
現在從禅宗曆史中舉出一個公案,來證明直接禅法,也叫做“本住法”,同時也可標明這部絕對論的價值,以便增強讀者對佛性的信心,進而下定決心去實行,來發現自己無邊現成的能力。
道林禅師有一位侍者名叫會通,有一天他向師法告辭要到別處去,師傅問:“你要去哪裏?”答:“會通爲法出家,但許久以來和尚未曾教導我些什麼,所以我要去別處學佛法。”師法說:“如果要佛法,我這裏也有一些。”會通問:“什麼是和尚的佛法?”道林立刻在他的長衣上拔下一根布毛,在會通的面前一吹,會通當下就開悟了。這個公案和傳自釋迦佛的直接禅法一樣,也就是在一刹那之間,從相對的國土進入絕對的國土罷了。
當你進入絕對的境界後,那些好像:我、萬有、以及眼前各法等等......都自然變成了絕對,過去所否定的一切,也完全恢複承認,到次一切境界都是真實,所以大涅**經說:“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叫做中道(注叁),以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有我,也不叫做中道。”中道叫做佛性(注四),因爲否定就空,承認就不空,否定就無我,承認就有我,因此,能否定而不能承認是小乘人,能否定也能承認是大乘人,不說否定也不說承認的,則是佛。當否定時,就一妄而一切妄。當承認時,就一真而一切真。在沒有離開相當的時候,一切都是相對,已經進入絕對的時候,就一切都絕對了。其實不是在相當之外有絕對,也不是在絕對之外有相對,所以說:“穢土即淨土,地獄即天堂,煩惱即菩提(注五),衆生即諸佛。”總之,相對即是絕對,一切平等,稱爲“不二法門”(注六),也叫做“一佛乘”(注七)。如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實,除二則非真。”也就是這個意思。
如此應該要記得,絕對真如境界不是語言文字可以表達,所以釋迦佛說法,說完立刻否定,最後他說:“我說了四十酒年的法,而沒說到一個字。”又說:“我從那晚得正覺,到那晚入涅**,從不曾說過什麼法。”又說:“我在無上正等正覺中,也沒有得到一點法。”
西方各位思想家的思想,很少人能夠接近絕對,因爲他們的實行方法不同,只有一位希臘人巴門尼底(Parmenides)的思想比其他的哲學家接近于絕對,他解釋絕對的本體和釋迦佛有些相似,他說:“由感覺而認識的世界是虛妄不實的,那不過是一中妄像而已,不是真實的存在,而宇宙的唯一本體才是真實存在。絕對的存在是絕對不變不動,不生不滅,無始無終,他不能和“非存在”混爲一談,假使存在的事物有開始,則這個存在不是從“存在”生起,就是從“非存在”中生起。如果說從存在生起,就不能說是開始。如果從非存在生起,則此說法不通,因爲“無”不能生“有”(Exnihilo Nihilfit).
上述的話是巴門尼底思想的代表,他說真實存在就沒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它永遠不能分析。
其實存在之外只有非存在,存在是不動不亂,因爲運動和擾亂都是變化的現象,有變化就不是存在,絕對的存在其實它就是它,永遠如此存在,絕對不能變遷,它唯一的本體就是存在。存在不能說是這個或那個,不能說是這種性質或是那種性質,也不能說在這裏或在那裏,這個時候或是那個時候,它只是存在,存在就有“有”(Sness)。(這個“有”是超越數量,不在相對的範圍內,不是對“無”而說“有”。)
可惜巴門尼底不懂用內觀的方法,去打破唯心及唯物的城池,以達到存在的實際境界,並證明他的推理是站在絕對上來發揮,就如同達到釋迦佛的結果而不落入“二元論”,那麼西方哲學家們有關唯心和唯物的爭論也就不再發生。雖然兩派向來都尊崇他爲始祖,但直到今日,他的兩派門徒依然互相攻擊,這種禍害的根源,就是因爲用腦筋思想來研究而造成。
今日,西方哲學家尋求真理的方法,不是用唯心就是用唯物,唯心和唯物不過是一件事的兩面,兩樣都是在相對的範圍內,如果靠它來推演出的真理當然也是相對的而已。巴門尼底不是不想把存在說成一種比較圓滿的真理--“一元論”。他雖然知道“一”才對,但他推演出來的結果卻是“二”,這個錯誤是由于他用腦筋去分別推論,而不東用腦筋去打破無始無明,其實這種破無明的方法就是釋迦佛所傳授的直接禅法,今日我們稱爲“祖師禅”。
許多西方哲學家都想研究東方思想,而最初受東方思想影響的是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mer),只可惜他碰到小乘人,小乘派造成他悲觀厭世的思想,使他否定欲望、意志、概念、世界等等......,最後只得到一個“無”字,如果一切都“無”,生活還有什麼意義?他繼續用小乘苦觀(注八),認爲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否定欲望,以達到安靜和平,但他也知道欲望不能斷除,于是就這樣跌進了悲哀的深坑。最可惜的是他不曾遇到大乘人,否則他會感覺生活豐富,人生充滿意義,那他的成就就會更加偉大了。
佛法的精義在實相、實行、實用,但西方學者卻給它立個名字,稱爲“虛無”(Buddistic Nihilism),這個錯誤真是太大了。那是因爲西方的學者還未明白叁乘佛法的差別,卻拿小乘的教理來包括全部的佛教思想。我們只要看哲學家叔本華落入消極就可明白了。
什麼叫做“絕對”?絕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爲佛性不能用任何事物來比較和比喻。華嚴經說:“譬如真如,不能譬喻。”
你知道宇宙究竟的本體嗎?
你知道一粒沙的實相嗎?
好像科學家牛頓(Newton)說:“我所知道的,還比不上海灘上的一粒沙。”人民因爲他的這句話而欽佩他爲最偉大和謙遜的科學家。其實牛頓說這句話已經有些自豪了,他很自信地高估自己的知識,如果他證入絕對,就會知道這句話的錯誤而應改正爲:“我對一粒沙的實相一點都不知道”才對。因爲一切科學家和哲學家所發明的真理都是相對的,也是有界限的,他們的真理不是究竟無限的絕對真理,因此牛頓所建立的定律,已經被愛因斯坦(Einstein)推翻了,而愛因斯坦所建立的真理將來也會被別人推翻,真理如果可以被別人推翻,那還有什麼價值呢?
當“絕對”用它神靈的眼睛宏視一切衆生,各各都盡精神勤奮工作,不斷的用顯微鏡和思想去推論研究,希望發現到某種真理時,它(絕對)就覺得很可笑的說:“就算各位用勁心腦,也還是不能知道我的最微小的部分,因爲你們所用的思想感覺是相對的。相對不能知道絕對,如果不先認識我,那你就不能認識一切了。但是只要你放棄一切希求,放棄一切形式和名字,而用清淨的心靈內照,當機緣成熟時,豁然大悟(注九),那時你就會覺得很可笑地說:”哦!原來我是它。“
空間和時間是一切科學家和哲學家活動的環境,也是一切物質和精神活動的場所,如果離開空間和時間,那麼科學和哲學就不能活動,而物質和精神…
《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