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

  編者序

  緒論

  一、釋題

  經

  波羅蜜

  般若

  金剛

  二、譯本

  叁、本經成立

  四、本經組織

  五、本經譯者

  六、本經釋者

  《金剛經》的內容

  一、對象

  二、全經要義

  叁、思辨型式

  四、無相離相

  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

  一、淨信功德

  二、法施功德比財施更大

  叁、受持讀誦演說的功德

  四、不受福德是無量功德

  結論

  後記

  附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講記

  編者序

  【隨身經典】系列叢書是法鼓文化在即將跨入新世紀的一九九九年,最特別的一項獻禮,內容收錄了聖嚴法師針對經典、曆代祖師文鈔語錄等的講說著述,書中並附有經典原文,以利讀者參閱持誦。輕薄短小的口袋書采小開本型式,將一般人認爲厚重、難以理解的佛教典籍,化爲每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閱讀的隨身伴侶。

  近十年來,在東西方諸大德的努力下,佛法的觀念、禅修的方法,已經普遍爲全球人士所認同,也有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佛法,因此有人說,佛學將會是下一個世紀的顯學。面對佛教叁藏十二部佛典,「深入經藏」以便「智慧如海」,相信是許多人一生的夢想與讀書計畫。但是經典浩瀚如汪洋般,如果缺少了指引,難保不會失了方向,徒勞而無功;而且如果只讀經而不解其義,解其義又不能如說修證,則不免淪爲「說食數寶」,與消解煩惱、淨化心靈終究是了不相幹。

  聖嚴法師便說過,他「一向主張『古爲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法師也指出:「『解義』是對聽到、讀到的任何學問都能了解其內容。這又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種是從語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望文生義,卻不一定是真的意思;第二種則是以自己對人生的體驗及對佛法的修行來通達、識透文字的內涵,根據實際經驗,根據證悟層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體認。」

  由於聖嚴法師特別重視觀念與實踐,所以「義理透徹」、「善巧實用」便成了法師解經的兩大特色;尤擅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引導讀者了解經文本意與內在精神,並常以其一貫睿智幽默的譬喻,提示大衆如何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落實在生活之中,讀後總讓人有當頭棒喝、如夢初醒之感。

  【隨身經典】系列所收錄的文稿,都曾經在《法鼓》、《人生》雜志連載過,部分則曾經出版過一般通行開本。內容形式有的是依傳統的講經方式,逐字、逐句解釋,讀者得以循序漸進地深入;有的則是從經典中,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地摘錄下來,濃縮成幾個主題單元,以提綱挈領的方式讓讀者很快掌握到全本經文的重點。

  以主題單元來講解一部經,這應該是聖嚴法師的特色之一,也是法師的慈悲善巧。在《修行在紅塵-維摩經六講》一書的〈自序〉中,法師便特別說明,這樣做「是爲了因應現代一般人的需要」。

  在這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或許有著所謂世紀末的焦慮與不安,但卻也是法鼓山的「祝福平安年」。法鼓文化謹以【隨身經典】系列的出版,感恩叁寶的加護;更祈願所有一切衆生,皆得身心平安,以更多的慈悲與智慧,共同邁向新的二十一世紀。

  法鼓文化編輯部謹識

  緒論

  《金剛經》是一部很有名也很有用的經典,在中國佛教界流通極廣,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次的講經方式和以往稍有不同,不是依照原經文,而是照著我所嘗試編列的綱要來向各位介紹,如此,大家便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簡要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金剛經》的內容。

  綱要共分爲四個段落:1.緒論;2.《金剛經》的內容;3.信受演說《金剛經》的功德;4.結論。

  一、釋題

  《金剛經》全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經

  在中國最珍貴、最有道理的書籍,就叫作「經」,在印度稱爲「修多羅」,梵文Sutra,是花串的意思。把一朵朵美麗的香花串起來,像夏威夷花環一樣,就叫作修多羅。由於佛的語言、佛所講的話是金玉良言,就像一朵朵美麗的香花,對衆生非常有益,因此後人就把由佛所說的法,所集結成的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書,稱之爲經或修多羅。

  波羅蜜

  全名爲波羅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譯,中國人喜歡簡略,往往把「多」字省略了。它的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從苦難的這邊,到達離苦得樂的那邊,亦即超越生死的苦難,渡過生死的大海,得到解脫,所以波羅蜜實際上有超度的意思。一般人常常以爲念經是爲了亡者,是爲了超度亡靈,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因爲佛說法主要是爲了超度我們活著的人,結果卻因爲現代人的心態錯誤,使得自己念經,而得不到超度。

  佛法有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叫作波羅蜜,其中最重要的爲「六波羅蜜」,也叫作「六度」,分別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智慧又叫作般若,是六度之中最重要的,如果沒有般若的指導,之前的五種波羅蜜只是世間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

  般若

  梵文原文爲Prajñā,「般若」就是智慧,它有叁種內容:

  *實相般若:實相即無相,是超越語言文字,超越一切現象,但是又不離一切現象。一切現象經常在變化,而實相雖然沒有一定的定相,但它是如如不動的。

  *觀照般若:觀照則是用佛法的觀點,來觀察我們的生活環境及身心世界。只要深刻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就可以發現它是變化不已的,所以是無常的;因爲一切現象變化無常,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我,也就是無我;再進一步觀察,既然無我,所以是空的,而能體證到這個空的就是「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所有用來說明苦、空、無常、無我等道理的一切經典及種種文字,例如《金剛經》、《心經》,都叫作文字般若。我們在這個世界生生死死,永遠沈淪在苦難之中,唯有藉著語言文字,才能知道苦是什麽、難又從那兒來?才會明白是因爲有個自我的執著,受到自我假相的困擾,才會産生種種煩惱。因此藉由文字般若,能讓我們産生智慧,幫助我們離開煩惱。

  金剛

  這兩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金剛鑽、鑽石之類的東西,但是它的原意是堅固,倒沒有金剛鑽、鑽石的意思,因爲鑽石是一種物質,可加以切割,形狀也會改變,是可以被破壞的;但是這裏所指的金剛,則是能破一切,卻不受任何東西影響的,這就是空,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無相」,或是《大般若經》所講的空,既然是空、是無,也就不會被任何東西所破壞。

  一切事物瞬息萬變,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只要我們具有般若智慧,心中不執著,不受任何現象所左右、所動搖,那麽,我們的心就如同金剛一般堅固。

  這部經因爲闡釋般若智慧的關系,而般若智慧強大的力量就像金剛一樣,所以這部經便稱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二、譯本

  從晉朝的羅什叁藏到唐朝的義淨叁藏,短短叁百年之間,這部經在中國出現了六種譯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

  *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與玄奘譯《大般若經》卷五七七「能斷金剛分」同本)

  *元魏天竺叁藏菩提流支譯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隋大業年中叁藏笈多譯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唐叁藏沙門義淨譯

  這些譯者的名稱,是我根據經典原文所抄錄的,實際上他們都可稱爲叁藏法師。現在我們常用的是羅什叁藏的譯本,與玄奘叁藏所譯的爲同本異譯,都是根據《大般若經》的「能斷金剛分」而來,至於其他四種多少都有些出入。

  叁、本經成立

  從曆史上看,《金剛經》屬於《大般若經》裏的第九會。

  《般若經》有很多,依照時間可分爲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下品,也就是小品《般若經》。《道行般若經》屬之;第二個階段是中品《般若經》。《放光般若經》屬於這個部分;第叁個階段是上品,又叫作大品《般若經》。《大般若經》初會、第八會以及第九會都是屬於大品《般若經》。實際上,《大般若經》集合了每一個時代的《般若經》-原始、中品,以及最後出現的大品《般若經》都包括在內,例如《文殊般若經》相當於《大般若經》的第七會,《金剛經》相當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

  四、本經組織

  關於本經組織,在中國有四種分法,至於原來經文組織是不是這樣?仍待進一步的研究查證。至於中國的四種分法爲:

  *梁昭明太子分爲叁十二分:梁昭明太子就是梁武帝的太子,現在我們誦經的時候,可以看到經文中有「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啓請分第二」……,一共有叁十二分,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而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羅什叁藏法師的弟子僧肇法師之說:《金剛經》前半部,相當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說衆生空;後半部相當於第十七分到第叁十二分,說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無我、法無我,闡釋證人無我進入涅槃,脫離生死成阿羅漢;證法無我即登大乘菩薩初地以上,雖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衆生,這就是法無我。

  *天臺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及叁論宗的嘉祥大師之說:前後兩部爲重說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經說過的話,後半部又重新演說了一次。

  *印順長老之說:他接受嘉祥大師將前後兩部,判爲般若道與方便道之說。印老在其所著的《般若經講記》中,采用《大智度論》裏的五種菩提心來分判全經,這五種是: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這種分法可能比較接近原貌,因爲《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統,而《大智度論》是就《般若經》第一品的序論來判定,所以這種分法比較合理。不過我此次講經沒有采用這種分法,並非我比印順導師高明,而是我想試著用另一種方式來加以解釋;至於這五種菩提心是什麽意思,請諸位自行參考印順導師的這本書,在此就不多作解釋。

  五、本經譯者

  我們現在講的這部經是由羅…

《法鼓全集第七輯第二冊之一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