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緒論

  一、《法華經》與〈普門品〉

  二、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叁、《法華經》的翻譯者

  四、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五、觀世音菩薩住在何處?

  本論

  一、爲何名爲觀世音菩薩?

  (一)觀聲救苦──救濟七難

  (二)觀心救苦──救濟叁毒

  (叁)觀色救苦

  二、如何遊化娑婆世界?

  (一)叁十叁身隨類應化

  1.四種聖人身:

  2.天、人、鬼、神的凡夫身:

  (二)施無畏者

  (叁)爲憫衆生應受供養

  重頌問答觀音聖德

  一、爲何名爲觀世音?

  二、觀音無處不現身

  叁、贊歎觀音聖德

  結論

  一、持地結贊觀音

  二、大會衆生普得法益

  附錄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

  聖嚴法師

  緒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第二十五品,因爲受到普遍的重視、流通和讀誦,所以又以《觀音菩薩經》爲名單行成冊。

  

  這部經從高深的層面來看,極富有哲理,從其簡易面看,又是非常易懂、人人都可接受的經典。

  

  一、《法華經》與〈普門品〉

  

  《法華經》全稱爲《妙法蓮華經》,「妙法」意指是一切佛法之中最好的佛法;而將微妙的法句、法義貫串起來,便稱爲經。

  

  佛法就像非常微妙的蓮花,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藕營養美味,蓮葉及花朵清潔芳香,花謝了之後會生蓮子,蓮子又可長成蓮花,所以佛教常用蓮花代表佛法的慈悲與智慧。

  

  佛法的智慧能除煩惱,又使我們産生清淨的慈悲;以智慧來除煩惱,以慈悲來度衆生。

  

  至于〈普門品〉的盛行,最早是由于五胡亂華時代的北涼國主沮渠蒙遜害了一場大病,正在群醫束手,百藥罔效之際,有一位來自印度的譯經法師昙無谶,勸他至誠讀誦〈普門品〉即可消障除病,能使身體恢複健康。

  

  沮渠蒙遜就遵照昙無谶法師的指示去做,真的使他那場怪病不藥而愈。因此,不但國主教令國人讀誦〈普門品〉,很多人也自動地讀誦〈普門品〉了。

  

  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普門品〉又成爲《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

  

  二、觀世音菩薩的因行與果德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在顯教和密教中都很受重視,顯教常用的兩部經典中均有特別介紹觀世音菩薩,一部是《楞嚴經》,另一部就是《法華經》。

  

  在《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介紹自己修行的方法,所以稱爲因行,也就是在因中修行的法門。

  

  《楞嚴經》卷六記載,在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分別

  說自己所證得的圓通法門,最後由文殊菩薩評定,以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最爲殊勝。

  

  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也就是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受所動,入于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不像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以致于受外境例如贊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瞋、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

  

  至于《法華經》則說的是觀世音菩薩的果德,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之後,來廣度衆生,用心耳來聽得、知道一切衆生的聲音,然後處處度衆生,時時度衆生。而〈普門品〉就是說明、介紹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作觀世音菩薩,以及他如何廣度衆生。

  

  叁、《法華經》的翻譯者

  

  譯者是姚秦時代的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姚秦是中國南北朝時代的胡人之國。鸠摩羅什出生于西域的龜茲國,被秦王符堅派將軍呂光,在西元叁八四年自西域以武力請回,住在位于今日甘肅省的武威,也就是當時的涼州,而于四○一年到長安,四○六年譯出此經。

  

  中國的佛經自梵文譯成漢文,曆經一千多年的曆史,其中最有名的幾位大翻譯師中,第一位就是鸠摩羅什叁藏法師,第二位就是玄奘叁藏法師。一般都稱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叫作「舊譯」或「古譯」,唐太宗時玄奘法師翻譯的叫作「新譯」。

  

  「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也有新譯與舊譯之別,最早譯爲「光世音」,鸠摩羅什法師譯爲「觀世音」,玄奘叁藏的《心經》譯爲「觀自在」。

  

  四、觀世音菩薩的性別

  

  很多人想知道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是印度人還是中國人?中國人說他是中國人,印度人說他是印度人;也有西方人告訴我,聖母瑪利亞大概就是觀世音。

  

  曾經有人問我:「觀世音菩薩究竟是男是女?」

  

  我說:「你認爲他是女的,他就是女的;你認爲他是男的,他就是男的。」

  

  究竟是男是女?我有一本小冊子,名字就叫作《觀世音菩薩》,內容將觀世音菩薩介紹得很清楚,各位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

  

  在〈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有叁十叁種不同的化身,《楞嚴經》中則舉出了叁十二種不同的化身,其中有男也有女,也有既非男也非女。佛是中性的,大菩薩也是中性的,中文沒有表達中性的語彙,但梵文中有男性、女性、中性之分,在表達佛與菩薩時都是用中性。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看到許多唐朝時代的觀音像,不管是畫的還是雕的,都有胡子;而在敦煌石窟壁畫中的觀世音菩薩像也有不少有胡子的,因此在唐朝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第六十八卷,介紹觀世音菩薩時稱爲「勇猛丈夫觀自在」,可見在隋唐以前的觀世音是丈夫相,而非女人相。

  

  將觀音做成女相,是由于觀世音菩薩經常示現婦女身度人的緣故。例如在《觀音菩薩感應傳》中,就記載了一則魚籃觀音的故事,內容是說在唐玄宗時陝西一帶,當地很少人信仰叁寶,有一天突然出現了一位非常美麗的少女,手上提著魚籃在賣魚。很多人都來向她買魚,其中不乏想娶她爲妻的人。這個女孩就說:「你們人數這麼多,我只能嫁一個人。如果有誰能背誦佛經,我就嫁給他。」于是就要他們背〈普門品〉。

  

  結果第二天就有二十個人能背,她說:「你們人數還是太多了,如果有誰能在一天之內背會《金剛經》,我就嫁給他。」結果還是有十個人會背。

  

  于是她又說:「我不能嫁給十個人。有誰能在一夜之間背會《法華經》,我就嫁給他。」結果竟然有一位姓馬的青年背得出來,他很高興能娶到這麼一位漂亮的女子。

  

  沒想到新婚之夜,這個女孩子卻害急症突然死了,並且立即腐爛,只好馬上入殓,馬姓青年很傷心。第二天來了一位老和尚,要他把棺材打開看看,結果裏面什麼都沒有。老和尚就告訴他說:「她不是賣魚的女孩,而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因此,這位姓馬的年輕人就發願出家,弘揚佛法。

  

  因爲這個故事,「魚籃觀音」的形相就漸漸在中國民間流傳開來,以致現在到處看得到示現女人相的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爲何常現婦女相?因爲:1.女人的苦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2.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的忍辱,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悲。

  

  尤其是以女人之身更能深入婦女群衆,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維摩經》中有言:「先以欲

  牽,後令入佛道。」婦女之身除了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豔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如同前面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例;當然,如果示現老婦人,則又可接近不同的群衆。

  

  五、觀世音菩薩住在何處?

  

  觀世音菩薩究竟住在那裏?佛經中有很多介紹。依據《悲華經》的記載,過去有位轉輪聖王生了一千個兒子,第一個太子叫不眴,出家之後號觀世音,第二個兒子叫作大勢至,而轉輪聖王就是後來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因此,阿彌陀佛成佛後,有兩位大菩薩作爲

  侍,常住在極樂世界,一位就是觀世音,一位就是大勢至。西方叁聖就是根據《悲華經》而來的。

  

  同時在《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都說,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一生補處菩薩,在阿彌陀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就會成佛。

  

  另外一部《觀無量壽經》也是淨土宗的經典,其中說娑婆世界的衆生,希望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會帶領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許多聖人手持蓮臺來接引臨終之人往生;由此可知,觀音菩薩的根本道場,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不僅在人活著的時候救苦救難,在人往生時也接引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如果平常只念觀世音菩薩,沒念阿彌陀佛,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因爲觀世音菩薩本身就是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說,活著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有益,要往生時念觀世音菩薩也一定能夠往生彌陀淨土。

  

  又因爲觀世音菩薩無處不在,而且尋聲救苦,有多少人求,就能給多少人救濟,所以人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形相,是從《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而來的。這部經中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千光王靜住如來佛的時候,被教導受持〈大悲咒〉,那時他發願,如果將來他可以利益、安樂一切衆生,身上立刻就會長出千手千眼來,當觀世音菩薩發完願後,果然當下身上出現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千手拿著各式各樣的東西,不只有法器、文物,還有武器等,衆生需要用什麼樣的方法離開煩惱、罪惡,觀世音菩薩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救度。

  

  另外在《華嚴經》中介紹善財童子參訪的五十叁位大菩薩,其中的第二十八位就是觀世音菩薩,住在印度南方海邊的普陀落伽山,這座山位在海面上,山上充滿寶石,而且非常清淨,滿山遍布花草樹木、好鳥、流泉、池沼,就像淨土一樣,觀世音菩薩就住在那裏。

  

  而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又以浙江省定…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