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華禅風的演變

  中華禅風的演變

  耕雲先生 著

  一、參禅的根器

  ——耕雲先生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講于臺北市

   今天和各位談談中華禅風的演變,參禅的心路曆程,以及參禅須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一、參禅的根器

  我們講參禅,首先必須確定參禅的根器;也即是說,哪些人適合參禅,哪些人不適合參禅;焦桐可以做琴,不可以做棟梁,楠木可以做棟梁,但不可以做琴。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根機,如果根器不相投,學法就不可能會有成就。

  參禅的根器,從什麼地方去看?應具備什麼性向、氣質才可以參禅呢?

  (一)從動機上來看

  學法,最要緊的是動機,所謂因正果圓,如果因地不真,便會果遭迂曲。

  有些人參禅,覺得禅很玄、很妙,他要作一個很玄、很妙的人,所以去參禅,像這樣的人,因地便不正確。禅雖然很妙,但它是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並無神秘可言。如果爲了追求奇特、神秘而參禅,動機不正,學禅便會走偏,一旦走上談玄說妙之路,便會自生障礙而脫離實踐。

  如果有人對佛法、對禅懷著一種神秘感,爲了要發掘神秘,獲得神秘,或者要突破這個神秘而來參禅,像這樣的動機,顯然不正確;真理既是一般的,特殊的就絕不是真理。雞有兩條腿,有沒有叁條腿、四條腿的雞呢?有,但那是怪雞,是特殊的雞;特殊的就不是一般的,就不具備普遍性、真實性和永恒性。所以,探求神秘,追求玄奧,不是參禅的正因。

  還有一些人參禅,是爲了擺脫煩惱,這樣的人參禅不會成功;因爲當他煩惱的時候,就想到了禅;當他快樂、不煩惱的時候,便把禅忘掉了。像這樣,絕難打成一片,不會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也不會參到桶底脫落,得個透澈的了悟。

  另有一些人參禅,是基于功利主義。人生本來很苦,沒有一個人從生到死,得到過完全符合他主觀意願的環境和遭遇。既然每個人都活得不如意,活得無奈,都有或多或少的煩惱,于是到了莫可奈何的時候,他便追求奇迹,希望得到神秘的力量;他參禅、他學佛,是希望得到佛天的保佑,可以升官發財,萬事亨通。佛法不講信者得救,更不是惡勢力。正法是廓然大公的,佛菩薩絕不是貪官汙吏──你供養他,他就保佑你,你不供養他,你就倒黴,正法絕對沒有這樣的事。所以,抱著功利主義的思想去學佛法,動機不正,因地不真,虛僞的因,必得幻滅的果。

  以上所舉,皆非真正學禅的動機,也不是參禅的正因。

  真正參禅的人,要發無上心,使生命有了寄托,使自己的真理智擡頭,讓自己的真情感擴張;在理智上,希望到達不疑之地;在生命上,希望得到心靈的完全淨化,發掘出存在的真實和生命的真義,把捉住生命的永恒。因爲真實的都是永恒的,當你證得真實的時候,你就會擺脫生死,贏得生命的究竟解脫。自己解脫了,立下度脫廣大有情衆生的宏願。如此發心,才是學禅的正因,有了正因,必定獲得正果。

  (二)從修行態度上來看

   有些人把禅當作生活中的興趣之一,而非唯一的興趣;有些人把禅當作生活中的調味料,多少有那麼一點點潇灑飄逸之感就好;有些人把禅當作談話的資料、文字的遊戲,藉以排遣生活中的無聊。像這樣的態度,學禅斷然不會成功,因爲禅是絕對的真實,與虛僞絕不相應。也有些人把禅當作沽名釣譽的工具,表示自己會禅就很清高,像這樣的違背了平等法,學禅自然也不會成功。那麼,究竟什麼人學禅才會成功?抱著什麼態度才會成功呢?

  佛說「製心一處,事無不辦。」如果我們把全部生命、理智和熱情,投注到一個目標上,使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能的花朵;也即是說,你必須把禅當作唯一的興趣、人生唯一的目標,才會有成就。如果把禅當作興趣之一、目標之一,便不可能有成,最多只能摸到邊緣,因爲你的態度只是淺嘗辄止,便絕不可能到達大澈大悟的境界。

  爲什麼說學禅應該是唯一的生活興趣,而不是說生活准則?因爲種種事實證明,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興趣很重要,缺乏興趣,便流于僵滯、枯燥。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荷花畫得很好。愛迪生只讀過兩年書,發明了一千多種東西。

  王冕畫荷,沒有絲毫功利思想;發明之王愛迪生,他研究的目的,也不是爲了賺錢,而是興趣使然。如果愛迪生沒有畫圖的興趣,你下個命令說:給你叁個月的時間,給我畫一幅長江萬裏圖,畫不出來就槍斃你;那你槍斃他十次,他也畫不出來。如果你叫王冕造一個木牛流馬,給他叁年的時間,他叁十年也造不出來。所以興趣很重要。

  我們如果對禅有了一種很自然的興趣、心態和向往,把禅視爲生命,視爲生活的源頭活水和歸宿,學禅就一定會成功。因爲興趣會使你欲罷不能,如果離了禅,就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就會覺得生命沒有理想、沒有意義、沒有寄托、沒有歸宿,具備這樣的態度,學禅一定會成功。

  文人、詩人、藝術家也是一樣,興之所至,锲而不舍,久之,一如十月懷胎期滿的産婦,想不生都不行。所以我說:如果你喜歡打麻將,幹脆以牌王爲目標;你喜歡下棋,就以棋王爲目標,不必去學禅,凡事皆成于一,敗于二叁,精神分散,意志不集中,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

  古人參禅,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禅門典籍上事實俱在。這些人一見祖師,叁言兩語便開悟了,就好象是熟透了的蘋果,一碰即落。他們並非天生的聖人,都是曆經長時的修習,如青原、南嶽……皆是修養深厚,深入叁藏,然後于祖師啓發之下桶底脫落。所以,若是沒有崇高的興趣,缺乏集中的心意,便沒辦法學禅。

   (叁)從學禅的資質和禀賦來看

  有些人天生就很敦厚,吃了虧反而高興,幫別人跑腿,還沾沾自喜,好象占了便宜,做了一點實際貢獻。有些人一天到晚算計別人,占了便宜才高興,吃了虧就煩惱。有些人天生好象就有用不完的精力和熱誠,一天到晚精力充沛,興趣盎然,沒事看螞蟻搬家,能瞧上兩小時,摸摸盆景,能修理幾十分鍾,像這樣的人禀賦很厚。有些人則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沈,百無聊賴,好象活得很不耐煩。

  學禅,須要極大的精力,須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須要百折不爲所屈的毅力,須要很高的智能,絕不是情感冷漠、意志消沈、百無聊賴、毫無生趣的人所能勝任的。必須是禀賦敦厚、熱情洋溢、忠厚踏實、擇善固執的人,絕非一般世智辯聰之流,一如達摩大師所說:無上大法,絕非小德、小智、輕心、慢心者所堪承當的。

  摩诃般若就是大智能。大智能和小聰明毫無關聯,聰明人不一定有智能,而大智能的人不一定有小聰明,所謂大智若愚。聰明是分別心的産物,大智能是生命的本態,是根本智、自然智、無師智,是永恒的真正自我。分別心生的小聰明只顧到私利,大智能就是把全生命、全心力投入,這種投入不是有爲法,而是自然的反應。所以,大智能是遠離分別心的;分別心只是小聰明,小聰明和大智能絕緣。分別心只會給你帶來煩惱和增加記錄慣性,根、塵相對産生的虛妄執著,只能覆蓋真如。所謂真如,就是如真的本性。

  學佛法最根本的課題,即是自我突破,自我突破以後,就突破了一切。如何突破?有個基本的方向,要確認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因此,真理只能發現,不能創造,人可以發現法則,創造機器,卻不能創造真理。

  真理既然是原本如此的,那就不要從語言、文字堆裏去找,因爲原本沒有億萬計的銀河系、太陽系和這個地球,沒有生物,沒有人,連人都沒有,哪裏有語言和文字?禅宗不立文字,因爲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如果執著這些東西是實有,便被其纏縛、障礙,而發掘不出真理來。所以,要往前看,往遠看,最初的即是最後的,最後的即是最初的,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把全生命融入真實裏,然後再浮現出來,那時候,你就知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物我一如,自他不二。

  二、中華禅風的演變

  (一)中華禅的由來及影響80894721

  中華禅的發展,須從達摩說起。達摩祖師于梁武帝時來到中國,當時交通極不方便,他在印度身爲王子(南印度香至王第叁子),很受尊敬,他並非是爲了生活而來化緣,相反的他面壁九年只爲了要等一個人,一個真正能夠續佛慧命、承擔大法的人。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他等到了二祖慧可。

  初祖何以不辭跋涉艱辛,到中國來尋覓大乘根器?因爲那時印度盛行拜物教、拜火教、多神教,否定自我,追求功利,舍棄自尊,自甘墮落,依靠神祇,自己不肯努力,那是精神淪喪,正法滅絕的征兆。他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超人的智能,知道中國有大乘根器,所以不辭關山險阻,前來中國傳法,傳法完畢,又回南天竺去了。

  達摩未來之前,中國已有形而上學;老子說「谷神不死,是爲玄牝。」谷者空,神者靈,玄者久遠以前,牝是母性;意思是說:一種空而靈,沒有形象的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源頭,爲天地之根本(一切存在的本源)。

  孔子爲易經作系辭說「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所描述的,即是心的原態和作用。易經幹卦上所說的「群龍無首」,不是說天下大亂,而是說每個人都是一樣,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沒有誰比誰高,誰比誰差,那是象征陽剛,沒有罪惡,沒有絲毫陰暗面,所以易經幹卦的最終理想就是禮運大同篇。而中庸「其爲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又說「至矣!」到了「無聲無嗅」,沒有相對,獨一無二的存在,儒家的思想,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有一套人生共同的生活向往和歸宿的。此外,尚有莊子的孔、顔坐忘心齋。

  以上所說,中華文化的主流,可說都是佛祖心髓的具體呈現,以此之故,達摩自西而來是有其原因的。

  從達摩到五祖,雖是單傳,而…

《中華禅風的演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參學正眼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