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通釋
單培根
瑜伽師地論說,菩薩應于五明處學。什麼是五明
“明”字相當于哲學、科學的“學”字,是學問之意。一、聲明,是聲詢學,語文學。二、工巧明,是工藝、技術、天文曆算等科技之學。叁、醫方明,是醫藥學。四、因明,是論理學,即邏輯。五、內明,是佛學。作爲一個佛教徒,主要是應當精研佛學,是在內所應當明的。但也應學些醫方明,工巧明。聲明更是一切學問的基本工具。尤其是因明,是用以辨真似、明正理的,在學術自由,百家爭鳴的時代,更爲不可缺少的學問。因明,今人名之爲印度邏輯,因其與西方希臘以來的邏輯相煩。然兩種邏輯,各自發展,條件不同,因之互有短長,用處也各有所異。可以比較研究,各取其長。若執著一方以衡量一方,必然只見到自己之長,甚至自己的短處也認爲是長處,盲目的批評其他,必然陷于錯誤了。
因明之書,傳譯到中國來的。先有“方便心論”,後魏西域叁藏吉迦夜與沙門昙曜譯。“如實論”,梁真谛譯。這兩部書都沒有標明因明二字。玄奘所譯的因明專著二種,皆標明因明之明。一部是商羯羅主造的“因明人正理論”,一部是陳那造的“因明正理門論”。此外,在其所譯的“瑜伽師地論”、氣顯揚聖教論”、“阿毗達磨集論”中,也都講到因明。因明分古因明、新因明。瑜伽顯揚集論中所講的是古因明。陳那以後的因明爲新因明。古因明與新因明的不同處,最明顯的地方,是古因明用五支論式,自陳那起改用叁支論式。
因明原來叫正理,即梵語尼夜耶,印度原來盛行婆羅門教,印度人的思想很發達。在佛教的初期,婆羅門教中有六派哲學産生。一、尼夜耶派。二、儈法耶派,即數論派。叁、毗舍迦派,即勝論派。四、瑜伽派。五、彌曼差派。六、吠檀多派。尼夜耶派即是以研究正理爲主,相傳這一派創始的祖師名足目。這一派的根本經典名爲“尼夜耶經乙。窺基氣因明入正理論疏”說:“劫初足目創標真似。—辨別真似的正理,是古代的足目始創的。佛教爲了與外道的辯論,也運用了。在“瑜伽師地論”中,名之爲因明,作了很詳的敘述。說:“求因明者,爲破邪論,安立正道。”然而尚不夠完備。窺基說:“爰暨世親,鹹陳軌式。雖綱紀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立破之則。二直到世親,作了軌則、論式。雖已列出了大綱要紀,猶未深入細致地分析徹匠。所以在敵論賓主兩方,對面漂舉的時候,對于立與破的法則,還有使人生疑難決之處。窺基繼續說:“有陳那菩薩是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佛也匿迹岩薮,棲慮等持……于是覃思研精,作因明正理門論。陳那菩薩出世了,人們稱頌他是賢劫中千佛之一佛。他摒絕社會的紛擾,隱避在山岩草澤寂靜的場所,修養專心一境的靜慮工夫,終于勤思精研,造成了“因明正理門論”之空前偉著陳那是印度最偉大的因明專家,其一生于因明的貢獻最大。其著作中,先後有兩部最爲重要。一部即“因明正理門論”。一部名“集量論”。“集量論”未經玄奘譯出。
玄奘在印度學因明,窺基疏有說:“大師行至北印度境迦濕彌羅國法救論師寺,逢大論師儈伽耶舍,此雲衆稱。特善薩婆多及因聲明論。創從考決,便曉玄猷。後于中印度境摩揭陀國,複遇L羅跋陀羅菩薩等,重討幽微,更精厥趣。”玄奘是在北印度境迦濕彌羅國中法救論師的寺,逢到儈伽耶舍,開始從學因明的。後來又在中印度境摩揭陀國,逢到屍羅跋陀羅菩薩等。重複探討其中深徽的旨趣。回國以後,于唐貞觀十九年,即公元六四五年,開始譯經工作。貞觀二十一年,譯出“因明入正理論”。貞觀二十叁年譯出“因明正理門論”。同時還爲譯場中工作的佛教學者講說。當時隨聞筆錄以成注疏的,就有神泰、靖邁、明覺叁家,從來又有文備,文軌等。因明是一門精細深奧的學問,在當時又是一門新鮮的學問。各人同聽玄奘講說,而領會不能一致,又各自加以引申發揮。于是各家注疏,未免異說紛歧。當時又有窺聽的人,傳聞略知而妄說的人,因之玄奘更加鄭重。最後窺基總結各家異說,根據所得于玄奘親授的,寫了一部因明大疏,即氣因明入正理疏”共六卷。各家注疏,都是“因明入正理論”。惟神泰有一部“因明正理門論述記乙。自經會昌法難,五代戰亂,各家注疏都散失。至明代雖有學者研究因明,爲作注解,而由于缺乏參考資料,不免臆說失真。幸而唐代日本留學儈帶去許多書籍,亦有關于因明的,在日本學習傳承不斷。清末揚仁山從日本取回窺基因明大疏,在金陵刻經處刊行,于是重複引起學者研究因明的風氣。
“因明入正理論”,題商羯羅主菩薩造。據窺基疏說,商羯羅意爲骨鎖,印度人奉事大自在天,說大自在天苦行時,饑餓贏瘦,骨節相連,形狀如鎖,故立此像,名骨鎖天。作者父母,少無子息,求乞于天像而生育,因取名爲天主。是陳那的弟子。此論在西藏有兩種譯本,初譯的是從漢譯本重翻。後譯的是譯自梵本。梵本一向認爲已失傳。後來發現于耆那教徒處。耆那教徒甚重視此書。十一世紀時,曾有師子賢爲之作注。後來脅天、吉祥月又各作了複注。一九叁〇年,印度將梵本出版。呂激曾用梵本及藏譯本作了校訂,在“藏要”本“因明入正理論”中,把重要的出入處都注明。
因明入正理論,此題目從文義看,是明了因即可進入正理。此論所明是因,是人正理的因,正理是所入之果。疏說:“正理者,諸法本真之體義。”“由明此二因,入解諸法之真性。二一因是生因了因。說:“因體有二,所謂生了。”但是我們現在知道因明是佛教中特有的名稱。這門學問,在印度各家學派中通稱爲正理(尼夜耶一。所以因明即正理,正理即因明。這樣,題名因明入正理,不等于即是因明入因明,或者正理入正理嗎
據呂激考校,梵本論題無“因明”二字,藏本論題“量論入正理論”。“因明”二字是玄奘翻譯時加上去的。玄奘所以加這二字,是爲了便于表明此書是因明一類,以簡別其他著作。藏本的初譯是從漢文翻譯的,所以也在“入正理論”上加了“量論”的字。量論即因明。經陳那的改進,發展成爲量論,作了一部“集量論”。又經後來法稱大力發展,法稱的學說影響極大。西藏是盛行法稱學說的,所以譯漢文因明人正理論爲藏文時,把因明二字譯爲量論,也是當然的。這是一部正理論的入門書,故名“入正理論”。正理論可以指正理諸論,也可以切近的指陳那的氣因明正理門論”。
此論以一偈頌開始,以一偈頌終結,中爲論文,文極精簡。是一部因明的佳著。
“能立輿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輿比量 及似唯自悟”頌分八門二益。八門明義,二悟別益。一、能立,提出正確的理由,加以證明,成立自己的意見,爲能立。二、能破。對于他人的意見,舉出其理由不充足或有錯誤,不能成立,爲能破。舊疏有說:“此有二義。一、顯他過,他立不成。二、立量非他,他宗不立。諸論唯彰顯他過破。理亦兼有立量徽诘。”然立量非他,雖是能破,也是能立了。叁、似能立。能立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正確的能立,不能破。錯誤的能立,則能破。錯誤的能立,爲似能立。四、似能破,能破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正確的五、現量。量是丈量、量度。印度學者認爲,求得知識是要用一定的工具,他們稱此爲量。如用眼看,用耳聽。明顯在現前的知識即名之爲現量,相當于一般所謂感覺。由感覺而得到知識,即爲現量。是感性認識。六、此量。比是比度、比較,也即推論、推理。以現量爲出發點,從看到的聽到的,推想到未看到的未聽到的,是此量。進而重重推論,由此量到比量,層層深入,都是比量。這是要以意識思維爲工具的。由此量所得的知識即名之爲此量,這是理性認識。然而人們已是習慣于感覺與意識混雜在一起應用,難以嚴格的區別。所以現量和比量的界限,定義,各家學說,有不同的分岐。七、似現量。現量也有正確和不正確的。不正確的錯誤的現量,爲似現量。八、似比量。不正確的,錯誤的比量,爲似比重。現量此量是用以求得知識的,故用于自悟。當然,悟他要先自悟。未曾自悟,什麼可以悟他
所以古因明把現量、此量,還有聖教量,和宗,因、喻等都列爲能立的一支。到了陳那,加以分別,說:“爲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又說:“應知悟他比量亦不離此得成能立。”將現量比量作爲立具。疏說:“是真能立之所須具故。—問:要先自悟,方能悟他。爲什麼頌文顛倒過來,先說悟他,後說自悟
又頌文漂宗,先能立能破,後現量比量。論文解釋,爲什麼不依頌文的次第,改爲先能立,次現量北量,後能破
答:因明是由古代辯論術逐漸發展而成。到了陳那,雖已分別能立能破爲悟他,現量北量爲自悟。然因明還是主要用在悟他的。故頌文悟他在先,自悟在後。論文以現量北量作爲能立之工具提出來說明,故緊接著能立後解釋,列于說能破之前。後來陳那更進而發展因明以量的知識爲主。造了“集量論”,才先現量,次北量,比量又分爲自北量爲他北量。而因明也成爲量論了。天主是陳那弟子,他發展了陳那的“正理門論”。所造的“人正理論”,即是對陳那學說有所發展的著作。玄奘譯了天主的氣入正理論乙,後來也把陳那的“正理門論”譯出來了。至于陳那的“集量論”,後來要到法稱才大加發展,而盛行于世。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如是,指如頌所說。攝是包括。此句意謂,論文中的要義都包括在內了。因爲論中所說即是這八義。
呂澄考校梵本藏本都無“諸”字。“諸”字是玄奘譯時加上去的。在玄奘之意,大概要人們知道,一切因明論所說都不外此八義。故疏說:“諸論者,今古所製一切因明。”
氣此中宗等多書名爲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間者未了
義故。”
因明是從古代辯論術逐漸發展而成的。其用以悟他爲主。故在八門義中,以能立…
《因明入正理論通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